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皇帝下诏允许大族参与镇压,这等于公开承认私兵制度。不能说皇帝没有远见,大族出兵镇压已经是事实,下诏书不过是给个名分,防止大族趁机和黄巾军勾搭到一起。
大族没有和黄巾军联合在一起,不能说皇权政策错误,更不是大族不想联合黄巾军。黄巾军覆灭的太快,还没来得及转变成地方政权。不具备改朝换代实力,大族就不会选择一只造反的流寇。
“两百年就干看着?早干啥去啦?”普回气的直拍大腿。
刘琰也气得直瞪眼:“谁说不解决?祖上一直在努力,奈何对手太强大。”
“就努力成这样?都是借口。”普回不敢直面愤怒的老娘,低着头小声嘟囔。
刘琰也不是真跟儿子生气,想起王朝过去种种,满心不甘之外就只剩下无奈:“大汉皇帝没有一个昏君,奈何天不假年又世道多舛。”
大族和皇权都明白妥协是暂时的,本着能拖就拖的精神,大族不想聪明皇帝,聪明皇帝反倒是麻烦。可惜不论怎么选,皇帝永远是最聪明的那个,人之间的智商大差不差,区别只在于获取的信息不对等,坐在皇帝位置上很难看不清局势。
天下最大的笑话就是依靠大族自纠自查,不怕查不出来,就怕真查出来,找茬儿杀死一个大族贪官容易,引起的连锁反应国家承担不起。想有所改变不能用蛮力,从内部瓦解对手才是正途。
光武皇帝执政后期出现一个契机,河北大族和南阳大族之间爆发冲突,以郭皇后被废阴皇后上位结束。这件事让皇权找到一个着力点,自此外戚走上历史舞台。
皇权一直在南阳大族之外寻找代理人,此后皇后的人选非常值得寻味,明德皇后出身关中马氏,章德皇后更近一步,代表关中和河北的利益。两代人努力耕耘,章德皇后开花结果,章和二年窦太后临朝听政。
一个家族专权最快的途径就是获取军功,窦太后临朝的十年也是后汉军功鼎盛的十年。燕然勒石,击破贵霜,恢复西域都护府,造就后汉强盛的顶点——“永元之隆”。
皇权不希望南阳系被压制,皇权想要的是大族内斗消耗殆尽,不是某一派做大!皇权没有犹豫该出手时就出手。窦太后去世当年,皇权勾连南阳系合力击垮窦氏,南阳系死灰复燃邓氏崛起。
和熹皇后邓绥是个猛人,执政的十四年里是整个汉代天灾最多的时期,她不但挺过来了,还做了一件大事:官办学堂一律男女同校。西方在1837年才首次招收女生入学,后汉早于世界1700多年实现男女教育平等。
没错,这位皇后是个女权主义者,汉代女人可以学习文化,可以休夫,还能做官,班昭号称“班大家”金印紫绶位同丞相。后宫女官逐步取代尚书台,部门类似清代的军机处,女官相当于明代的秉笔太监。
暂时放下女官不去评判她的好坏,这件事激发了皇权的灵感,外戚也是大族,压下葫芦起了瓢,怎么斗都是大族得利。女官没有大族背景,除了效忠皇权没有选择。
汉安帝依靠女官的力量推翻邓氏,乳母王圣受封野王君,和女儿王永同时执政,乳母当朝既是空前也是绝后。可惜刘祜三十二就死了,死因是啥说不清楚,3月27日身体不适,两天后咽气。
下一位皇帝也是靠女官上台,好乳母宋蛾发动“西钟政变”迎接刘保继位,刘保即位后再次发动“夺门之变”彻底清算老爹的外戚。刘保这辈子就做了一件大好事,大族靠察举制拉帮结伙,我就从根上解决察举制。
阳嘉元年颁布新法,今后选官分科考试,儒生考经学,文官察奏章,不管出身如何考试合格才能当官。开科举制度之先河,史称“阳嘉新制”。 法律已经颁布不能更改,一时间天下寒门尽欢颜。
做到这一步刘保付出了极大代价,其中之一就是皇后人选不能做主。当时刘保有四个贵人出身不高,想从这四个人里选一个又不好明说,借口靠抽签由上天决定。大族不可能给机会钻空子,逼的皇帝没办法只能选梁妠。
以为让步危机就能结束,可惜没有那么好的事。凡事和大族对着干的没有好下场,科举制等于扶植一股新势力,再让你执政下去,说不准干出什么事来。既然科举制无法更改,那就让始作俑者永远消失。
刘保没活过30岁就挂了,之所以说死因可疑,因为梁冀上台似乎是早就准备好一样。梁太后临朝听政,梁家执掌大权一切都那么顺利,女官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女官需要沉寂一段时间,等汉冲帝夭折,这段沉寂或许将是永远。
