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国本州,京都,大明本州镇守府所。
腊月的京都,寒意浸骨。
虽然比起大明北方的凛冽,此地的冬天显得温和些许,但那无处不在的湿冷,依旧能钻进人的骨缝里。
曾经的平安京,皇族公卿的雅致风流早已被战争的铁蹄和新的统治秩序所取代。
那座象征着倭国最高权力的京都御所,如今已成为大明本州镇守将军、靖国公戚继光的帅府。
府邸内外,依旧保留着不少唐风建筑的古朴与庄严,但也增添了许多大明军镇的肃杀之气。
持戈披甲的明军士兵肃立在寒风中,盔甲和兵器在稀薄的冬日阳光下闪烁着冷硬的光泽。
临近新年,府内也进行着一些简单的布置,挂起了几盏红色的灯笼,贴上了象征吉祥的桃符,试图在这异国他乡营造一丝故国的年节气氛,但这气氛,总难免带着几分疏离和勉强。
镇守府深处,一间烧着炭火、药香弥漫的暖阁内,戚继光披着一件厚重的棉袍,靠在卧榻之上。
这位昔日叱咤风云、令倭寇闻风丧胆的名将,如今已是华发丛生,面容清癯。
岁月的刻刀在他脸上留下了深深的沟壑,连年的征战和异域的水土,更是透支了他的精力。
此刻,他正发出一阵压抑不住的、沉闷的咳嗽,脸色也因此泛起不正常的潮红。
榻前,站着几位神色凝重的将领,以及一位随军医官。
医官刚刚为戚继光仔细诊过脉。
“国公爷,您的身子骨底子还是好的,只是积劳成疾,加之此地湿气重,旧伤偶有反复,这才引发了咳喘之症。只需好生静养,按时服药,避免劳心劳力,慢慢调理,并无大碍。”
戚继光缓缓止住咳嗽,喘息稍定,那双曾经锐利如鹰隼的眼睛,此刻虽然略显浑浊,却依然有着洞察人心的力量。他看向医官,声音带着咳嗽后的沙哑:“并无大碍?那……依你之见,老夫这身子,可能禁得住返回大明的海路颠簸?”
这才是他最关心的问题。
人至暮年,身处万里之外的异域,那种对故土的思念,对可能埋骨他乡的恐惧,如同藤蔓般缠绕心头。
一点小病小痛,也容易被放大成不祥的预兆。
历史上,戚继光晚景凄凉,郁郁而终。
而在这个时空,得益于皇帝朱翊钧的绝对信任和持续重用,让他得以在更广阔的舞台东南剿倭、北上御虏、乃至跨海征伐上施展抱负,心情畅快,意志昂扬,这无形中确实延长了他的寿命,使他得以以年近古稀之龄,依旧坐镇这新征服的本州岛。
但身体的自然衰老,终究非意志所能完全抗衡。
医官沉吟片刻,如实回道:“回国公爷,海上风浪确属难测,舟车劳顿亦是对身体的考验。但以您目前的状况,若能选择风浪较小的季节,途中妥善照料,安然返回大明,当无问题。”
听到这句“当无问题”,戚继光紧绷的神色才稍稍松弛了一些,眼中闪过一丝希冀的光芒。他微微颔首:“如此便好,如此便好……我已经上了奏疏,想必,陛下隆恩,年后便会有圣旨到来,准我归国。老夫便可……便可回家了。”
“回家”两个字,他说得极轻,却蕴含着无比沉重的眷恋。
将领们见状,也都暗自松了口气。
京都的天空,灰蒙蒙的,如同他此刻的心境,既有卸下重担的期盼,又有对这片他亲手参与征服和经营的土地的一丝难以言喻的牵挂,更多的,则是那无法遏制的、叶落归根的渴望。
“这倭国的风雪,终究不如我大明的亲切啊。”
他喃喃自语,又是一阵轻微的咳嗽,但眼神,却比刚才明亮了许多。归途在望,这本身或许就是一剂最好的良药。
戚继光坐镇的京都,是整个本州岛大明统治体系的核心。
与坐镇九州岛熊本城、主要负责压制九州残余势力、监控海上通道的宁国公李成梁不同,戚继光面对的是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传统核心区域,统治更为复杂和深入。
大明对倭国的统治,并非简单的军事占领,也非传统的藩属国模式,而是一种带有强烈军事殖民和直接管理色彩的“军管”与“流官”相结合的特殊形态。
这两年,他们一直摸索着,也搞出了一套管理方案来。
最高军事行政长官:镇守将军。
戚继光作为本州镇守将军,总揽本州一切军政大权,生杀予夺,皆出其手。
