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带着暖意,洒在“临川新城”的工地上。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戴着安全帽的工人们穿梭忙碌,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刘航陪同郑仪,行走在已经完成基础平整、正在进行主体施工的工地上。
城投集团临川分公司的负责人、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等人紧随其后,小心翼翼地介绍着情况。
“郑书记,这边是规划中的标准化厂房区域,首批十栋厂房已经完成地基工程,预计明年上半年可以交付使用,目前已经有七家企业签订了入驻意向……”
“那边是安置房小区,设计容积率低,绿化率高,配套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
负责人介绍得很详细,数据清晰,进度明确。
郑仪边走边看,不时停下脚步,询问一些技术细节和关键节点的保障措施。
刘航在一旁适时补充,对项目的熟悉程度,显示出他确实是下了功夫亲自抓的。
从现场管理来看,井然有序,施工进度符合甚至略超计划。
可以看出,临川县在对接市城投集团项目上,效率很高,执行力很强。
郑仪的脸上,始终带着淡淡的赞许之色。
“嗯,进度不错,管理也规范。”
“城投集团和临川县的合作,开局良好。”
他对身边的陈默和刘航说道。
陈默点头:
“是,临川县委县政府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协调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
刘航也谦逊地表示: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确保市里的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是我们的首要责任。”
考察完“临川新城”,车队又来到了城郊的产业转移示范区。
这里原本是一片荒地和小型散乱污企业聚集区,如今已被平整出来,几条主干道已经通车,几家先期入驻的企业厂房正在建设中。
“郑书记,我们严格按照环保和安全标准招商选资,目前引进的十二家企业,都是科技含量较高、成长性好的项目,预计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超过五十亿元,吸纳就业近万人……”
示范区的负责人汇报着。
郑仪仔细查看了几家企业的规划图和施工情况,重点询问了环保设施配套、产业链协同等问题。
得到的回答都比较扎实,看得出是经过认真调研和规划的。
整个半天考察下来,郑仪对临川县在推动经济发展、落实市里战略方面的效率和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至少在“做事”的层面,刘航带领的临川班子,是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
这与郑仪之前掌握的情况基本吻合。
刘航有能力,有魄力,也想干事,能干事。
这也是郑仪愿意给他机会的重要原因。
考察结束,已是傍晚。
按照惯例,郑仪不会在县里留宿,准备直接返回市里。
临川县四大班子领导齐聚县委大院门口送行。
气氛比来时轻松了许多。
郑仪与刘航握手告别。
“刘航同志,今天看到的,我很满意。”
郑仪的声音不高,但足够让周围几位核心领导听到。
“临川的工作,势头很好。要继续保持。”
“请郑书记放心!我们一定再接再厉!”
刘航连忙应道,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振奋。
郑仪点了点头,目光扫过其他几位县领导,最后又落回刘航脸上。
他的语气变得语重心长。
“记住我们聊过的。”
“发展的成果要巩固,暴露出的问题更要重视。”
“临川的未来,关键在人,关键在班子,关键在风气。”
这话,既是提醒,也是告诫。
刘航的神情立刻变得严肃起来,重重点头:
“郑书记的教诲,我一定牢记在心!绝不辜负您的期望!”
“好。”
郑仪不再多言,转身上车。
车队缓缓驶离临川县委大院。
刘航站在原地,望着车队远去的方向,久久没有动弹。
直到车尾灯消失在暮色中,他才缓缓收回目光。
夜幕降临,返回明州市区的车队行驶在高速公路上。
郑仪靠在后座,闭目养神。
车窗外的流光,在他脸上明明灭灭。
表面上的平静,掩盖不住内心的波澜。
今天临川之行,收获颇丰。
他亲眼看到了项目推进的实效,也亲身感受到了刘航这个“诸侯”的能力和……野心。
刘航的表态很诚恳,决心也很大。
但是,郑仪绝不会天真地认为,仅仅靠刘航的自觉和一年的时间,就能彻底扭转临川可能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县委书记在一个县里,权力太大了。
刘航在临川经营五年,树大根深。
他主动承认“风气不正”,或许是真有感触,但也可能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指望他对自己“动大手术”,触及自身的权力基础和关系网络,难度极大,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必须要有外部力量的介入。
必须要在临川的权力格局中,打入一个楔子。
一个既能协助、配合刘航工作,又能代表市委、对他形成一定监督和制衡的力量。
这个力量,不能太弱,否则起不到作用;也不能太强,以免激化矛盾,影响稳定。
最佳的选择,就是从市里派一名干部,到临川挂职副书记。
挂职,意味着临时性,对现有班子冲击较小,容易被接受。
副书记,是县委的二号或三号人物,位置关键,既有参与决策的权力,又有监督落实的职责。
人选必须精心挑选。
要政治可靠,能力过硬,作风正派。
要既能领会和贯彻市委的意图,又善于团结同志,有基层工作经验。
要能够巧妙地处理与刘航的关系,既尊重其一把手地位,又能独立开展工作,及时向市委反映真实情况。
郑仪的脑海里,迅速闪过几个合适的人选。
最终,一个名字定格下来。
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陈匣。
这个年轻人,郑仪印象很深。
他比郑仪小几岁,郑仪在省委政研室工作的那段时间就接触过,当时还是个科长。
郑仪空降到明州后,省里不久就把陈匣也调了过来,安排在市委政研室。
不过当时的郑仪正在着手对付四海集团,并没有太重视这位搞政策研究的年轻干部。
后来站稳脚跟,开始着手“新明州建设”的顶层设计时,才注意到这位副主任。
陈匣原则性强,理论水平高,文字功底扎实,是“新明州建设”纲要的主要执笔人之一。
他做事严谨,为人低调,不搞团团伙伙,在机关口碑很好。
更重要的是,他有在市直机关工作的宏观视野,也曾经在乡镇挂职锻炼过,对基层情况不算陌生。
让他去临川挂职副书记,既可以发挥其政策研究和宏观把握的优势,协助刘航谋划长远发展,又能以一个相对超脱的视角,观察临川的政治生态。
同时,这也是一次对陈匣本人的重要锻炼和考验。
如果他在临川表现出色,能够与刘航形成良性互动,既推动工作又维护大局,那么未来完全可以承担更重要的职务。
这将是郑仪重点培养的又一个苗子。
对刘航而言,接受陈匣,也是一种姿态。
如果他真心愿意按照郑仪的思路整顿吏治,那么他应该欢迎市委派来的得力助手。
如果他心怀抵触,或者试图架空陈匣,那他的真实态度,也就一目了然了。
这一步棋,看似平常,实则蕴含着深意。
郑仪睁开眼睛,对前排的周扬吩咐道:
“周扬,给组织部王部长打个电话,约他明天上午九点,到我办公室。”
“是,秘书长。”
周扬立刻应道,心中明白,郑秘书长这是要开始布局下一步的人事调整了。
郑仪重新闭上眼睛,脑海中已经勾勒出明天的谈话要点。
他要和王部长详细商讨派陈匣去临川挂职的具体事宜。
包括职责任务、工作关系、保障支持等等,都要考虑周全。
既要给陈匣足够的空间和权力,也要明确他的定位是“辅助”和“观察”,避免与刘航产生直接冲突。
同时,他也要通过王部长,向刘航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
市委对临川的工作是支持的,对刘航本人是信任的,但支持与信任的前提,是临川必须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派陈匣去,是帮助,也是督促。
处理好临川的人事布局,对于巩固“新明州建设”的基层基础,对于探索县域治理的新路径,对于郑仪下一步更宏大的政治抱负,都具有重要意义。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权势巅峰:分手后,我青云直上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