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首页 >> 玄桢记 >> 玄桢记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大国重坦铁骨这个衙门有点凶超神特种兵王天道天骄大明,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煮酒点江山武炼阴阳重生之锦绣皇后霸蜀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039章 栗实盈盈冬岁足,松针为友共霜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卷首语

《书》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左传》亦言:“忠者,德之正也。”大吴中叶,萧桓抱恙临朝,龙体虽羸而神智清明;太子萧燊总揽庶政,肩承社稷而意气沉凝。前太保谢渊,以“忠”立骨、以“民”铸心,虽蒙冤早逝,然其“选贤不避寒门,治政必亲黎庶”之良谋,恰如暗夜孤灯,照彻朝堂革新之路。

青铜兵符镇边尘,承其守土之志;漕渠清流润阡陌,续其利民之愿。忠魂未远,如松柏挺立于霜雪;薪火相传,似星火燎原于荒原。一段帝王与储君共承忠良遗志、以民为基兴邦的治世篇章,自此开篇。

迎岁寒

朔风厉,卷我阶前松影低。

苍松宁惧狂飙撼,劲节亭亭自不移。

雪压霜欺终不改,松鼠嬉枝趣自怡。

栗实盈盈冬岁足,松针为友共霜期。

朔风撼树树何惧?风纵厉,有尽期!

紫宸殿的晨光里,鎏金兽首香炉正袅袅升起沉香,萧燊身着绣着暗龙纹的玄色太子朝服,双手捧着吏部拟好的选贤名录,腰束玉带,身姿挺拔地躬身立于萧桓的御案前。名录首页“谢渊遗荐贤才”一栏用朱笔圈出,江澈、李董等名字墨迹饱满鲜明,旁侧太子太保沈敬之的朱批遒劲有力:“堪当重任,宜速起用”。“父皇,沈公已按谢太保‘选贤不拘出身’之策,亲赴江南、江西复核了三十余名寒门士子的实绩,这是江澈治理鄱阳湖溃堤的卷宗,还有李董在苏州赈灾时的粮账明细,皆有据可查。”萧燊将厚如砖块的文书轻放案上,指尖轻轻拂过名录边缘,玄色朝服的下摆扫过光洁的金砖,带出“沙沙”的细碎声响,晨光透过殿角的琉璃瓦,在文书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萧桓扶着御座两侧的龙纹扶手缓缓起身,枯瘦的手指因常年批阅奏章而布满薄茧,他轻轻划过“江澈”二字,眼底瞬间泛起温润的光泽:“谢卿当年为保河工银,在朝堂上与魏党拍案相争,连朝冠都震落了,朕还记得他当时说‘江澈懂水,更懂百姓倚水而生的苦’,江澈便是他那时亲点的河工主事。如今让他主持江南漕渠拓宽,正是物尽其用,也了却谢卿一桩心愿。”他转向殿外廊下等候的沈敬之,扬声道:“沈公,选贤令推行三月,弹劾贪墨的奏章少了三成,寒门士子递上来的实务策论多了一倍,吏治已有清明之象,你功不可没。”沈敬之连忙趋步入内,撩袍躬身行了大礼:“此乃陛下信任、太子力推,更赖谢太保遗策指引。谢太保当年为求贤,曾微服私访三月,这份赤诚老臣时刻铭记,只是尽守本分罢了。”

中书令孟承绪随后捧着一卷明黄封皮的文书入殿,他身着绯色官袍,步履沉稳,将草拟的《贤才安置诏》轻轻放在御案左侧:“陛下,太子殿下,诏书中已明确‘新官试职三月,以实绩定去留’,由杨启阁老主持的‘贤才跟踪簿’,不仅记录官员政绩,还会收录地方百姓的口碑评语,确保良才不被埋没。”萧燊上前一步补充道:“儿臣已与徐英阁老议定,从盐课盈余中调拨十万两白银,作为新官专项办公银,偏远州县的官员还可预支半年俸禄,避免他们初上任便受盘剥掣肘,也不让宵小之辈以‘无钱办事’为借口阻挠新政。”萧桓听罢,指节轻轻叩着诏书封面的龙纹,目光坚定:“就依你们所议,明日朝会亲自颁行,让天下士子都知朕与太子求贤若渴、容贤护贤之心。”

