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指针悄然拨转到2002年。
在北京北郊,一座融合了最前沿科技与人文关怀的现代化建筑群——北京奥运村,已基本完工,静静等待着两年后的八方来客。
它的落成,不仅是一个阶段性成果,更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中国为奥运所做的准备,是系统性的、超前的,且极具雄心的。
魏薇站在已经全面竣工、静待开幕的奥运村前,心中感慨万千。
这座集绿色、科技、人文于一体的现代化社区,其建成速度和质量,让前来考察的国际奥委会官员都赞不绝口。
不过想来这可能是她所能看到的唯一一次华国举行奥运会了。
不是没那个实力,而是因为之后就没有必要了,现在举行还能挣不少,但之后就未必了。
不过这一次亮相还是挺震撼的,而且这肯定是史无前例的一次奥运会。
这次奥运会“华星”网络全面覆盖,作为下一代通信技术的全球首次大规模亮相。
奥运村及所有场馆已实现无处不在的超高速、低延迟网络连接,这为即将到来的智能奥运体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运动员公寓屋顶的高效光伏板、遍布区域的雨水收集与中水循环系统、以及依托智能微电网实现的能源自给自足,都让这里成为了未来可持续社区的样板。
这些可不仅看起来高级,住起来舒适,这还是巨大的商机。
外国的运动员和随行人员一下飞机就惊呆了,仿佛自己踏入了另一个世界,一个科幻世界。
这是真的是华国吗?为什么和他们在电视里、在报道里看到的完全不一样?
这个国家看起来比他们的国家还要发达,比发达国家还要发达。
是这个国家都是这样,还是只有这个城市是这样?
他们都坚定的相信是后者,如果是前者的话,那华国绝对是世界第一,而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而事实虽然确实是后者,华国也确实是发展中国家,但华国的科技绝对不是绝大部分发达国家能够相比的。
至于华国为什么还在低调,不展现自己全部的实力。
那是让大部分人都觉得既然华国能够有这样的机遇,说不定其他的国家也有这样的机遇呢?
那些国家私底下是不是也隐藏着巨大的秘密,因此无论如何都要留一手后手。
只不过华国的后后手的比较多而已,思考的比较多。
因此他们现在并不打算大肆宣扬,而是致力于将魏薇已提供的东西全部都发展出来。
因为魏薇也说过那玩意儿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消失,也不知道提供的东西会不会消失。
因此趁还有机会,肯定是抓住机会先将东西研究出来,先将技术琢磨透,以防出现什么意外。
对于这些,外国那些人员是不知道的,别说外国那些人了,就是华国的的人民也不知道。
只有上层的参加这些机密项目的人才知道这些事情。
奥运会上的技术其实还能实现人性化与智能化并存, 从无缝衔接的无障碍设施,到多语言智能机器人导引。
从基于AI的环境调节系统,到高度自动化的后勤保障。
但华国并不想把底牌全部显示出来,这些还是降了一个档次,没那么高级。
但即使如此,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东道主的用心与超越时代的实力。
基于覆盖全市的“城市神经网络”和AI智能调度系统,赛事组织、交通疏导、安保监控、信息服务都达到了惊人的效率。
运动员和记者们体验到的便捷与高效,是往届奥运会难以企及的。
依托“华星”网络,高清乃至部分赛事的4G直播成为现实,让全球观众仿佛亲临现场。
这种转播技术的代差,让国际传媒巨头们震惊不已。
这些人不知道的是,许多研究院里也正看这次的奥运直播呢。
不过这边的直播不太一样,不是赛事不一样,而是设备不太一样。
他们用的是另外专用频道的摄像机,正测验他们的6G技术,8K VR直播。
说实话,魏薇和李时愿都有些不敢置信,在2020年没看到6G技术,但在2004年却看到了6G直播,真的离谱。
这次奥运会举办得非常成功,华国4G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没有出任何问题,取得了非常圆满的成功。
但6G技术却出现了很多问题,不过大家都没有丧气,认真的记录的失败和不足的地方。
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其带来的震撼效应立竿见影,迅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
北京奥运会的辉煌落幕,并非一个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那场无与伦比的盛会在世界的夜空中点燃了一颗最璀璨的明星。
奥运之后,“华国”一词在国际上承载的分量已截然不同。
它代表着机遇、前沿、稳定与未来。一股前所未有的“归国潮”开始涌动。
不仅如此,投资浪潮汹涌而至, 全球资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涌入中国。
外商直接投资数额呈井喷式增长,投资领域重点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绿色金融和基础设施建设。
国际巨头们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更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策源地,纷纷将区域总部甚至研发总部迁至中国。
华国的技术合作迈向高端局, “奥运科技”的集中展示,让中国在多个领域从技术追随者转变为平等的合作者,甚至是技术输出方。
寻求技术授权、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共同开拓第三国市场的合作提议激增。
萧学沐和李时愿就频繁接待希望在他们新型材料领域进行深度合作的外国代表团。
“他们现在是真的带着图纸和难题来找我们共同攻关。”
李时愿感慨地对着魏薇说道。
魏薇挑了挑眉,“狠狠地宰了一笔吗?”
