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华定鼎:江河南北的共治之路
南京皇城的鎏金殿顶在暮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林烨身着玄色龙纹常服,指尖摩挲着御座扶手上雕刻的缠枝莲纹,目光却穿透殿外的朱红宫墙,落在万里江山的舆图之上。三个月前,长江江面的炮火声犹在耳畔,朱棣那支号称百万的北伐大军最终折戟沉沙,当明军水师的旗舰在火光中倾覆时,林烨知道,一个旧时代的帷幕已然落下,而他亲手缔造的夏华帝国,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陛下,户部奏请核定江南税赋章程,江浙士绅联名上书,请求沿用洪武旧制。”内侍总管轻声禀报,将一卷奏折呈至案前。林烨接过奏折,指尖触及宣纸的微凉,心中却泛起复杂的波澜。他穿越而来的这五年,从东南亚吕宋岛的一个小小据点起步,一路征战,收服南洋诸岛,再挥师北上,将疆域推进至长江南岸,靠的是超越时代的火器装备与军政体系,可如今真要治理这片广袤的土地,他才真切感受到“打天下易,治天下难”的沉重。
展开奏折,密密麻麻的字迹间满是士绅阶层的诉求。江南是帝国的财赋重地,自南宋以来便是富庶之乡,可洪武年间的重赋政策早已让地方积怨颇深,朱棣北伐更是耗尽了江南的人力物力。林烨想起穿越前读到的历史,明朝后期的土地兼并与赋税苛重,正是王朝崩塌的根源。“不能重蹈覆辙。”他低声自语,指尖在“洪武旧制”四字上重重划过,目光变得坚定。
“传朕旨意,”林烨抬眸,声音沉稳有力,“江南税赋改为‘摊丁入亩’,按土地多寡核定税额,官绅一体纳粮,废除苛捐杂税。另设劝农司,推广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凡开垦荒地者,三年免征赋税。”他顿了顿,补充道,“告诉江浙士绅,帝国不会亏待奉公守法者,但也绝不纵容兼并土地、鱼肉乡里之辈。”
内侍退下后,林烨起身走到舆图前,目光落在长江以北的区域。那里仍在朱棣的掌控之下,虽然经此一败,明军元气大伤,但这位永乐皇帝绝非轻易认输之人。林烨清晰记得,在长江之战的最后时刻,朱棣站在旗舰甲板上,身着金色铠甲,目光如炬地望着南岸的夏华军,那份不甘与倔强,即便隔着滔滔江水也能清晰感受到。
“朱棣,你我之间,终究还要有个了断。”林烨轻声说道,心中泛起复杂的情绪。他敬佩朱棣的雄才大略,修《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皆是千古功绩,可这位帝王的好大喜功与穷兵黩武,也让百姓深陷苦难。林烨穿越而来,带着改变历史的使命,他既要终结战乱,也要给这片土地带来真正的安宁与富庶。
思忖间,殿外传来脚步声,军机大臣秦岳手持军报快步走入:“陛下,北方传来消息,朱棣已撤回北平,正在重整军备,同时遣使联络蒙古部落,似有借兵之意。”
林烨接过军报,眉头微蹙。蒙古部落一直是明朝的边患,朱棣若真与蒙古勾结,北方战局恐将再生变数。他沉思片刻,心中已有计较:“传旨给北疆都护府,加强边防部署,严防蒙古骑兵南下。另派使者前往北平,面见朱棣,提出和谈条件。”
“和谈?”秦岳有些诧异,“陛下,我军士气正盛,何不趁势北伐,一举攻克北平?”
林烨摇了摇头,目光深邃:“连续五年征战,军民早已疲惫不堪。江南初定,亟需休养生息,此时北伐,胜负难料,反而会让百姓再遭战火之苦。”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朕的目标不是推翻一个王朝,而是建立一个更加强盛、更加公正的帝国。若朱棣愿意接受和谈,朕可以承认他对北方的统治,两国互通有无,互不侵犯。若他执意再战,朕也绝不退缩。”
秦岳躬身领旨,心中对这位年轻的帝王愈发敬佩。他跟随林烨多年,见证了夏华帝国从无到有,深知林烨不仅有军事家的谋略,更有政治家的远见与仁心。
送走秦岳后,林烨独自留在殿中,夜色渐浓,殿外亮起宫灯,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他想起穿越前的平凡生活,想起那些曾经熟悉的人和事,心中泛起一丝乡愁。但他知道,自己早已没有退路,肩上的重担不允许他有丝毫懈怠。
“陛下,皇后娘娘派人送来宵夜。”内侍轻声提醒。
林烨回过神,点了点头。片刻后,几碟精致的小菜与一碗热粥被端了上来,都是他平日里爱吃的口味。他拿起筷子,却没什么胃口,脑海中仍在思索着帝国的未来。江南的治理需要时间,北方的局势尚不明朗,南洋诸岛的整合也亟待推进,还有那些跟随他征战多年的将士,也需要妥善安置。
“路漫漫其修远兮。”林烨轻叹一声,拿起粥碗喝了一口,温热的米粥顺着喉咙滑下,带来一丝暖意。他知道,统一后的治理之路注定充满荆棘,但他有信心,有决心,带领夏华帝国走向辉煌。
就在这时,内侍再次禀报:“陛下,北平使者已到城外,请求面见陛下。”
林烨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放下粥碗,沉声道:“宣他进殿。”他知道,这或许是和平的契机,也可能是新一轮交锋的开始。无论结果如何,他都已做好准备,迎接属于夏华帝国的未来。
殿外的月光洒在朱红宫墙上,静谧而祥和。林烨坐在御座上,目光坚定地望着殿门方向,心中默默念道:朱棣,我们终于要再次对话了。这一次,我要让你看到,一个全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重生归来,我林冲追妻火葬场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