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朱翊钧来说,历史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
一个小小的疏忽,一个小人物心态的改变,都可能影响着整个历史的进展。
归化城,是作为关外最大的军事要塞建设成的城池。
原本是盼望草原大漠归化,但在诸多不确定性下,弄不好这座巨城,会成为蒙古部落反抗大明朝的大本营,甚至是成为他们的圣城,储存一代又一代的反明思想,最终爆发。
这是朱翊钧在听完李如松的奏对后,产生的第一个想法。
当然,李如松的这个想法,确实对于统治蒙古起到了法理作用,也有着自己的积极作用,但……朱翊钧还是习惯利弊中的弊端放在首位。
年龄大了,害怕的东西也多了,所求的也稳了些。
如果是十年前的朱翊钧,肯定毫不迟疑的坚定支持。
当然,这里面还需要试探朝堂的反应。
李如松在京城盘桓了十余日,期间与兵部尚书方逢时多次密谈,将其幕僚团队多年来对漠南局势的研判、归化城扩建的详细规划、钱粮预算、阶段步骤以及应对各种可能变数的预案,整理编纂成一份厚达百余页的奏疏,并正式呈递御前。
这份凝聚了边关将士与智囊心血的方略,很快便被送到了朱翊钧的案头。
皇帝仔细翻阅了两日,期间不时召太子朱常澍前来一同参详。
太子的态度鲜明,认为此策利在千秋,虽有风险,但值得一试。
朱翊钧不置可否,但心下已决定召开一次高级别的御前会议,听听核心重臣们的意见。
三日后,乾清宫中。
内阁首辅叶梦熊、兵部尚书方逢时,户部尚书孙承宗,工部尚书以及几位重量级的部院大臣,皆奉诏前来。
太子朱常澍亦坐在皇帝下首一侧,神情专注。
朱翊钧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扫过诸位臣工,开门见山:“今日召诸卿前来,是为议一议蓟门总兵李如松所上《漠南归化府方略》。奏本想必诸位都已看过了,都说说吧,此事,可行否?利弊几何?”
众人沉默片刻,目光交流间,户部尚书孙承宗率先出列。
他掌管天下钱粮,对此事的花销最为敏感。
“陛下,”孙承宗眉头紧锁,语气沉重:“李总兵之策,立意高远,臣亦知北疆长治久安之重要。然,初步核算,此工程若全面铺开,首期投入便需白银至少四百万两,后续每年仍需持续投入百万两以上,历时恐达二三十年之久。如今国库虽比往年充裕,然东南海防、黄河水患、各地官仓储备,乃至陛下此前提及的官学增补、驿道修缮,皆需巨款。”
“若骤然开启如此庞大之役,臣恐……恐户部难以为继,若再加征赋税,则于民休息之国策有违,易生民怨。”
他的反对在意料之中,立足于国家财政的现实压力。
紧接着,礼部尚书王学屏也颤巍巍出列,所言则更偏向于传统观念:“陛下,老臣以为,华夏与夷狄,自古有别。将其迁入城中,编户齐民,恐非易事,更可能混淆华夷之辨,坏了祖宗礼法。且塞外苦寒,我朝流官未必愿意久驻,强行推行,恐事倍功半,不若谨守九边,以威德怀柔远人,方为上策。”
这些保守的声音,代表着朝中一部分清流和传统士大夫的顾虑……
朱翊钧一直是一个激进的人,而此时听到这些保守的话,不知为何,竟然顺耳了许多。
然而,令朱翊钧有些意外的是,接下来发言的几位大臣,包括首辅叶梦熊,兵部尚书方逢时,以及几位原本在军事上持重的大臣,竟大多倾向于支持,或至少认为值得深入探讨……
方逢时声音洪亮,带着兵家特有的务实:“陛下,臣以为,孙尚书与王尚书所虑,皆有其理。然,需知我朝如今北疆态势,已非往日。”
“九边军镇年年北推,烧荒清边,漠南蒙古主力远遁,留下者多愿依附。此正乃千载难逢之机!”
