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层药品不多,但分类清楚,寥寥几个玻璃瓶上面贴着红纸标签,写有“阿司匹林”、“安乃近”、“红汞”、“碘酒”等常用药品,软木塞封口。
目前,农村卫生室还没有重症患者用的神药“玻璃瓶盐水”,这玩意六十年代中期才会少量配送,七十年代成为标配。
刘平安心底一沉,如果没有那个中药柜“壮门面”,很难想象这是农村的卫生室,太简陋了。
“王宇,你们卫生室现在有几个工作人员?”
王宇拿起地上的茶瓶,一边倒茶一边说道:“两个,除了我之外,还有位邻村的老头,他以前是个土郎中,后来成立人民公社,几个村合并成大队,所以就选举他在卫生室工作。”
刘平安又问道:“你怎么当上的卫生员?”
“嗐!这事说来话长,上级要求学习那个《赤脚医生手册》,矮子里拔将军,俺们村只有两个人是初中文化,别人不愿意干,想当教师。
俺爹为支持上级精神,就把我奉献了出去。平时跟着土郎中学中医,每周要去公社的卫生院培训一次《赤脚医生手册》,月末还要去县城医院培训。
好在平时不用干农活,一样有工分拿,不然.......”王宇讲着讲着,及时刹住嘴,心里捏把冷汗:围死他dei??!差点说漏嘴,这是要上报纸的。
刘平安皱眉问道:“小王,一周培训一次,你们能学到东西?”
“多少能学到点儿,不过绝大多数时间还是要靠自学。”
“那不就是二把刀么?这样也能看病?看病救人可是一件很严谨的事情。”
“那能咋弄?俺们大队还是属于好的呢,有的大队连卫生室都没有,离这近的都跑到我们这儿来看病。
俺们农村不比你们城里,三五个村没有高中生属于正常现象,初中生也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人都是上个三五年学,然后退学帮家里干农活。”
王宇指着《赤脚医生手册》继续说道:“就这本书上的字,很多情况下,我一个初中生都要翻字典查看,更何况其他人?”
郝庄村的卫生室在这一片还是属于好的?刘平安沉默了,人家王宇说的没错,字都不认识,学个蛋的医学知识?扫盲工作任重道远,提高农村的识字率,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起码要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
一般来讲,大城市扫盲工作做的相对较好,原因很简单,不认识字就没有好工作养家糊口。
其次是大城市周围的农村,再其次是这些远一点的农村,至于偏远山村...千禧年还有一大堆文盲呢。
农村和农村也有等级之分,同时女性文盲率远高于男性。
刘平安又掏出一包华子,拆开递给他一支,王宇只来句:“我日!”
“县、乡两级的医疗单位就没想过.....多组织县城医院的医生,给你们加大培训力度?”
“县城俺不知道,但公社的大夫本来就少,怎么可能天天给我们搞培训,人家也要上班、看病人。”
“也是哈!”刘平安附和道。
“恁先坐在这喝会茶,我去隔壁村部拿烟叶种子。”
“好!”
等王宇离开,刘平安陷入沉思,《赤脚医生手册》在54年4月份上交伍总,然后集全国之力进行编撰,55年底推行全国,三年过去,成果很显然不尽人意。
自己以前只在京城附近的农村混,知道边远农村的医疗条件会很差,但没想到会差到这一步,不亲自下来看一看,根本想不到,他们连培训的人手都不够。
看样子.....自己只好动用“超级马甲”让医学界的“六二六指示”提前面世。
在我国,1955年鼠疫基本得到控制,1959年性病基本被消灭,60年代初天花已经灭绝,比天花在世界范围灭绝早了十多年。
同年,结核病的死亡率从解放初期的25:1下降到4:1,脊髓灰质炎、麻疹、乙脑、白喉、破伤风、百日咳等传染病的发病率也是明显下降。
大老板曾多次指示城市中的医院要组织医疗队下乡为农民治病,但只有少数医疗专家响应,如着名的胸外科专家黄家驷、儿科专家周华康、妇科专家林巧稚等等这些真正的白衣天使加入其中,深入农村送医。
到1965年上半年,全国城市仅组织了2800名医生下农村巡诊。
大老板在听取某部的报告后,彻底愤怒,全国有140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高级医务人员90%在城市,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医疗经费的使用农村只占25%,城市则占去了75%。
批评某部是书读得越多越蠢,当即做出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
城市里的医院应该留下一些毕业一年二年、本事不大的医生,其余的都到农村去。
某部遵照指示,决定将城市卫生人员到农村开展巡回医疗作为一种制度,凡主治医师以上的医药卫生技术人员,除年老体弱多病者外,都要分期分批轮流参加。
从这时起,城市里的大批医务工作者开始下乡,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农民家中或田间地头看病治疗。
在为群众看病的同时,手把手地辅导农村卫生人员,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经过他们培训出来的“赤脚医生”,成为了为农民提供初级医疗服务的主要力量。
据盛海第二医学院(现盛海交通大学医学院)66届毕业生回忆,1968年毕业分配时,他们全班“盛海一个不留(除少数调干生),全部分配到大西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少部分到安徽一带的小三线工厂和农村”。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四合院:火红年代享受生活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