侍中纪云舟此时捧着一份封驳文书匆匆入内,他面色凝重,官帽上的珠串因快步走动而微微晃动:“陛下,太子殿下,户部拟的‘新官俸禄待诏’有疏漏,未将云、贵、陕等偏远州县的‘养廉银’纳入其中,这些地方瘴气重、物产贫瘠,俸禄本就微薄,若少了养廉银,恐难安贤才之心,反而易滋生贪腐。”萧燊接过文书俯身细看,眉头渐渐蹙起,指腹划过“俸禄细则”一栏:“周霖尚书怎会忽略此事?他素来精细。”纪云舟躬身答道:“殿下有所不知,周尚书正率人清查魏党遗留的盐铁旧账,连日不眠不休,许是一时疏漏。臣已驳回重拟,并附上谢太保当年‘厚禄养廉,方绝贪念’的遗议,谢太保曾说,‘为官者若要养家糊口而忧,便难全心为民’,此语实在精辟。”

暮色渐浓,紫宸殿外的宫灯次第亮起,萧燊在东暖阁召见了吏部右侍郎陆文渊。陆文渊刚踏入阁内,便兴奋地呈上一本厚厚的寒门士子名册,册页边缘已被翻得起毛:“太子殿下,您且看,苏州李董在昆山试职期间,恰逢梅雨成灾,他连夜组织百姓筑堤疏水,自己三天三夜没合眼,灾后又开仓放粮,百姓感念其恩,已自发为他立了‘德政碑’;江西江澈虽遭魏党贬谪至九江,却仍潜心钻研治水之法,他创的‘分段疏水’之策,去年在鄱阳湖小范围试行,便让涝灾损失减少了七成。”萧燊接过名册,提笔在二人名字旁重重画了个圈,笔尖在宣纸上顿出清晰的墨点:“明日朝会,便破格提拔李董为苏州知府,正四品;江澈任工部郎中,专管江南河工,俸禄提一级,赐‘治水赞章’,让天下人知实干者有赏。”

西北八百里加急的军报被驿卒举着闯入宫门时,御书房内正弥漫着墨香与茶香。萧桓斜倚在铺着软垫的御座上,萧燊站在一旁,大将军蒙傲则手持银尺,指着墙上悬挂的巨大羊皮边防图议事。地图上,谢渊当年主持修建的堡寨用朱笔细细圈出,如繁星般点缀在边境线上,新增的七座烽火台则用蓝线相连,形成一道完整的预警防线。蒙傲粗粝的铁指重重落在葫芦谷的位置,指节因用力而泛白:“陛下,太子殿下,鞑靼的先锋骑兵已在葫芦谷外徘徊三日,赵烈参将已按谢太保‘诱敌入谷,断其后路’的遗策,在谷口设下三层滚石擂木,又派轻骑伪装成牧民引诱敌军,只待他们入瓮便可一举擒获。”

萧燊快步上前接过军报,军报上还带着边关的风沙气息,他目光迅速扫过“粮草充足,将士用命,士气高昂”的字句,转身向萧桓躬身禀报:“父皇,这多亏徐英阁老筹措军饷及时,裴衍侍郎又改革了军需采买制,将以往的‘官商包办’改为‘户部直采’,杜绝了中间克扣,如今每名戍边将士的军饷都能足额发放,冬衣也已提前运抵边关。谢太保当年‘军饷当足,兵心方稳,兵心稳则边防固’的话,儿臣时刻不敢忘。”萧桓闻言轻咳两声,枯瘦的手指指向地图上标注的军屯区域,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蒙将军,军屯自给之策推行得如何?当年谢卿守边时,军屯粮能供将士半数所需,莫让戍边将士再受冻饿之苦。”

