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画面中,一个年轻的非洲青年站在领奖台上,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道:“感谢那个告诉我们‘弯路也是路’的中国人。”
周建民低头翻看手机,发现当地学校已将他的笔记编成教材,书名《从错误开始》。
在回国汇报会上,领导提议将其经历包装为“国家科技外交典范”,被他婉拒:“它不属于哪个国家,它属于愿意动手的人。”
林晚秋的系列报道《胜利之后》发表当日,评论区涌现数千条留言,大多是基层工程师讲述自己的“微小突破”。
在采访的最后,林晚秋问楚墨:“你觉得赢了吗?”
楚墨指着窗外一群正在调试机器人的职校学生说:“十年前,我们在争论谁能造出第一块国产高端芯片;今天,他们在争论哪种焊接方式更环保。这就是答案。”
夜晚,楚墨独自一人站在昆明滇池畔,感受着湖面吹来的凉风。
他望着远处的灯火,思绪万千。
这时,他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屏幕上显示着一条短信,发信人未知:“老朋友,别来无恙?我在腾冲等你。”
楚墨关掉手机,嘴角露出一丝玩味的笑容。
滇池的夜,静得出奇。
风裹挟着水汽,浸透了楚墨的衣角。
他缓缓吐出一口烟圈,看着它消散在滇池微凉的夜色里,像极了那些曾经炙热的理想,如今只剩一丝余温。
这座废弃的科技园,是华芯科技梦开始的地方。
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仿佛就刻在这片土地的每一寸肌理里。
可惜,理想的火焰,总会被现实的风无情吹散。
“笃笃笃……”
突兀的敲击声,打破了夜的宁静。
楚墨循声望去,只见几个半大的少年,正围着一堆破铜烂铁,敲敲打打。
借着微弱的星光,他看到他们用捡来的废弃零件,试图拼凑出一座简易的太阳能充电站。
“叔叔,你知道哪里能弄到更好的控制器吗?”一个满脸泥污的少年,跑到楚墨面前,眼神里充满了希冀。
楚墨没有说话,只是缓缓蹲下身,从口袋里摸出一枚略显陈旧的芯片,轻轻放在少年脏兮兮的掌心。
那枚芯片,是他当年带领团队,夜以继日攻关的成果,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与梦想。
“试试这个,它走过很远的路。”楚墨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岁月的沉淀。
少年如获至宝,紧紧攥着那枚芯片,飞奔回到伙伴们中间。
远处,滇池湖面,第一缕晨光刺破厚重的云层,金色的光芒洒向大地,驱散了夜的寒意。
楚墨静静地站在那里,感受着新的一天带来的希望。
他的手机,静静地躺在公文包里,屏幕依旧亮着。
一封未发送的邮件,停留在发送界面,收件人:李哲,正文只有两个字:
“继续。”
楚墨蹲在滇池畔的废弃科技园中,指尖还残留着那枚旧芯片的冰冷触感。
他看着那个满脸泥污的少年,小心翼翼地将芯片收进一个缝缝补补的布包里,像守护着什么珍宝。
他没有留下姓名,也没有留下联系方式。
只是默默地站在不远处,看着这群衣衫褴褛,却眼神明亮的少年们。
废弃的厂房里,凌乱地堆放着各种各样的电子垃圾:生锈的电路板、断裂的电线、报废的显示器……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电子元件烧焦的味道,以及潮湿的泥土气息。
然而,这群少年却像是寻宝一样,在垃圾堆里翻找着,时不时发出一阵兴奋的低呼。
楚墨看到,他们用几台报废的电动车电机,改装成了一个简易的发电设备。
电机的外壳锈迹斑斑,电线上缠绕着五颜六色的胶布,显得十分简陋。
然而,当他们合力转动电机时,微弱的电流,却点亮了一盏昏暗的LEd灯泡。
灯光很微弱,却足以照亮少年们脸上兴奋的笑容。
他们的笑容,纯粹而充满希望,仿佛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楚墨内心深处,那些被现实磨砺得渐渐暗淡的理想。
临走前,楚墨注意到,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正蹲在一个纸箱旁,用记号笔在纸箱上画着密密麻麻的电路图。
那电路图,结构精巧,逻辑清晰,赫然是“门槛”架构的简化版电源管理单元。
“有点意思……”楚墨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
次日清晨,楚墨在大理一家临洱海的客栈里醒来。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的脸上,带来一丝暖意。
他拿起手机,看到雷诺发来的一张照片。
照片上,那群少年昨夜成功点亮了第一盏LEd灯。
灯光虽然依旧微弱,却比昨晚更加明亮。
他们搭建的充电站原型,已经被附近的村民,用捡来的树枝和篱笆,自发地围了起来,像守护着自己的家园。