冲帝死因不去讨论,就说接下来的质帝真真切切被梁冀毒杀。连续杀死皇帝不外两个原因,其一,大族不需要聪明的皇帝制约,需要时间将科举制并入察举制;其二,大族内部出现分裂,以李固为首的新兴势力也将手深入科举制,和旧权贵争夺未来的话语权。
李固必须死,单死一个李固还不够,聪明皇帝也不能留下。谁是忠谁是奸?谁是黑谁是白?历史不能武断的区分,总之一条,历史由胜利者书写。读史书需要用逻辑分析,书写者的立场不同,所写内容未必是历史的原貌。
皇权要集权专制,大族要封建自治,妥协下去皇权迟早被架空。皇权胆敢有非分之想大族就要针锋相对,每一次皇权都被扼杀在初始阶段,争斗几十年不休,部曲制不但没受制约,反而愈演愈烈到了尾大不掉的地步。
应该是苍天也看不下去,汉桓帝刘志,这位手腕仅次于光武皇帝的继承者出现了,说他是历史上最聪明皇帝之一不为过。推翻梁氏的精彩之处且不说,因为和他今后的手段相比,连根拔除一个权臣就是小儿科。
刘志一生就凭自己一个人对抗全天下所有对手,将借力打力用到极致。梁氏倒台轮到邓氏掌权,不等屁股坐热和同样是外戚的郭氏争宠,结果就是两个功勋集团双双覆灭,别以为单靠刘志的嘴炮,里面有窦氏推波助澜。
窦氏想上位没那么容易,刘志有个贫贱妃子田圣,刘志说过要封田圣做皇后,这当然是借口是假的。田圣没胆子做,刘志也不会真封。这是个交易,是种手段,告诉你窦妙老子不是没人选,老实待着没事,敢有动作邓氏和郭氏就是前车之鉴。
窦妙虽然贵为皇后,但是不如田圣得宠,窦氏家族也没能掌控权柄。窦妙胆战心惊过日子生怕被废,终刘志一生都不敢越雷池半步。
成功搞定外戚问题,刘志开始着手下进行一步,谁都没想到拿来开刀的是宦官集团。和历史记载不同,刘志并没有宠信宦官,一切都是在利用,过河就拆桥一点不留手。
宦官在铲除梁冀过程中出力不小,刘志感激之下敕封唐衡等人侯爵,史称“五侯”。这帮人把持朝政,党羽众多势力庞大不能贸然轻动。
刘志先从剪除羽翼开始,借助士族的力量,一次性诛杀五十多名和宦官有来往的官员,再以雷霆手段罢黜五侯。自此和女官一样,太监势力也从朝廷中暂时消失。
从光武皇帝后期延续至今的争斗有了结果,外戚沉寂,女官消失,太监也完蛋,皇权还能依靠谁?自此皆大欢喜,该轮到士族安心掌权了。
刘志说不,拿出《三互法》拍在桌子上,今后当官需要三回避:不能在自己家乡当官,这叫本籍回避;有姻亲关系的两家处在不同州郡,不能在各自家乡当官,这叫姻亲回避;我在你家乡当官,你不能在我家乡当官,这叫任官回避。
不用解读啥意思,就说影响,《三互法》至少给大汉续命二十年。总揽汉末军阀割据势力,没有一例是在本籍起家。想回家乡招兵买马可以,看看曹操被黄琬揍成猪头就明白,不管多难还是别轻易回家乡惹事。
穷人当官经不起诱惑,想更进一步早晚要投靠大族,所以科举制没能动摇大族根基。《三互法》从根上断绝大族在家乡扩张势力,逼着他们付出更多代价经营关系网。同样是治标不治本,然而这把刀比科举制要锋利许多。
当然会有反弹,不光有还很激烈。话语权在士族手里,稍加引导舆论逐渐对皇权不利。刘志在冷冷的观察,他在等一个时机,要用一个从未有过的严苛手段打击士族,抄家发财顺带减缓土地兼并的速度。
用上你捧在手心,用不上甩手就扔,这不是刘志的性格,只能说是一种手段。宦官是不能掌权,可是宦官还在,这是刘志手里的一把剔骨刀,找准时机就要抽出来刮骨疗毒。宦官巴不得皇权想起自己,有机会表现非拿出十二分力气不可。
历史上记载说是诬告,究竟是不是诬告不重要,重要的是第一次“党锢事件”爆发。刘志高就高在将宦官推上前台,皇权装扮成被小人蒙蔽的无辜者。矛盾被成功导向,士族对宦官恨咬牙切齿,而皇帝顶多算是偏听偏信。
既然皇帝是无辜的好人,那就找他说理。别再昏聩下去,求求您看看这个天下被宦官折腾成什么样。打击的差不多就该见好就收,刘志以救世主之姿主动结束“党锢事件”,不妨看看给皇帝递台阶的都是什么人,或许能找到背后的蛛丝马迹。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汉末小人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