蒙傲猛地挺直如山般的脊背,声如洪钟,震得案上的茶盏微微晃动:“陛下放心!臣已按太子殿下之意,在边防沿线开垦了足足万亩荒地,挑选军中懂农事的老兵担任屯长,将士们半军半农,春耕时种地,冬闲时练兵。去年秋收,军粮自给率已达四成,今年江南漕渠畅通后,徐英阁老亲自承诺,再从漕粮中调拨三成支援边防,足够支撑全军用度,将士们再也不用靠野菜充饥了!”他说着从怀中取出一枚磨得发亮的青铜箭镞,箭镞上还留着战场的凹痕,“这是谢太保平西南蛮族时亲手射穿敌将盔甲的旧物,臣每次巡边都带着它,将士们见了便知,何为忠勇,何为担当——忠良之志,绝不可断绝!”

兵部尚书秦昭此时捧着一卷《边防增补策》入殿,他刚从兵部衙署赶来,朝服上还沾着些许霜气:“陛下,太子殿下,儿臣与蒙将军反复商议,拟在西北增设三营禁军,共一万两千人,由林锐副将统领。林锐是前镇国将军的遗孤,当年谢太保怜其家贫,将他送入武学深造,他感念谢太保提携之恩,作战时总是身先士卒,且治军严明,去年他主管京营治安,三个月内便破获盗窃案百起,京城盗窃案发生率直接减少七成,是难得的将才。”萧燊闻言点头,眼中露出赞许之色:“林锐确是良将,儿臣曾亲临武试观其演武,他的枪法刚劲有力,颇有谢太保当年‘一枪护民’的风范。”

夜色深沉,忠肃祠内烛火摇曳,谢渊的画像在烛光下更显神情坚毅。萧燊独自来到祠中,将那份墨迹未干的边防军报轻轻放在谢渊画像前的供案上,供案上的香炉正燃着谢渊生前最爱的松针香。“谢太保,西北安稳了,您当年在葫芦谷设下的防御工事,如今仍在护着大吴的疆土;您定的‘军屯自给’之策,让将士们衣食无忧。蒙将军带着您的箭镞激励军心,秦尚书按您的遗策整军,赵参将用您的战术御敌,他们都在替您守着这片您用生命守护的土地。”祠外传来更夫“梆梆”的梆子声,已过三更,萧燊望着画像中谢渊坚毅的目光,轻声道:“儿臣定不会让您失望,定让边关永无战事,百姓永享太平。”

江南漕运的加急奏报被快马送抵御花园时,萧燊正陪着萧桓在观水亭查看按比例缩小的漕渠模型。模型用楠木精制而成,河道、水闸、码头一应俱全,“忠肃渠”三个鎏金大字刻在渠首,在午后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工部尚书冯衍躬身侍立在旁,手中拿着一支银制小棍,指着模型上的水闸讲解:“陛下,太子殿下,漕渠拓宽工程已完成六成,江澈郎中设计的十二处‘连环水闸’极为精妙,汛期时打开下游闸门可快速泄洪,旱期时关闭闸门能蓄积水源,今年江南汛期比往年提前半月,雨势又大,可漕渠却未决一处,漕粮从江南运抵京师的损耗已从往年的三成降至一成以下,效率提升了足足两倍。”

萧桓俯身靠近漕渠模型,枯瘦的手指轻轻抚摸着模型上雕刻的水流纹路,指腹摩挲着“忠肃渠”三字,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眼中满是愧疚与感慨:“谢卿当年修这条渠,亲自带着工匠在工地上夯土,双脚泡在泥水里,脚底板磨出了血泡,溃烂流脓都不肯歇息,他当时对朕说‘渠是百姓的命,渠通则民安’。可朕当年被魏党蒙蔽,听信他们‘河工银靡费’的谗言,停了他的河工银,让这条渠迟了五年才完工,如今想来,真是追悔莫及。”萧燊连忙扶着父亲的手臂,轻声安慰道:“父皇不必自责,您后来力排众议重启河工,又支持儿臣推行谢太保的治水遗策,如今江澈正替谢太保完成未竟的心愿,这条渠不仅保漕运通畅,还能灌溉沿岸三十万亩良田,百姓都在说‘皇帝明,太子贤,谢公渠水润人间’呢。”

