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春雨贵如油,尤其在北京今年无冬的时节里,一场雨能让人暂时感受到丝丝凉意,回忆起往昔生活中的风驰电掣。
清明前几天,北京家家户户的百姓开始忙碌起来,街面上也出现了许多卖鲜花、纸元宝的摊位。家里有坟的,通通都去了城外的坟地前烧纸,摆上贡品,寄托着还未遗忘的哀思。
老北京清明上坟讲究前七后八,意思是清明节的前七天和后八天都适合扫墓,目的是为了避开清明当天的拥挤,也给远行的亲人留出时间。
一年未去的坟头,杂草丛生,如今都拔除了,多了鲜花、水果、点心。
烧包袱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独特且重要的清明习俗,包袱可以理解为寄往阴间的快递包裹。它是一个用白纸糊成的大信封,里面装着用金银纸叠成的元宝、锞子,以及印有往生咒的纸钱。信封上会写上收件人的姓名和寄件人的姓名,就像填写快递单一样。
清明前夕或当天傍晚,有些平时忙碌的人会在路口或门前焚烧包袱,以此代替无法亲临墓地的遗憾。
妇女和孩子是不太被允许在清明当天上坟的,但她们也不是无事可做,而是会将柳条编成圈戴在头上,或直接把柳枝戴在衣襟上,以祈求青春永驻、平安健康。
老北京有清明在屋檐下、门前插柳枝的习俗,认为可以驱邪避凶。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民间对待清明尚且如此,更别提皇家了。周皇后带头,在宫中能装秋千的地方都装上了秋千,寓意甩掉晦气,步步高升。
清明算是大型节日,前一天和当天的宵禁全部解除,也是为了方便那些上坟来不及赶上回城的百姓,能够顺利回到城中。
皇家在清明当天的子时一过,便开始施饭,并在东安门外邀请第一个等候的乞丐游览煤山。崇祯元年和二年,施饭的地点是在煤山脚下,可是崇祯三年改了,原因也说过,东安门内有一个东安里门,往北是光禄寺,光禄寺再往北就是尚膳监,更方便。
皇家施饭,可不像民间救济那样,人人仅一碗粥,一白面馒头。在清明,周皇后的施饭可是有讲究的,一共有两类。
第一类,是最具备清明特色的小吃,寒食十三绝。这是最能代表老北京清明饮食文化的,这十三绝指的是十三种经典的冷食点心,包括螺蛳转儿、姜丝排叉、硬面饽饽、驴打滚、艾窝窝、糖耳朵、糖火烧、焦圈、馓子麻花、芝麻酱烧饼、萨其马等。
民间很少有人家会凑齐全部的十三种,多说也就是驴打滚、艾窝窝这类糯叽叽的点心。
第二类,是春饼。虽然不是冷食,但吃春饼是立春和清明时节非常重要的习俗。将酱肉、肘花、炒合菜(豆芽、韭菜、粉丝、鸡蛋等一起炒)、摊鸡蛋等卷在薄薄的饼里,寓意咬春,迎接新生。再加上香椿芽、小萝卜、荠菜等春季新鲜蔬菜,尤其是香椿炒鸡蛋,极具北京特色。
这两类,用现代北京话说,真是盖了帽了。
子时分初刻和正刻,初刻为现代的晚上十一点,正刻为现代晚上的十二点。
紫禁城中,初刻时分,寿皇殿附近的鼓楼开始击鼓,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共五十四下。
皇城的打更人听到中央的鼓声后,把守各宫门、各条巷道巡逻的更夫们便会开始行动,他们通过敲击梆子和锣来传递信号并回应。
皇城的打更人可不是普通的杂役,而是由銮仪的校尉担任,他们兼具报时和巡逻警戒的职责。他们手中的梆子,声音清脆,用于点数,通过敲击次数代表着几更天,而锣,声音洪亮,传得更远,则用于警示和确认。
皇城里巡逻的更夫每走到一个区域的交界处时,就会与另一队的更夫相遇。他们不能只是擦肩而过,而是要互换口令,一人喊“谨”,另一人答“慎”。通过这种方式,双方确认身份和安全,确保天下太平。
东安门外,当皇城内更夫的梆子和锣声响起时,外面等候的乞丐开始不安了起来,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往前排,争取能够先吃上皇家饭食。至于,能不能游览煤山,就算了吧。
为什么算了?因为今年东安门外来了一个特殊的人,此人来的虽晚,但却排到了第一位,无人敢说一个不字。
一个戴着墨镜,衣衫褴褛,一手拿着摇铃,一手拿着算命旗的瞎子。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山水行记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