李时愿笑了笑,“那是当然的,必须宰,还得狠狠的宰。”
李时愿知道,他们的国家在谈判是吃过很大的亏的,就是因为那种专业的谈判系统不是那么的成熟。
因此在技术研发的时候他早就向上面提交过建议,培养专业的谈判系统体系。
不能让自己研发的这么高的技术在手里卖出低价,必须要宰国际巨羊。
那些谈判专家等了这么久,早就蠢蠢欲动了,就等着现在大展身手,怎么不可能狠狠的宰外面的人一笔。
看到魏薇和李时愿这样,萧学沐笑着摇了摇头。
也不知道魏薇他们所在的世界是吃了多少、多大的亏,才让这两人这样。
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培养了一个专业的团队。
而且这个团队谈起判来又损又黑,比起下限,萧学沐都自愧不如。
与其说他们是谈判团队,还不如说是奸商团队。
不过想到这些人这次坑到的钱,萧学沐也是忍不住的佩服。
虽然良心是黑了点,手段是脏了点,但脏钱也是钱,挣钱不寒碜。
这次奥运可以说是华国软实力与国家形象的飞跃。
通过奥运这扇窗口,一个现代化、高效率、充满创新活力又兼具文化底蕴的中国形象深入人心。
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显着提升,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在魏薇所在的政策研究部门,一份份报告显示。
原本流向欧美发达国家的中国顶尖留学生和科研人员,回归比例呈爆发式增长。
许多已在海外顶尖实验室、跨国公司担任要职的华人科学家、工程师,也纷纷被国内提供的世界级科研平台、充足的经费支持以及空前的社会地位所吸引,毅然选择归来。
“所里最近来了好几个从mIt和斯坦福回来的青年才俊。”
一天上李时愿来蹭饭,兴奋地对魏薇说道。
“思路活跃,基础扎实,最重要的是,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对前沿趋势的敏锐嗅觉,我们一些项目的进展速度又快了一截。”
这些海外游子的回归,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知识和经验,更带来了一张张无形的国际学术与人脉网络,加速了中国科研与国际最新动态的接轨。
虽然自己内部有更先进的技术,但是在其他方面也是要和外界接壤的,要取长补短,不能闭门造车。
毕竟血淋淋的例子就摆在他们前面,闭关锁国不可取。
姜琦兴奋地告诉魏薇,她负责的国际文化交流项目,申请来的外国学者和学生数量翻了数倍。
“他们都想深入了解这个创造了‘奥运奇迹’的国度。”
听到这话魏薇笑了笑,还是非常自豪的。
而且这一次所有的留学生可都没有像后世那样有什么高待遇,有什么特殊待遇,待遇甚至还不如华国的学生。
因为很多专业和技术是外国留学生的禁地,连研究所都是,只招华国学生。
因为现在各种各样的研究都非常多,华国学生的机遇非常多。
但外国留学生就惨了,很多都不招,选择范围要小很多。
比如魏薇所知的,许多涉及国家安全和未来战略方向的机密级实验项目。
如新一代聚变能源装置、尖端武器平台、量子神经形态计算等,是绝对不对外籍人员,甚至对大部分归国人才也严格限制开放的。
而且伴随着人才涌入的洪流,国家的安全壁垒与核心利益守护也愈发严格。
国家的移民与签证政策,也随之变得更加精细化和具有选择性。
普通工作签证和技术移民的门槛显着提高,旨在筛选出真正顶尖且对国家发展有战略价值的国际人才。
想要获得中国的“绿卡”,其难度堪比,甚至超过了同时期移民欧美发达国家的难度。
虽然魏薇和姜琦她们上辈子所在的世界,她们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难移民的国家,但这个世界的更加严苛。
即使如此,都挡不住海外人员纷纷涌入华国学校的脚步,他们各显神通。
比如顶尖学者通过申请国家特批的“高端外专”计划,进入中国的一流大学和国家级实验室。
比如企业家和投资者则通过设立合资企业、风险投资等方式,试图在中国这片热土上扎根。
甚至出现了专门针对外籍人士的“中文沉浸式加速器”和“在华职业发展咨询机构”, 帮助那些“洋北漂”更好地适应和融入。
姜琦在一次聚会中笑着对魏薇说道,“李志斌的公司最近招了个法国小伙,为了留下来,不仅中文说得溜,还在拼命学写汉字,研究《论语》和《孙子兵法》,说这样才能理解‘华国商业模式’的精髓。”
听到这话魏薇直接笑喷了,现在形势可以说是彻底反转过来的。
海外顶尖人才,无论是华人还是外籍的持续涌入,与国内培养的人才形成合力,使得华国的人才市场空前活跃和高端化。
猎头们在全球范围内搜寻目标,各大城市的高新技术园区里,充斥着各种口音的英语和带着各地腔调的中文。
这种高水平人才的聚集,直接推动了经济的质的飞跃。
一些原本因投入周期长、短期见效慢而被暂时搁置的基础科学领域,得到了强有力的人才和资金注入,进展神速。
在数学、理论物理、基础材料学等领域,中国开始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
产业升级加速得飞快,人才红利转化为技术红利和产业红利。
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航空航天等战略新兴产业,中国不仅实现了并跑,更在越来越多的细分领域实现了领跑,建立起强大的技术壁垒和产业链优势。
而且创新生态非常繁荣,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空前活跃,催生了一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独角兽”企业。
京市的“硅巷”、沪市的“张江”、深圳的“南山”,成为了与硅谷、班加罗尔齐名的全球创新高地。
魏薇在审阅一份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的评估报告时,清晰地看到,中国已经摆脱了“追赶者”的角色,正式进入了“引领者”的阵营。
这种“质的飞跃”,不仅仅是Gdp数字的膨胀,更是国家发展动能、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的根本性优化。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吃瓜小知青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