简陋的篱笆,在清晨的阳光下,投下长长的影子,也投射在楚墨的心里。
“这才是真正的星火……”楚墨喃喃自语,
与此同时,在昆明市郊的一间破旧的职校电子实训室里。
林小满小心翼翼地从布包里,取出那枚略显陈旧的芯片。
她擦拭掉芯片表面的灰尘,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着。
芯片的表面,已经布满了细微的划痕,仿佛诉说着它经历过的漫长岁月。
父亲曾经告诉过她,楚墨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是一个为了打破技术封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的英雄。
父亲还说,星火计划虽然失败了,但它留下的火种,一定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林小满没有追访楚墨
她连夜将那枚旧芯片拆解分析,用显微镜观察芯片内部的结构。
她惊讶地发现,在芯片内部,蚀刻着极细微的校验码。
这些校验码,肉眼根本无法识别,只有通过专业的设备,才能发现。
她将校验码输入自己编写的比对程序,经过漫长的运算,电脑屏幕上,终于出现了一行绿色的字符——星火计划首批流片样品。
“果然……”林小满深吸一口气,心中充满了激动。
她没有声张,而是将这枚芯片,作为信任凭证,悄悄接入本地开源协作网络。
这是一个由云南省内各个职业院校的电子技术爱好者,组成的松散联盟。
他们通过网络共享技术资料,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林小满在网络上,发布了一条加密请求,申请加入西南片区青年技术互助联盟。
她在请求中,只写了一句话:“我们想用自己的力量,点亮希望。”
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雷诺正坐在电脑前,皱着眉头盯着屏幕。
他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一行行代码,在他的眼前闪过。
他正在监控着全球范围内的开源协作网络,寻找任何与“星火计划”相关的线索。
突然,他的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一条来自云南的加密请求。
雷诺立刻警惕起来,他迅速分析了这条请求的来源,发现它来自昆明市郊的一所职业院校。
他调取了这所职业院校的资料,发现了一个名叫林小满的女生,引起了他的注意。
林小满是这所职业院校的学生,她的父亲,早年因参与星火计划的配套项目,遭到了当地黑蛇帮的报复,导致终身残疾。
“是她……”雷诺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他立刻确认了林小满的身份,决定启动“萤火协议”。
这是楚墨早年设立的一项隐秘支持机制,专门为那些有潜力的新生力量,提供无限的资源引导。
雷诺伪装成国际开源社区的志愿者账号,向林小满推送了一组经过混淆处理的教学视频链接。
这些视频,表面上是一些普通的电子技术教程,但实际上,却包含着华芯科技早期抗干扰设计的核心逻辑推演过程。
“希望她能看懂……”雷诺喃喃自语。
三天后,林小满根据这些视频中的知识,改进了充电站的稳压模块。
充电站的效率,提升了40%,这意味着,他们可以用更少的太阳能,点亮更多的灯。
林小满将改进后的电路图,匿名发布在了本地的电子技术论坛上。
她在帖子中,只写了一句话:“技术,应该服务于人民。”
与此同时,远在青藏高原的科考站里。
张立诚正远程指导着自己的学生,复现冰芯数据铭刻技术。
这项技术,可以将数据存储在冰芯中,保存数千年之久。
突然,他意外地接收到了一段来自云南的加密信号。
张立诚打开信号,发现是一段关于太阳能充电站运行日志的记录。
在这段记录的末尾,附带一句留言:“我们不想等审批,只想先做出来。”
张立诚仔细地分析着这段记录,他惊讶地发现,其中使用的通信协议,竟然源自当年“星火计划”边缘节点的开源分支。
“这……”张立诚的心中,充满了震撼。
他立刻联系了远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伊万,请他协助将这个案例,纳入全球草根创新地图的标注。
伊万起初有些犹豫,他担心暴露西伯利亚团队的行踪。
毕竟,他们正在进行一项秘密的研究项目,不希望引起外界的关注。
但最终,他还是同意了张立诚的请求。
他在全球草根创新地图上,标注了这个位于云南的太阳能充电站,并额外添加了一条备注:“这不是模仿,这是回响。”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港片:人在洪兴,开局被b哥暗杀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