小阁老

三戒大师

首页 >> 小阁老 >> 小阁老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历史盘点:给始皇帝剧透二世而亡圣主降世:开局狗符咒护体厨师的我,竟是李二的女婿穿越:我带着一座城来到了明末抢婚厚爱:生猛老公我怕怕我,大明皇子,拉上皇帝一起造反!明末之力挽狂澜穿越明末:我从陕西闹革命中兴大明:驸马从军被废了真无为
小阁老 三戒大师 - 小阁老全文阅读 - 小阁老txt下载 - 小阁老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势所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潘季驯闻言看一眼朱衡,不知这老倌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你别多心,如此重大的事情,不目见耳闻,焉能臆断可乎?”朱衡背着手,走向决口。

潘季驯跟在后头,听朱部堂继续道:“老夫来时,正赶上洪峰过境,水势最为沛然。在洪水涌出堰口时,目睹了一场奇观。只见汹涌激流的黄河水,流速陡然骤增,水势暴涨数倍,强大的水力像热汤沃雪一样,迅速溶解并带走了决口两岸的泥沙,很快便冲出一条深深的沟槽来,直达远处的运河。”

说话间,两人来到了决口处,下到黄水边。

“现在水势放缓,当时的景象已经看不出来了。”朱衡说着挥挥手,一旁的都水清吏司员外郎,赶紧指挥兵丁,将一根长长的探杆插入水中。

杆底触地时,那根三丈长的探杆几乎没顶。

“看,这里原本是平地来着,居然被攻下去足足三丈。”朱衡叹口气道:“天地之威,竟恐怖若斯!”

朱衡这种死要面子的老头,道歉是不可能道歉的。潘季驯知道,这已经他认错的表现了。

潘中丞颇为顺气的哼一声,解释道:“我也是之前看了这般景象,才意识到水流和泥沙之间,还有这么一种巧妙的制约关系。经过反复试验,才提出了‘束水攻沙’的设想。”

“嗯。”朱衡点点头,叹气道:“老夫老了,翁儒参也难堪重任,未来治理黄河的重任,必然落在你的肩上了。”

“部堂只比下官年长九岁,还远远谈不上老。”潘季驯就是这样,人软我也软,人硬我也硬。便客气道:“河工还需要部堂坐镇督导,不然断不能成。”

“唉,说起来,你还不到五十,看上去却像个六十多的小老头。”对潘季驯的表态,朱衡很满意,深深看他一眼,又叹了一声道:“老夫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前世不修才干河工,我们是三生作恶,才一辈子跟着黄河打交道。”

“没办法,总要有人来做。”潘季驯笑笑道:“让那些二把刀来管河工,我们也不放心啊。”

“是啊。”朱衡点点头,压低声音道:“当初用翁儒参接替你,是老夫的失策。其实他这几年还算兢兢业业,按说老夫该拉他一把,但这次的事情太大,他有不可推卸责任,老夫能帮他争取个罢官回乡,就是最好的结果了。”

“嗯。”潘季驯点点头,虽然知道翁大立是罪有应得,但心里难免还是涌起,一丝兔死狐悲之感。

“但河工不能停啊。”朱衡说着,深深看一眼潘季驯道:“下任河道总理,非你莫属。老夫再借机为你争一争,看看能不能挂上右都御史衔,这样至少跟漕督对等,不至于再受钳制。”

潘季驯知道,这种事可不是工部尚书能决定的,便全当画饼,含糊应下。

“总之,由着你的想法来吧,老夫会全力支持你。”朱衡拍了拍潘季驯的肩膀,算是完成了态度转变。

~~

差不多同一天,黄河二次决堤的消息,也飞马传到了北京城。

听闻噩耗,隆庆皇帝气急之下,竟冲动的摔碎了他心爱的厌胜瓷。

“真是蠢货误国啊!哪怕他们什么都不干呢,还能少淹几个州县,少丢十万石漕粮呢!”