“若仍固守旧策,待其休养生息,或出现雄主,则今日之投入,远胜他日重启战端之损耗!建城设府,看似耗费,实则是将无形的边防压力,转化为有形的领土与人口,一劳永逸!”
“方部堂所言极是!陛下,臣深知塞外情势。以往我军出击,如拳头打沙,难以着力。若有归化坚城为依托,则进可抚绥,退可固守,辎重粮秣皆有囤积之所,我军活动范围可再向北延伸数百里……”
更让朱翊钧侧目的是,连一向以稳重、甚至在某些方面略显保守着称的首辅叶梦熊,在沉吟许久后,也缓缓开口,并未直接反对。
“陛下,”叶梦熊语调平稳,带着老臣的持重,“此策确属大胆老臣初闻时,亦觉骇然。然细思之,我朝国力日盛,远超汉唐,为何不能行前人所不能行之事?”
“昔日汉武帝凿空西域,设河西四郡,所耗何止亿万?然其功业,泽被后世。如今漠南局势,较之当年河西,于我更为有利。”
他话锋一转,并未一味鼓吹,而是提出了关键的执行问题:“老臣以为,关键在于‘循序渐进’与‘人选’二字。工程必须分阶段,视国库情况量力而行,不可贪功冒进。更紧要者,首任归化府之流官,乃至负责筑城、抚民之文武官员,必须精心遴选,既要通晓边务,熟知蒙古情弊,又需刚正廉明,有开拓之志与怀柔之能。若用人不当,则万事皆休。”
叶梦熊的表态,虽未明确说支持,但其言辞间流露出的,是一种基于现实国力与长远利益的审慎乐观,而非一味守旧的回绝……
朱翊钧默默听着,手指无意识地轻叩御案。
他注意到,除了户部出于财政本能地反对,以及个别礼部老臣的迂腐之见外,大部分参与议事的大臣,尤其是涉及军事、外交和实际政务的官员,竟大多对李如松的计划持开放或支持态度。
这与过去但凡涉及大规模开支或对外开拓,必招致一片反对声浪的情形,大相径庭。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了首辅叶梦熊身上,心中若有所悟。
叶梦熊此人,固然持重,但其思想却并非僵化不变。
近年来,随着与欧洲各国接触增多,朝野上下对“疆域”、“统治”、“国力”的认知,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叶梦熊作为首辅,接触外界信息更多,其视野或许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华夷之辨”和“长城防线”。
或许,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上帝国实实在在的强盛,让这些原本保守的重臣们,也开始敢于想象和实践更具雄心的蓝图了。
“诸卿之意,朕已明了。”朱翊钧终于开口,声音沉稳,打破了暖阁内的议论声,“看来,对此策,反对者寡,忧虑者众,而以为可行者,亦不在少数。”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孙承宗:“孙卿所虑之钱粮,确是根本。此事即便要行,也绝不可竭泽而渔。方略需再行细化,预算需再行核减,寻找更节省之法。或可如李如松所言,更多借助商贾之力,以边贸之利诱之。”
他又看向叶梦熊:“叶先生所言‘循序渐进’与‘人选’,更是切中要害。此事不急在一时,需有万全之备。着内阁、兵部、户部、工部,会同李如松及其幕属,就方略细节、阶段划分、官员遴选标准等,再行详议,务必思虑周全,将风险降至最低。”
最后,他看向一直安静聆听的太子:“太子,此事由你总揽协调,各部议论,你皆需参与,汇总各方意见,定期向朕禀报。”
“儿臣领旨!”朱常澍精神一振,立刻起身应道。
他知道,父皇虽然没有立刻拍板,但将这个任务交给自己协调,本身就是一个极其明确的信号——这项空前庞大的北疆计划,已经正式进入了帝国的决策流程……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