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偏殿门口,就见前方黑压压的跪了一地的人。
蓝少永跪在最前面。
人虽多,却悄无声息。
钟声还在一下下地敲响。
李云天坐在灶台前的小马扎上,一手扶着膝盖,一手握着根木柴拄在地面上,一动不动。
我缓步走过去,转到李云天身前,却见他双眼已闭却兀自面带微笑。
身前地面上有两个端正大字。
“无事”。
手中一端烧焦的木柴正拄在“事”字的最后一笔尾端。
身侧灶台,炉火正旺,一锅鸡肉烧得恰到好处,香气扑鼻。
我卷起袖子,抄大勺,就着灶台边的碗,盛了满满一碗鸡汤,端起来细看。
汤色澄澈如琥珀,不见半点浮油,只在表面泛着细碎的金光。几片黄澄澄的鸡油如碎玉般点缀其间,沉在碗底的鸡肉纹理分明,仿佛还保持着生前的活力。
轻抿一口,整个人都静了下来。
这汤的鲜美,与先前山溪银鱼的清冽截然不同。
它温润如玉,入口绵柔,却自有一股浑厚的力量在唇齿间化开。
那鲜味不急不躁,如春水漫过堤岸,悄无声息地浸润每一个味蕾。
鸡肉的精华已全然融于水中,却又不见丝毫勉强,仿佛这本就是它该有的模样。
再品第二口,忽然懂了李云天为何含笑而去。
这锅鸡汤里,没有刻意的调配,没有繁琐的工序,甚至连香料都不见一味。
可每一分火候都恰到好处,每一味食材都各得其所——正如他最后写下的“无事”。
不是真的无事,而是万事已妥,不着一丝痕迹。
他将毕生修行最后想通的道理都化作了这灶台前最寻常的一锅汤。
我放下碗,转向跪了满院的众人,声音清晰地传遍寂静的庭院:“云天道长这锅汤,已入道境。”
说完,向着李云天稽首施礼,道:“以汤为偈,以味传道,身殁而道存。从此水火既济,逍遥无极,当为天下同参表率……贫道为您送行了。”
蓝少永猛地抬头,眼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光彩,他身后的弟子们更是激动得浑身颤抖,纷纷伏地叩首。
压抑的啜泣声响起。
蓝少永给李云天磕完头,便爬起来,上前道:“真人,能为家师赠一言送行吗?”
我点了点头,道:“自然可以。不过,李前辈身后事,我就不参加了。”
蓝少永道:“真人请先回屋中休息。我安排好了,请您赠言。”
说完,转头对跪在院中的众道士道:“少慈,你立刻去道济禅院借摄像机来,前阵子有个日本僧团去他们那拜访交流,送了他们一台最新的手持摄像机,就借那个,但不要透露师傅羽化这事。少思,你去青云观请诚理道长带人过来做个现场见证,师傅羽化这事,只能对诚理道长说,不要让外人知道。少澄,你带人布置灵堂,只在这里,外面一应如常。诸位,师傅羽化一事,务必保密,不要大肆声张,不能在外面乱说,一切等报道协后再说。”
我不由多看了蓝少永几眼。
李云天羽化,有我亲口认定悟道,对于老君观来说,其实是极大的好事。
尤其是蓝少永决心将老君观开发成热门景点,完全可以借助李云天羽化这事大肆宣扬一番,制造玄奇热点,吸引游客善信上门。
可他却反其道而行,立刻压下消息传播,只录像为凭,又请同道见证,以备将来所需。
这就是真正看懂了风向。
在这种事情,大肆宣扬自家前主持得道羽化成仙,就属于顶风而行,很可能会给老君观事来不测之灾。
李云天确实选对了继承人。
我转身回到屋里,正要坐回窗前,继续看云瀑,却忽见窗前桌上多了一个长条布包,上面还有一个牛皮纸信封,上面写着“赠”字。
字迹,与“无事”二字,同出一人。
我思忖片刻,先打开长条布包。
两长三短五柄剑。
剑意森寒。
再打开信封,里面薄薄三张纸。
一张是李云天身上所纹的雷纹和施展雷法的咒语。
一张是牵丝听劲的窍门。
还有一张是他最后一剑的心法。
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
我笑了笑,对着窗外云瀑拱手道:“恭送云天真人鹤驾仙游。”
小半天后,蓝少永进来请我。
我把剑和那三张纸给他看,道:“李前辈虽然赠给了我,但终归是你们老君观的心法,你让人抄录一份留存吧。”
蓝少永叹气道:“我们这些不成气的弟子,都不是修行的材料,师傅向来看不上我们,这些法门强留下来,我们也弄不懂,反倒徒惹纷争烦恼。我就不抄录了,便请真人代为保管,将来我们老君观要是再收到像少静师弟那样有天分的弟子,我便派去高天观找真人或是真人的弟子学回这些法门。真人以为怎么样?”