其镇守府下设各曹参军,分管军务、粮饷、军械、情报、教化等,俨然一个小型的军政府。
地方统治基石乃是军事长官兼任行政长官。
这是最核心的特点。
大明并未大规模派遣传统的文官前来,而是直接由征服此地的军队将领,就地转化为地方管理者。
在本州关键要地,如原奈良、堺市、石见银山等地,设立了以大明军将为首的统治据点,称为“镇守司”或“守御千户所”。
这些地方的军事主官,如参将、游击将军、守备、千总、把总等,同时兼任该地区的行政长官,负责维持治安、征收赋税,主要是粮食、白银和特定矿产、推行大明律法、进行初步的教化,如强制要求学习汉话、推行大明衣冠礼仪等……
这些军官出身的“父母官”,或许不通文墨,但执行力极强,手段直接。
他们依靠麾下的明军士兵作为统治骨干,同时利用投降的倭国武士来管理基层,将大明的统治力强行植入到倭国的每一个角落。
此时倭国约有八万精锐,是统治的绝对基石。
他们分驻各战略要地,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主要负责威慑、镇压大规模反抗和应对突发事件。
倭国协同军,规模已达五万人,并且还在不断吸纳归顺的倭国武士和壮丁。
这是大明“以倭制倭”策略的关键。
协同军由投降的倭国大名、高级武士统领,但中层军官逐渐掺入明军老兵或有功的倭人,高级指挥官则由明军将领担任或严格控制。
协同军装备虽不如明军主力,但数量庞大,熟悉本地情况,用于维持地方秩序、清剿小股反抗势力、作为辅助兵力参与行动,极大地减轻了明军主力的负担。
他们的存在,也分化了倭国本土的力量,使得反抗难以形成统一合力。
天皇一家在西域扛石头呢,而此时倭国最高地位得,便是武士阶层。
这是重点分化打击和拉拢利用的对象。
顽抗者已被消灭,投降者则被纳入“协同军”体系,或给予基层管理职位,使其成为大明统治的工具。
许多中下层武士为了生存和保持一定的社会地位,选择了合作。
他们的效忠对象,从原来的大名和天皇,逐渐转变为大明皇帝和戚继光等镇守将军。
大明需要倭国的白银、资源和劳动力。
商人被允许在管控下进行贸易,尤其是与大明、朝阳省、琉球的贸易……
’有一技之长的工匠被集中起来为大明的统治服务……
农民则被要求按照新的赋税制度缴纳粮税,生活虽然依旧困苦,但在相对稳定的秩序下,至少避免了战乱的直接摧残……
强制推行汉语官话为官方语言,要求所有与官府打交道的人,以及协同军、本地吏员必须学习。
汉字成为唯一的官方文字,倭国原有的文字系统被限制使用。
对倭国本土的神道教、佛教采取打压的态度。
为什么打压,因为这帮人的财富是最多的。
同时,开始引入大明的儒学教育,在一些主要城镇设立“社学”,教授汉文和儒家经典,试图从思想上培养亲近大明的下一代……
此刻的京都,虽然表面上已经平定,商铺重新开业,农民在田间劳作,但空气中依然弥漫着一种无形的紧紧张。
街道上,时常可以看到穿着明军号衣的协同军士兵巡逻,与真正的明军士兵交错而行。
曾经的倭国百姓,面对这些新的统治者,眼神中充满了敬畏、疏离,以及隐藏得很深的复杂情绪。反抗并未完全绝迹,小规模的骚乱、针对落单明军或合作者的袭击,在偏远地区仍时有发生,但都已无法动摇大明在本州的统治根基……
戚继光深知这一切。他靠在榻上,听着部下汇报各地年关的防务安排、赋税征收情况以及零星叛乱势力的清剿进展。他的思绪,却时而飘回万里之外的大明,想象着北京城的年节景象,想象着江南的温暖春光。
当然,现在的军事管理,只是一个开始……藩王体系,才是倭国2.0管理模式。
当然,最为重要得还是移民政策……主体民族得变更,才能让这几座岛,真正的成为华夏民族的海外岛链屏障……
而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人……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