户部尚书周霖气喘吁吁地赶到观水亭,他手中捧着一本厚厚的《江南粮产表》,表册上密密麻麻记着各地的粮产数据,墨迹还很新鲜。“陛下,太子殿下,天大的好消息!江南新麦种推广已达五成,河南布政使柳恒首创的‘分段育苗法’成效显着,先在暖棚育苗,再按节气移栽,比旧种的生长周期缩短了十日,亩产比旧种足足增加三成。浙江布政使秦仲在漕渠沿线设了十座‘农桑学堂’,请老农和士子传授耕作技术,百姓的耕作水平大幅提高,今年夏粮丰收,按太子殿下的旨意,江南灾区的赋税已减免四成,百姓手中的余粮比往年多了不少。”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萧桓缓缓念出谢渊《民本策》开篇的这句话,声音虽轻却字字千钧,“周霖,盐铁改革的成效如何?漕渠修缮要花钱,军屯开垦要花钱,选贤安置新官也要花钱,可这些钱都要从国库里出,绝不能因此苛待百姓,重蹈魏党当年‘横征暴敛’的覆辙。”周霖连忙躬身答道:“陛下放心,王砚郎中主持的盐课改革已见大效,他厘清了魏党遗留的盐场旧账,将‘官盐专卖’改为‘官督商销’,杜绝了盐商与官员勾结抬价的弊端,盐课收入比去年增加五成,且‘盐课分户管理法’让每一笔盐税都清晰可查,杜绝了贪墨。如今国库存银已有五百七十万两,足够支撑各项民生工程,绝不会苛扰百姓。”

萧燊望着观水亭外抽出新芽的垂柳,春风拂过,柳丝轻摇,他转头对冯衍道:“冯尚书,江澈在江南治水半年,晒得黝黑,听说他为了勘察水情,曾亲自驾着小船在洪水里颠簸了一日一夜,险些翻船,这份实干精神难能可贵。你回去拟一道旨意,给江澈加‘治水能臣’的誉称,俸禄提一级,再赏他百两黄金、两匹云锦,让他安心治水。另外,太医院方明院判的‘惠民药局’要尽快在江南推广,他编的《农桑医方》里记载了防治稻瘟病、麦蚜虫的法子,对保障粮产大有裨益,所需药材从太医院库房调拨,绝不能耽搁。”冯衍躬身应诺,心中暗暗赞叹:太子殿下真是将谢太保的“民生无小事,事事需躬亲”记在了心里,大吴有这样的储君,真是百姓之福。

都察院左都御史虞谦捧着一摞厚厚的贪腐案卷宗,大步流星闯入御书房,他面色铁青,官帽上的孔雀翎因怒气而微微颤抖,将卷宗重重摔在御案上,发出“砰”的一声巨响:“陛下,太子殿下,苏州府通判张茂才胆大包天,贪墨江南赈灾银三万两,用这些银子在苏州购置良田豪宅,还勾结地方豪强强占百姓土地,逼得三户灾民家破人亡,证据确凿,这是他的供词和查抄的家产清单!”卷宗散开,里面的供词上还按着鲜红的指印,查抄清单上密密麻麻列着金银珠宝、房产地契,触目惊心。

萧燊弯腰捡起散落的卷宗,逐页翻看,脸色渐渐沉如寒铁,指腹因用力捏住纸页而泛起白痕:“杨启阁老主持的‘贤才跟踪簿’,每月都要核查新官实绩,怎会漏了此人?”杨启随后匆匆入殿,撩袍便跪伏在地,声音带着愧疚:“殿下恕罪!此人是魏党余孽,当年靠贿赂魏党成员混入官场,选贤令推行后,他伪装清廉,主动请缨去苏州赈灾,实则是为了中饱私囊。臣已派御史暗访半月,除他之外,还揪出三名潜伏在地方的魏党奸细,皆是靠伪装混入新官队伍的。”刑部尚书郑衡紧跟其后入殿,语气斩钉截铁:“臣已按新修订的《大吴律》,将‘贪墨赈灾银’定为十恶不赦的重罪,张茂才罪证确凿,当处斩立决,抄没家产充作赈灾银!”

