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古法难违,质疑新策
在朝堂之上,一些保守的翰林学士和言官们对丞相提出的治理黄河的新策略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和驳斥。
他们认为,自古以来治理黄河的方法都是以“筑堤堵防”为主流,这是经过历史验证的有效方法。而丞相现在想要采用“分流导滞”的新方法,这无疑是一种标新立异的举动。
这些保守派人士指出,如果新渠开挖不当,很可能会改变水势,导致新的决口出现,甚至可能使原本肥沃的良田变成盐碱地,给百姓带来巨大的损失。
他们强调,祖宗留下来的成法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不应该轻易改变。
对于郑渭这个人,虽然他略有一些才名,但他提出的策略并没有经过充分的验证和实践。怎么能如此轻率地将万里江山和亿万生民的命运托付给这样一次冒险的尝试呢?
因此,这些保守派主张继续沿用旧法,稳妥地逐年加固堤防,以确保黄河的安全。他们认为这样虽然可能进展缓慢,但至少可以避免因新策略带来的不可预测的风险。。
四、触及利益,暗中阻挠
然而,还有一部分人对萧谨言的方略持强烈反对态度,这些人主要来自黄河沿岸地区,或者与当地的利益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之所以如此坚决地反对,完全是出于私心。
原来,萧谨言的方略中包含了一项重要举措,那就是对滩涂地进行清丈,同时整顿那些被沿河豪强非法围垦的田地。
这一举措无疑直接触及了这些人的核心利益,就如同动了他们的奶酪一般。
这些人虽然心中不满,但又不敢明目张胆地站出来反对,于是便想出了一些阴险的手段。
他们在暗中散布各种流言蜚语,企图诋毁萧谨言的方略。
不仅如此,他们还指使自己的门生在朝会上公然提出质疑:“丞相大人,沿河的百姓们世世代代都居住在这里,他们自然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如果强行对黄河进行分流,并且迁移村落,这无疑会对民生造成极大的破坏,百姓们肯定会怨声载道啊!而且,清丈土地这件事,只会平白无故地增添许多麻烦和纷扰,地方官员们也会因为疲于应付而无暇顾及其他政务。”
这些人将自己的一己私利巧妙地包装成“体恤民情”的样子,妄图以此来混淆视听,让其他人相信他们的观点才是正确的。
甚至有钦天监的官员以“天意”为由,言辞恳切地对丞相萧谨言进行劝阻:“丞相大人啊,黄河之水泛滥,实乃天河之象,此乃上天示警之意啊!如今水患严重,我们应当修养德行,以感化上苍,而非仅仅依靠人力去与之抗衡。若是逆天而行,恐怕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灾祸啊!”
这番言论一出,朝堂之上顿时掀起轩然大波,反对之声如潮水般汹涌而至。
一时间,各种奏疏如雪片般纷纷飞向皇帝的案头,这些奏疏的内容几乎如出一辙,无非是强调工程“耗资巨万”、“劳民伤财”,会对国家财政造成巨大压力;同时,该工程还涉及“变更祖制”,可能会引起祖宗之法的动摇;此外,工程实施过程中“风险难测”,万一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这层层叠叠、看似都“有理有据”的反对浪潮,萧谨言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他深知,要想推动这项工程,不仅需要说服高高在上的皇帝,更要逐一驳斥这些看似合理的反对意见。这无疑是一场艰难的斗争,稍有不慎,便可能满盘皆输。
这场治河之争,已不仅仅是技术路线之争,更是国力、魄力、乃至朝堂各方势力的博弈。
这些官员们纷纷在朝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认为国家的财政已经十分紧张,不应该再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这样一个看似遥遥无期的项目中。
他们担心这不仅会加重百姓的负担,还可能导致其他重要事务的资金短缺。
面对种种质疑和压力,萧谨言毫不退缩。他深知植树造林对于治理黄河水患的重要性,这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更是关乎百姓的生死存亡。
于是,他在御前据理力争,详细阐述了植树造林对于治理黄河水患的重要性。他指出:“虽然这一举措在短期内会耗费大量的资金,但从长远来看,它将为国家带来百年的安宁。”
萧谨言用他的专业知识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向皇帝和其他官员们解释了植树造林如何能够减缓水土流失、固定河岸、防止洪水泛滥。
他还提到了其他国家通过类似的措施取得的成功案例,证明这并非是一项无望的工程。
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皇帝最终被萧谨言的坚持和远见所打动。
他意识到,虽然眼前的投入巨大,但如果能够彻底解决黄河水患问题,对于国家的未来将是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
于是,皇帝决定倾国库之半来支持这项浩大的工程。他相信萧谨言的能力和决心,也相信这项工程将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改变。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萧谨言亲自监督工程的进展,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他不辞辛劳地奔波于黄河两岸,与工人们一同劳作,共同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
终于,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这项伟大的工程圆满完成。黄河下游的水患得到了极大的缓解,昔日饱受水患之苦的州县,如今百姓安居乐业,荒田得以重新开垦,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百姓们对萧谨言的功绩感激涕零,他们自发地在黄河河畔为他立起了一座“萧公祠”,以表达对他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二、理清税赋,纾解民困
萧谨言经过深入观察和研究后发现,地方州县的税赋征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各种名目的税收繁多,而胥吏们则常常利用这些名目来进行盘剥,将搜刮来的钱财中饱私囊。
这种情况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形成了“富者田连阡陌而赋轻,贫者无立锥之地而役重”的不公平现象。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状元的锦鲤妻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