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月号的反重力翼切开水球区的对流层时,舷窗外的景象正以一种诡异的方式冲击着视觉——成片的棉花田与甘蔗田像被泼了浓墨的绿绸,从地平线一直铺到天际线,作物叶片泛着近乎金属质感的油亮光泽,连风拂过时的摆动都透着僵硬,那是过量氮磷催生出的、不属于自然的浓绿。林月瞳指尖划过舷窗的温控面板,将外层玻璃切换成“生态光谱模式”,瞬间,那些看似繁茂的作物根系在全息投影中显形:短小、蜷曲,像泡发的棉线,死死扒着浅褐色的土壤,毫无生机。
“这就是马赛省的经济作物带?”她按下相机的“光谱拍摄”键,镜头捕捉到田埂间灌溉渠的异常——水面漂浮着一层厚约两厘米的绿色泡沫,泡沫边缘泛着虹彩般的荧光,阳光穿透时能看到里面悬浮着米粒大小的藻类团块,像被打碎的绿宝石。“作物长得跟打了兴奋剂似的,可这水……”
叶云天已经将“多参数水质检测仪”的探头伸出舷窗,仪器屏幕上的数据流疯狂跳动:“溶解氧2.1mg\/L,低于水生生物生存阈值的一半;总氮含量85mg\/L,超标17倍;藻细胞密度1.2x10?个\/L,是正常水体的120倍——典型的重度富营养化,这些水华里的‘水球拟衣藻’已经发生变异,会释放神经毒素。”
林日斌调整着飞船的降落参数,云月号的底部弹出四组缓冲气垫,避开了田埂上堆积的白色化肥袋。“导航显示,最近的聚居点是‘稻香村’,距离我们3公里。”他指着全息地图上的红点,“村里有叶启的远房亲戚,叫叶根生,种了十亩棉花,或许能帮我们接触到农户。”
舱门缓缓降下时,一股混杂着氨肥刺鼻气味与腐烂水草腥气的风涌了进来,林月瞳下意识捂住口鼻,从背包里翻出“分子过滤面罩”——这是m27星球特供的防护装备,能过滤空气中99%的有害气体。她抬头看向村口,几条土路被化肥袋堆出了“围墙”,袋子上印着“m27星际农业集团——高氮速溶肥(速效型)”的字样,部分袋子已经破损,白色的粉末顺着袋口往下漏,在土路上积成了薄薄的白霜。
几位农户正背着半人高的电动喷雾器在棉花田里作业,喷雾器的喷嘴锈迹斑斑,喷出的化肥水雾呈不规则扇形,一半落在叶片上,一半飘进了旁边的灌溉渠。叶云天边走边打开“土壤采样器”,金属探头扎进田埂的瞬间,发出轻微的“滋啦”声——那是酸性土壤与金属反应的声音。
“老乡,这化肥的用量,怕是快赶上作物重量了吧?”他笑着递过一瓶“星际电解质水”,这是从云月号的补给舱里拿的,瓶身泛着淡蓝色的荧光。
背喷雾器的中年男人直起身,黝黑的脸上挂着汗珠,领口的汗渍已经泛出白碱。他接过水瓶,指节粗大的手在瓶身上攥出了印子:“我是叶根生,你们是叶启说的……从云月号来的?”见三人点头,他叹了口气,放下喷雾器,用袖口擦了擦额头,“不用不行啊!马赛省是水球区的‘粮袋子’,上头给的产量指标一年比一年高。十年前一亩地施50斤化肥就够收800斤棉花,现在施100斤,才能勉强保住750斤——土越来越馋了,不喂肥就不长。”
他蹲下身,指尖插进土壤里,捏起一把浅褐色的土块,土块一捏就碎,散发出淡淡的酸味。“你闻闻,这土都酸得发苦。”叶根生把土块递过来,林日斌的“土壤检测仪”探头刚碰到土,屏幕就弹出红色预警:“ph值4.5(强酸性),有效磷180mg\/kg(超标2.5倍),铝离子120mg\/kg(超标2倍)——长期过量用化肥,土壤里的铝离子都活化了,会烧作物的根。”
叶根生闻言,脸上的皱纹更深了:“去年我家三亩地就是这么绝收的,棉花苗长到半尺高就蔫了,根全烂成了黑丝。可没办法,隔壁村的老李头,去年施了120斤化肥,产量比我高,今年村里评‘种植能手’就给了他——我们这些农户,只能跟着往死里喂肥。”
林月瞳跟着叶根生走到村边的小河旁,河水浑浊得像放了绿颜料,水面的水华已经结成了半透明的“膜”,用树枝一挑,能拉出长长的黏丝。她用试管取了水样,静置片刻,试管底部沉淀出一层灰白色絮状物。“这些絮状物是藻类死亡后的残骸,会消耗水里的氧气。”叶云天指着试管,“长期喝这种水,人体会积累藻毒素,导致肝损伤和消化系统疾病——村里是不是有孩子经常拉肚子?”