萧桓猛地拍案而起,御案上的茶盏被震倒,茶水泼洒在御案的奏章上,他气得浑身发抖,剧烈地咳嗽起来,萧燊连忙上前为他顺气。“魏党余孽竟敢如此猖獗!朕已诛了魏党首恶,没想到还有这些蛀虫藏在朝堂!”萧桓咳了好一会儿才缓过气,目光锐利如刀,“纪云舟,你要严加核查门下省拟诏,凡涉及新官任命、赈灾拨款的诏书,必须逐条审核,绝不能让他们再阻挠新政;孟承绪,选贤令的议案要再细化,新增‘背景核查’条款,凡入仕者,需核查三代履历,严防奸人混入。”中书令孟承绪躬身答道:“陛下放心,臣已让任瑶阶舍人专司魏党相关政令,配合魏彦卿阁老调动锦衣卫严查余孽,定将这些蛀虫一网打尽。”

萧燊扶着萧桓坐下,转身面对众臣,语气凝重而坚定:“父皇,儿臣认为当借此事整肃吏治,以儆效尤。虞御史,你亲自率都察院御史去江南,将张茂才的罪行公之于众,在苏州府衙前设案宣读供词,让百姓知晓朝廷肃贪的决心;郑尚书,即刻组织三法司官员,平反魏党制造的‘江南十才子案’‘江西通海案’等多起冤案,为忠良洗冤,恢复其名誉与家产。另外,儿臣已奏请父皇设立‘冤狱平反司’,由三法司主理,今后凡前朝冤案,无论历时多久,百姓皆可上告,司内官员若敢徇私,与案犯同罪。”

次日朝会,萧燊身着朝服立于丹陛左侧,当众宣读张茂才的罪行与斩立决的判词,声音透过殿外的鸣冤鼓传遍整个皇城。判词宣读完毕,文武百官无不震惊,私下议论的声音都消失了。退朝后,沈敬之快步追上萧燊,脸上满是赞许:“殿下此举大快人心!如今文官集团皆以谢太保为楷模,谢太保当年任御史大夫时,一日弹劾三名贪腐官员,这份铁腕风骨让百官敬畏,如今有殿下带头肃贪,贪腐之风已收敛大半。”萧燊停下脚步,望向远处忠肃祠的方向,晨光中祠顶的琉璃瓦闪着微光:“这都是谢太保‘吏治清明,方能安邦’的遗愿,儿臣只是代为践行,若谢太保在世,定会比儿臣做得更好。”

秋闱放榜前一日,礼部尚书吴鼎捧着密封的考题,小心翼翼地步入御书房,他身后跟着两名礼部官员,手中各捧着考题副本,神色庄重。“陛下,太子殿下,此次秋闱主考题取自谢太保《民本策》中‘忠者忠民,非忠一人’一句,副考题为‘农桑为邦本论’,皆是侧重实务与民生。儿臣已让礼科给事中叶恒亲自带队督查考场纪律,每个考棚都安排两名御史监考,考生入场前需搜身,笔墨纸砚皆由礼部统一发放,绝杜绝舞弊之嫌。”萧燊接过密封的考题,指尖轻轻敲击着封条:“吴尚书考虑周全,寒门士子十年寒窗,挑灯夜读,为的就是一朝金榜题名,为国效力,绝不能让他们因舞弊而错失良机,寒了天下士子的心。”