皇帝发了御宇以来最大的一场火,看到满地碎瓷片,就更加暴跳如雷了。“朕不砍了他们的狗头,都对不起……对不起朕的,朕的百姓!”

他马上传旨锦衣卫,立即锁拿翁大立和赵孔昭进京,隆庆要撬开他们的脑壳看看,里头是不是被黄泥汤子糊住了。

另外,还要让他们赔自己心爱的瓷器。

碎了一个就不成套了,懂吗?

嗡嗡心疼的紧。

~~

黄河决口的消息很快不胫而走,传遍京师,上下一片哗然!

这下就连小老百姓都知道漕运完了,几年之内别想指望大运河。

结果好容易按下去的京城米价,又开始不断上涨了。要不是第二批海运北上的一百船粮食及时抵京,只怕粮价又要创新高了。

但海运的规模实在太小,正如那镇远侯所言,三万石也不过杯水车薪,解不了大明的燃眉之急。

一时间,民间扩大海运规模的呼声越来越高,舆论完全一边倒。

看到时机成熟,一直按兵不动的赵昊,也终于开始发力。

接下来几天,南北两京陆续有官员上书,要求朝廷立即考虑漕粮海运,以替代瘫痪的漕运。

这些上疏的官员中,又以前任应天巡抚林润最为醒目。林中丞死而复生的消息,就够惊人的了。这让他的奏疏也分外引人注目。

林润在奏章中认为,眼下运河不畅的情况下,应该采取河海两途并举的方法……即一面全力恢复漕运,一面着手海运暂代。这样一来,才能保证漕粮的运输;二来为重修运河争取时间,不至于仓促之间,再犯冒进的错误。三来,海运成本很低、不扰内地,也可以大大减轻江南和运河沿岸百姓的压力。

并且他提出,根据元代的经验,漕粮海运不必专由官府,可招揽民间商行承运,只要准许其回程运输私货,商家必然趋之若鹜。这样朝廷不承担风险和运输成本,商人获得南北货运之利,则可官民两便,纾困解难。

林润的奏章很快在朝野,引起了强烈反响。如果说他‘河海并举’的方案还算稳健,那么‘海运民营’的提议就过于大胆了。

马上有人蹦出来反对,说林润是被烧昏了头。漕粮事关朝廷安危,怎么能托付给商人?到时候出了问题谁来负责?

不过户部尚书马森,却对林润的提议很感兴趣。

要问漕运断绝后,大明朝谁最着急。可能除了漕运衙门的人,就数他马部堂了。

因为他自家人知自家事。太仓目前存粮超过六百万石,两月以来也只不过耗去七十万石,貌似还可以维持一年半。

但事实上,要是断了漕粮北上,最晚年底就要出乱子。原因很简单,虽然太仓的存粮可以对上账,但真要拿出来用的话,却会露马脚——因为通州十三仓的存粮中,大半都是陈粮。

稍有常识就知道,陈粮超过三年就不能吃了,但太仓的那些陈粮,好多已经存放超过十年,甚至几十年,根本就是管仓的官吏用来填仓充数的!

马森上任后,已经尽力替换掉经年日久的陈粮。但这是陈年积弊了,一代代户部尚书都没办法,他在两三年时间又如何能解决得了?

要是敢把那些放了十几的陈粮发给九边将士,恐怕军队立马就会哗变。那时候,朝廷八成要学曹操,借他马部堂的脑袋来安定军心了。

所以马森都快急死了。可他偏偏还得整天昧着良心,对京城百姓和九边将士说什么,太仓存粮足够两年之用,一切尽在掌握,无需惊慌失措之类。

将来要是东窗事发,这可都他娘的是罪证啊!