叶根生愣了愣,随即点头:“我孙子才五岁,上个月拉了半个月肚子,去水球区的星际医院检查,医生说‘藻毒素超标’,让我们别喝河里的水。可村里的‘合成水净化器’滤芯,三个月就得换一次,一个滤芯要50星际币,我们一年种棉花才赚2000多,哪换得起?”
说话间,村口传来一阵脚步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拄着“碳纤维拐杖”走了过来,拐杖顶端的“生态监测仪”闪着微弱的红光——那是老支书叶大爷,拐杖是十年前水球区农业局发的老设备,能粗略检测土壤湿度。“你们就是来解决化肥问题的同志吧?”叶大爷握住叶云天的手,掌心的老茧磨得人发疼,“叶启前阵子用星际通讯器给我发过消息,说你们在猴头省把干死的地都救活了,我们这烂地,也拜托你们了!”
跟着叶大爷走进村会议室时,林月瞳才发现,所谓的“会议室”其实是用“合成秸秆板”搭建的简易棚子,屋顶的太阳能板覆盖着一层化肥粉尘,面板上的发电量显示只有“1.2kw”,连基本的照明都难以维持。二十多位农户挤在棚子里,有的坐在化肥袋上,有的靠在墙角,每个人手里都攥着皱巴巴的“作物产量记录单”,眼神里满是期盼。
“我家的甘蔗田,今年施了 twice 的肥,甘蔗长得比往年粗,可咬一口全是空心的,糖厂收的时候压了三成价!”一位穿蓝色补丁服的农户把记录单拍在桌上,单子上的数字红笔圈了好几个叉,“以前一亩甘蔗能榨800斤糖,今年才650斤!”
“我家旁边的灌溉渠,去年还能捞着鲫鱼,今年连蝌蚪都没了!”另一位农户抢着说,“上个月我家鸭子下的蛋,蛋壳薄得一拿就碎,兽医说是吃了水里的藻类,钙吸收出了问题!”