萧桓让吴鼎拆开考题副本,仔细翻看后,不禁感叹道:“谢卿当年任国子监祭酒时,就常说‘科举取士当重实才,而非虚文’,他曾建议朕在科举中增设‘实务策问’,考察士子治理地方的能力,可惜当年被魏党以‘不合祖制’驳回。如今你将他的遗策融入考题,是让士子们从入仕之初就明白,为官者的根本是‘为民’,而非‘为君’,这份用心很好。”户部给事中钱溥此时捧着一本《寒门士子资助策》入殿,脸上带着喜色:“殿下,臣已从户部筹措专项资金两万两,为来自偏远州县的寒门士子提供路费与食宿,还在贡院附近设了‘迎贤馆’,免费为士子提供笔墨和休息场所。今年报考的寒门士子比去年增加三成,光是云南、贵州等地就来了两百余人。”

放榜之日,贡院外挤满了等待的考生与百姓,红榜一贴出,人群便沸腾起来。萧燊亲自来到贡院,身着便服混在人群中,听着百姓的议论,当听到“榜首是寒门学子李默”时,眼中露出欣慰之色。他让人将李默请至贡院偏房,见李默身着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脚穿一双旧布鞋,却身姿挺拔,目光坚定,不由心生好感。李默的文章手稿摆在桌上,其中“愿为谢公之臣,不求功名富贵,但求利民安邦”的字句,笔力遒劲,与谢渊的风骨如出一辙。萧燊指着手稿问道:“你为何以谢太保为楷模?许多士子都以科举高中为目标,你却提及‘利民’。”李默躬身答道:“殿下,臣的父亲曾是谢太保麾下的士兵,谢太保为救被困百姓,亲自率军在洪水中抢修堤坝,这份‘民重君轻’的赤诚,父亲常对臣说起。谢太保为民请命,虽死犹荣,此等风骨,当为万世之师,臣此生所愿,便是如谢太保一般,做一名为民办事的好官。”

萧桓在宫中召见了李默,听他谈论农桑治理之策,条理清晰,见解独到,不由笑道:“沈敬之,你看这李默,虽出身寒门,却有真才实学,比那些只会引经据典的世家子弟强多了。你将他安排到河南,协助柳恒推广新麦种,让他从基层做起,先任河南府通判,掌管农桑事务,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沈敬之躬身应诺,吏部右侍郎陆文渊随后上前补充道:“殿下,此次秋闱共录取进士三百名,其中寒门士子占比六成,创历年之最。这些寒门士子中,有五人曾受谢太保恩惠,或是谢太保当年资助的孤儿,或是被谢太保平反过冤案的后人,他们都心怀感恩,皆是实干之才,无一人好高骛远。”

放榜三日后,萧燊亲自带着新科进士来到忠肃祠,祠内烛火通明,谢渊的画像悬挂在正中,神情肃穆。萧燊让新科进士按名次排好,自己站在最前,对着谢渊画像躬身行礼:“谢太保,今日儿臣带新科进士来此,是让他们在您面前立下‘利民誓言’,铭记为官初心。”李默带头走出队列,跪在蒲团上,叩首道:“学生李默,愿以谢公为镜,以百姓为本,今后为官,绝不贪墨一分一毫,绝不误民一件一事,若违此誓,天打雷劈!”其余进士纷纷跪地,齐声立下誓言,声音洪亮,震得祠内的烛火微微晃动。萧燊望着整齐跪拜的新科进士,心中暗叹:谢太保,您当年期盼的“贤才满朝,百姓安乐”,儿臣已在努力实现,大吴的未来,就在他们手中。

御书房内,檀香袅袅,徐英阁老捧着一本厚厚的财政报表快步入内,他脸上满是抑制不住的喜色,花白的胡须都因激动而微微颤抖。“陛下,太子殿下,天大的好消息!盐铁改革推行半年,成效远超预期!盐课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五成,漕运改革后,通过‘分段运输责任制’和‘漕船检修新规’,漕粮损耗从往年的三成减少到三成以下,国库存银已从去年的两百八十万两增至五百六十万两,翻了一番!这些银子足够支撑边防军饷、江南河工与新官安置的全部开支,还能结余一部分用于赈灾储备。”徐英说着,将报表摊开在御案上,用手指着上面的数字,一一解释给萧桓和萧燊听。