我说:“我相信老君观在你的带领下,一定能够兴旺发达。”
当下,便收拾齐整东西,跟蓝少永走出偏殿。
殿前空地上,多了几个穿着蓝布道袍的道士。
为首的是个枣红脸的老道,七十多岁的年纪,但精气神极佳,看到我出来,便迎上来行礼道:“见过惠真人,贫道青云观熊诚理。”
我说:“见过诚理道长,我记得你,崇明岛投资大会,你亲自带队参加的,只是当时人多事烦,没机会当面交流。”
熊诚理笑呵呵地道:“真人在崇明岛一战大败纯阳宫那帮子假道士,实在是大快人心,如今他们已经被公家驱逐出,纯阳宫拨乱反正,重归正道,实在是真人的功德。”
我说:“这些外道术士胆大包天,招摇撞骗,无所不为,对社会危害极大,我们身为正道大脉,修行学道的同时,理应承担一份社会责任,帮公家分忧,为善信指明何为正道何为外道,让诸般人等都明白烧香要拜正神的道理。”
熊诚理眉稍微抖了一下,道:“惠真人说得在理,说得在理,哈哈哈……”
蓝少永上前插话道:“真人,诚理道长德高望重,我特意请他来现场做个见证,将来道协和公家问起来,也能说得清楚。那边纸笔已经准备好了,请过去赠言吧。”
我点了点头,不再多说,来到李云天身旁。
这边已经摆了张小桌,笔墨纸砚都已经准备齐全,又有两个年轻道士左侍立,磨墨压纸。
我提起笔来,思忖片刻,便即落笔,满满一篇,一气呵成,旋即将笔一掷,道:“蓝道长,熊道长,告辞了,来日再见!不用送,好生安置云天道长吧。”
说完一拱手,也不给他们说话的机会,大踏步向外走去。
稍顷,身后响起蓝少永的吟诵声。
“鹤骨松姿百念休,云衣脱却谢浮名。
丹炉已熄千年火,玉阙初闻九籁声。
心随野鹤同消长,身与青山共浊清。
拂袖乘风归碧落,虚空元自一身轻。”
一路下山,至昨日山溪处稍停,原想捉几条小银鱼再煮锅鱼汤吃。
可是守了小半天,一条银鱼也没见着。
我便不再停留,换下道袍,开着辆面包,一路向西而行。
数日之后,进入丹措洲。
此地位于三省交界,风俗渐与高原趋同,居民也大部分都是藏民。
沿着砾石盘山路,一路前行,海拔渐高,空气里漫起牛粪和柏枝混合的、凛冽又醇厚的气息。
一路沿途所见居所,大多是土石垒成的藏房,两层或三层,平顶,墙厚窗小,像从地里长出来的堡垒。
墙上贴满牛粪饼,齐整地晒着太阳,那是冬日里珍贵的燃料。
偶有几顶黑色的牛毛帐篷扎在草甸上,旁边用石块压着边角,以防被风掀翻。
这里的人,脸上都带着高原的印记。肤色是赭红的,被强烈的日光和风沙长久地打磨过。房舍外可以看到些老人坐在墙根底下晒太阳,手上摇着转经筒,远远就可以听到筒心的小锤发出“咯哒、咯哒”的、安稳而单调的声响。年轻的牧人骑着马,赶着乌泱泱的牦牛群从山坡上漫下来,马蹄踏起烟尘,他们呼啸着,声音高亢而苍凉,像鹰唳。
如此一路边行边看,在进入丹措洲的第二天,我看到了一座密教寺院。
这寺院就建在最高的山坡上,高大华丽,金顶在稀薄的阳光下,晃得人睁不开眼,与那些藏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便在附近转了转,待到天色傍黑,才在寺院近处找了个冒着炊烟的藏房,将车停好,下车上前。
门虚掩着,我轻轻敲了敲那扇用旧木板钉成的门。
“哪个?”一个带着浓重口音、略显沙哑的女声从里面传来。
我清了清嗓子,道:“阿姨,您好,我是过路的,天晚了,想找个地方借宿一晚,行吗?”