叶云天看着满屋子焦虑的脸,将一张全息方案图投射在棚子中央的白色幕布上——幕布是用废弃的化肥袋拼接的,却被投影照得格外清晰。“大家放心,我们的方案不仅能解决化肥污染,还能让产量稳中有升,甚至提高作物品质。”他的手指在全息图上滑动,三个发光的图标依次亮起。
“第一,推广‘微生物有机肥’替代30%化肥。”他点开第一个图标,屏幕上出现秸秆与动物粪便混合发酵的画面,“我们选用的‘m27固氮菌株’,能在发酵过程中固定空气中的氮元素,同时分解秸秆里的纤维素,转化成土壤有机质。这种有机肥不仅能中和土壤酸性,还能让养分缓慢释放,避免流失——比普通农家肥的效率高3倍。”
“可我们哪来那么多原料?”一位农户皱起眉,“村里的秸秆都用来烧火了,养殖场的粪便也得花钱买。”
“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林日斌接过话头,调出“水球区农业资源地图”,“马赛省周边有12家‘星际标准化养殖场’,每天产生的粪便超过500吨,之前都是直接排放,污染河流;而作物收割后的秸秆,全省每年有20万吨闲置。我们联系了‘水球区生态农业公司’,他们会派‘模块化发酵设备’过来,帮村里建有机肥加工厂,原料由公司统一调配,农户买有机肥只需要付成本价的一半——算下来,比买化肥还便宜。”
叶云天点开第二个图标,“精准施肥系统”的全息模型在空中旋转:“第二,教大家用‘肥力光谱扫描仪’精准施肥。很多时候不是肥施得少,是施得不对——棉花苗期需要氮多,花期需要磷钾多,结铃期需要钙镁多,我们会根据不同生长期的需求,制定‘定制化施肥方案’。比如苗期,每亩施20斤有机肥+10斤低氮化肥;花期施30斤有机肥+15斤高磷化肥,比现在的用量减少40%,但养分更精准。”
他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巴掌大的设备,屏幕上显示着“肥力扫描”的字样:“这是‘便携式光谱仪’,只要对着土壤扫一下,就能测出氮磷钾含量,再输入作物品种,立刻生成施肥方案——连老人都能学会用。”
“第三,成立‘马赛生态种植合作社’。”林月瞳点开第三个图标,屏幕上出现合作社的章程条款,“我们统一采购有机肥和化肥,统一培训种植技术,统一对接收购商。现在已经和‘m27星际农产品贸易公司’谈好,合作社的农产品只要达到‘有机标准’,收购价就比市场价高15%,而且签订长期合同,保证大家的收益。”
农户们交头接耳,眼神里依旧带着犹豫。叶根生蹲在最前面,手指在地上画着圈:“要不……我们先试一小块?要是真能行,我们再全用。”
“当然可以。”叶云天立刻点头,“我们选五户农户的田做示范田,免费提供有机肥和光谱仪,我和林日斌每天来田里指导,直到收获。”
三天后,“模块化发酵设备”准时运到了村里——那是三组银白色的金属罐,像缩小版的火箭推进器,罐身上的显示屏能实时显示发酵温度、湿度和微生物活性。水球区农业公司的技术员穿着蓝色工装,教农户们把粉碎后的秸秆与稀释的粪便按3:1的比例倒入罐中,再加入一小袋“固氮菌株”,按下启动键,罐内的搅拌装置立刻开始运转,显示屏上的“微生物活性”数值从0慢慢跳到了95%。
“发酵7天就能出肥,一次能产5吨,够20亩地用。”技术员拍了拍金属罐,“罐子里的温度会自动控制在60c,杀死虫卵和病菌,出来的有机肥没有臭味,只有泥土香。”
叶云天则在村里选了五块示范田,其中包括叶根生的两亩棉花田。第一天施肥时,叶根生悄悄往田里多撒了10斤化肥——他还是不信,这黑乎乎的有机肥能比白花花的化肥管用。可第二天一早,叶云天用光谱仪扫描时,立刻发现了异常:“叶叔,您这田里的氮含量超标了,叶片边缘已经开始发黄,再这么施,棉花苗会烧根的。”
他蹲下身,拨开一片棉花叶,叶背果然有淡淡的褐色斑点。“这就是盲目施肥的问题,”他指着斑点,“氮太多会让叶片长得快,但细胞壁薄,容易招病虫害。您放心,按我们的方案来,一周后就能看到变化。”
接下来的十天,叶云天每天都泡在示范田里。他教农户们用“滴灌带”替代漫灌,让肥料随着水流精准滴到作物根部;教他们识别“缺素症”——叶片发黄是缺氮,叶脉间发黄是缺镁,叶尖焦枯是缺钾。第七天清晨,示范田的棉花苗真的变了:叶片从之前的深绿变成了健康的浅绿,茎秆粗了一圈,用手捏着能感觉到韧性,而普通田的棉花苗,叶片已经开始卷曲,上面爬着细小的蚜虫。
“你们看,示范田的棉花苗根系长到15厘米深了,普通田的才8厘米。”林日斌用“根系探测仪”扫描土壤,全息投影里,白色的根系像网一样铺开,“根系深了,就能吸收土壤深层的水分和养分,耐旱耐涝,还不容易生病。”
农户们围在田埂上,看着示范田的变化,脸上的犹豫渐渐变成了期待。没过多久,村里的有机肥加工厂第一批肥料产出了——黑色的颗粒状肥料,抓一把在手里,能感觉到细微的湿润感,闻起来像雨后的森林土。越来越多的农户拿着化肥袋来换有机肥,连之前最怀疑的老李头,都抱着半袋化肥来问:“能不能给我家甘蔗田也测测肥力?”