对慌成狗的马部堂来说,什么都是瞎扯淡,赶紧把江南的粮食源源不断运进京城才是正办。只要新粮够用,陈粮就永远是压仓库的,自然不会露馅。

所以他对海运的态度是最积极。

但马森都混到高官国家干部了,焉能不知大明官场的效率,已经低到何等令人发指的程度?这要是让朝廷来组织海运,恐怕研究研究就到秋后,准备准备就得明年,不到山穷水尽,军队哗变,是不可能起运的。

马部堂等不起啊,他不想露馅就得赶紧让海运成行。所以打一开始,他就十分关注江南集团的海运行动。

林润的奏疏正好给了他籍口,可以‘理所当然’的约目前有能力海运的商家……好吧,就是江南集团……的负责人。好吧,就是赵昊……到户部衙门会晤一次,询问由江南集团承办海运的可行性。

此次面谈中,赵公子明确表示,江南集团素来忠君爱国,值此国难之际,愿尽所能为朝廷分忧。

为此,江南集团愿意以承包运输的形式,完成漕粮海运任务——即朝廷在太仓刘家港送出多少漕粮给集团,集团就在天津大沽口交付多少粮食给朝廷,保证一粒不少。任何漂没损耗,都由江南集团承担,与朝廷无关!

为了证明集团不是空口无凭,他们甚至可以预先向户部,缴纳白银一百万两作为保证金。如果江南不能按时足额交付漕粮,户部可以直接从保证金扣除。

而朝廷只需要支付所运漕粮总数的两成作为运费。并授予江南集团海运贸易之权,准其贩运南北货物,以弥补海运中产生的亏损即可!

赵昊还承诺,江南集团愿意在漕运受阻期间,承担一年不低于两百万石的漕粮。待到漕运恢复,可以按照朝廷的要求逐步降低运量,只要不低于一年十万石即可。

对于赵公子拿出来的这套方案,马森感到万分满意。他能不满意吗?赵昊开出的条件,绝对优厚到出人意料,让他都不好意思了!

ps.重来的感觉太痛苦了,整整一天满脑子都是我是谁,我在干嘛?到了晚上才找回写作的感觉。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小阁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疯了三年,出世即无敌黯魂迷踪古太上诡秘灰雾:开局沦为魔女复仇工具妖魔乱世,氪命升级,我长生不死穿成乡野弃妇,空间在手怕个啥?签到系统:包租婆人设立住了人在龙珠,开局获得签到系统晚安,参谋长上兵血途异族犯边,刚成状元的我领兵出征开房车去摆摊,卖着美食到处窜仙人,救我!上道仙途穿书之魔尊徒弟请饶命美女杀手爱上我终末的绅士本想做个假古董,却成了鉴宝大师重生神医小媳妇末世降临:我家侍者太佛系
经典收藏真桃花石帝国明末开疆大清挖坑人易,三国绵绵诗魂汉旌绝世极品兵王大魏芳华谬论红楼梦小将很嚣张穿越明朝当暴君从谨小慎微,苟到终结乱世倾世太子妃【完结】双穿门:人在诡异世界当压寨夫君开局汉末被流放,我横扫亚洲战狼狂兵永恒家园盘点历史:朕的老赢家去哪了三国:徐骁镇守小沛,刘备退避大明:为了长命,朱雄英拼了
最近更新极品皇太子之贞观永治汉末三国之北疆幽冥水浒之书生王天下情牵盛世恋歌红楼里拿个童年动漫系统是什么鬼水浒英雄传说三国:掠夺词条,从商贾到帝王秦朝历险记全史人物乱入:刘备二周目人生人在明末,八旗被我一顿黑打!水源王大秦:老六皇子真老六重生太子,开局竟劝弟弟们抢皇位长安浩劫之十日危情凯旋回朝背叛我,我转头迎娶公主星落门我不叫谢石头家父崇祯不听劝,开局秒变太上皇祖龙蚌埠住,大秦皇子融合不良帅我的女皇老婆
小阁老 三戒大师 - 小阁老txt下载 - 小阁老最新章节 - 小阁老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