木门“吱呀”一声被拉开一条缝,一张黝黑、布满皱纹的脸探了出来,头上缠着暗红色的头巾。她上下打量着我,眼神里带着警惕和好奇。
“哪里来的?”她问,语速很快。
“从锦官开车来的。”
“哦,锦官,远得很。”她喃喃了一句,仔细打量了我几眼,犹豫了一下,侧身让开,“进来嘛,外头风硬。”
我连忙道谢,弯腰走进屋里。一股混合着烟火、酥油和某种干草的气息扑面而来,温暖而厚重。屋里光线很暗,只有火塘里的火焰跳跃着,照亮一小片区域。
“坐嘛,火塘边上暖和。”她指了指火塘边一个矮矮的、用羊皮垫着的木墩,自己则走到火塘另一边,拿起铁钳拨了拨火,又添了一块干牛粪,火苗“噗”地窜高了一些。
我坐到火塘边,伸手在火上烤了烤,转头四下打量,却见四壁徒空,几乎没有什么家具装饰,倒是在墙壁上挂着一张开国领袖的画像。
画像已经很旧了,下角标示的印刷时间还是六十年代的。
一个看起来七八岁、脸蛋红扑扑的小男孩从里屋钻出来,躲在女主人的藏袍后面,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我。
“阿嬷,他是哪个?”小男孩用藏语小声问。
女主人用藏语回了他一句,“是锦官来的汉人。”
然后她转向我,提起一直在火塘边煨着的黑黢黢的铝壶,问:“喝茶嘛?”
“喝,谢谢阿姨。”我赶紧双手捧起她递过来的木碗。
碗里是温热的酥油茶,浮着一层薄薄的油花。
她看我喝了一口,脸上似乎松弛了一些,又问:“一个人,跑我们这山卡卡里头来做啥子?东西又莫得好吃的,路又难走。”
“我想在这边收药材,来探探路,看看情况。顺便也当旅游了,看看风景。”我捧着碗,感受着掌心传来的暖意,“这边风景挺好,人也……不一样。”
“有啥子好看的嘛,都是山,都是石头。”她嘴上这么说,却在我身边的木墩上坐了下来,拿起一个转经筒,开始慢慢地摇动,发出那种熟悉的“咯哒”声。“晚上你就睡这里,火塘边上,暖和。就是莫得床,铺盖有,新的,晒过的。”
我客气地说:“这就很好了,太麻烦您了。”
“麻烦啥子嘛,过路的人,哪个还没个难处。”她摇摇头,目光望向跳动的火焰,“以前驮茶叶的马帮,也是走到哪里,歇到哪里。就是没啥子好菜饭给你吃,糌粑,奶茶,还有点风干肉,吃得惯不?”
我说:“吃得惯,给您添麻烦了。”
“莫得事。”她停下摇转经筒,对着里屋用藏语喊了一声,叫那个小男孩去拿铺盖,然后继续摇起了转经筒,不再说话。屋里只剩下火苗的噼啪声、转经筒的咯哒声,以及门外隐约传来的、风穿过经幡的呜咽声。
我便挑起话头,问:“我看山坡上头有个庙,挺大的,叫什么名字?”
女主人道:“那是格勒寺,寺里的上师都很和善。”
我问:“能进去参观吗?”
女主人道:“格勒寺不是景点,不对外开放,不过你想去拜佛倒是莫得问题,上师们很和善的。”
我说:“我听说丹措这边曾经有个最大的寺庙,叫格色寺,有法王驻跸,特别灵验,不知道离这里有多远。”
听我这么说,女主人的脸色立时就变了。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阴脉先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