三个月后,马赛省迎来了收获季。叶根生的两亩示范田,棉花桃长得比拳头还大,摘下来剥开,雪白的纤维又长又细,用“纤维检测仪”一测,长度达到了38毫米,远超普通棉花的30毫米,达到了“m27星球一级棉”的标准。称重时,叶根生的手都在抖——两亩地收了1850斤棉花,比去年多了200斤,而且没有一朵是僵瓣。
“这棉花送到纺织厂,能卖20星际币一斤,比普通棉贵5块!”收购商是“m27星际贸易公司”的代表,穿着笔挺的灰色西装,手里的“品质检测仪”屏幕上显示着“优级”,“你们合作社的棉花,我们全要了,现在就签合同,明年的收购价再涨5%。”
更让村民们惊喜的是村里的河水——灌溉渠里的水华已经消失了大半,河水变得清澈,能看到水底的鹅卵石,偶尔还有小鱼游过。林日斌的水质检测仪显示:溶解氧升到了5.2mg\/L,藻细胞密度降到了1.5x10?个\/L,达到了“水球区地表水3类标准”。叶根生的孙子再也没拉过肚子,健康监测手环上的“消化系统指数”从65分升到了92分。
叶大爷把合作社的章程刻在了村口的“生态石碑”上——石碑是用废弃的化肥袋压制而成的,上面刻着“以肥养土,以土养粮”八个大字。他拉着林月瞳的手,指着田里忙碌的农户:“以前我们总觉得,要多施化肥才叫种地,现在才知道,顺着自然的性子来,地才会养人。”
林月瞳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指尖划过相机里的照片——从最初的绿潮水华,到如今的清澈河流,从板结的酸性土,到松软的有机肥土,每一张都记录着马赛省的变化。“生态种植不是复古,是更聪明的种植。”她轻声说,“用科技读懂土地的需求,才能走得更远。”
叶云天正在调试云月号的导航系统,全息屏上弹出了火球区冬季省的实时影像:极地冰盖像碎裂的玻璃,一块块浮在海面上,海水中的“温度传感器”显示,极地水温比十年前升高了2.3c。“下一站,冬季省。”他转过身,语气凝重,“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沿海的‘冰原城’已经出现海水倒灌,再拖下去,整个城市都会被淹没。”
云月号的反重力翼再次展开,机身缓缓升空。叶根生和村民们站在田埂上,挥着手里的棉花枝,看着飞船变成天际线上的一个小点。机舱里,林日斌调出冬季省的生态数据,屏幕上红色的“危险预警”闪烁不停——那里的冰盖下,还沉睡着数千万年前的远古微生物,冰川融化,它们或许会苏醒,带来新的危机。
“每一次修复,都是在给星球争取时间。”林月瞳望着舷窗外的水球区,绿色的田野与蓝色的河流交织成网,“希望冬季省,也能迎来属于它的‘新生’。”
云月号冲破云层,朝着火球区的方向飞去,尾流在天空中划出一道淡蓝色的光痕,像给这片重生的土地,系上了一条希望的丝带。这场跨越m27星球的生态溯源之旅,还在继续,而每一次停留,都在为这个星球的未来,埋下一颗绿色的种子。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时空守护者及永生人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