萧桓扶着御案,俯身细看报表上的数字,枯瘦的手指划过“盐课分户管理法”“漕运分段责任制”等条目,眼中露出赞许之色:“这些都是谢卿当年在《财政策》中提出的设想,他当年就说‘盐铁为财之根本,漕运为粮之命脉,二者需严管而不苛民’,可惜朕当年未能采纳。徐卿,你能将这些设想落地实施,还能兼顾民生,功不可没。”萧燊站在一旁,补充道:“徐阁老,江南漕渠拓宽工程还需半年才能完工,完工后漕运效率还能再提升三成,漕运收入也会相应增加。您可从结余的银子中调拨五十万两,投入农桑事业,一部分资助方明院判在江南推广‘惠民药局’,另一部分支持柳恒在河南扩建‘农桑学堂’,购买新麦种发放给百姓,让百姓真正受益。”

户部右侍郎方泽此时捧着《漕运粮储表》入殿,他刚从漕运总督衙门赶来,身上还带着漕河的水汽:“殿下,江南今年夏粮丰收,第一批漕粮已顺利运抵京师,共三百万石,储存在京郊的常平仓中,足够京师百姓食用一年。臣已按您的意思,在江南、河南、陕西等灾区设立了十二座‘常平仓’,丰年时以平价收购百姓余粮,避免谷贱伤农;灾年时以平价出售粮食,避免粮价暴涨,这样既能稳定粮价,又能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徐英接口道:“方侍郎的‘常平仓’之策,与谢太保当年提出的‘藏粮于民,以丰补歉’的遗议不谋而合,谢太保当年在江南任知府时,就曾设立过类似的‘义仓’,救了数万灾民。”

萧燊接过《漕运粮储表》,仔细翻看后,对徐英道:“徐阁老,财政收入增加了,但财税管理不能松懈。齐光曜左丞昨日奏报,查出山东、湖广两地有官员瞒报税额,共计十五万两,虽已追回,但也暴露出地方财税管理的漏洞。您要让户部加强对地方财税的监管,推行‘赋税公示制’,各地的赋税收入、支出情况每月都要张贴在府衙外,接受百姓监督。同时,秦焕侍郎的‘均税薄赋’政策要严格执行,对灾区和贫瘠州县的赋税减免要落实到位,若有官员敢私自加税,以贪腐论处。”徐英躬身道:“殿下放心,臣已让户部主事登记详细的赋税台账,每一笔收支都清晰可查,还派了御史分赴各地督查,绝不让贪墨之事再次发生。”

夜色渐深,御书房的烛火依旧明亮,萧燊屏退左右,独自留在书房内,从书架上取出谢渊的《财政策》。书页已有些泛黄,上面有谢渊密密麻麻的批注,“财者,民之脂膏,取之于民,当用之于民,不可滥用,不可私藏”的字句被人用朱笔圈出,格外醒目。萧燊拿起毛笔,在这句话旁写道:“今已践行,盐铁丰,漕运畅,国库充盈,百姓安乐,谢太保可慰。”月光透过窗棂,洒在泛黄的纸页上,与烛火交相辉映,仿佛谢渊的忠魂正透过纸页,与他隔空对话。萧燊轻轻合上《财政策》,心中暗下决心:定要将谢太保的治世理念传承下去,让大吴的财政根基永远稳固。

大理寺卿卫诵捧着修订后的《大吴律》,身后跟着两名寺丞,三人小心翼翼地步入御书房。《大吴律》用厚厚的楠木夹板装订而成,封面烫金的“大吴律”三字熠熠生辉,里面的条文都用蝇头小楷重新誊写,修改之处用朱笔标注,清晰明了。卫诵将律法放在御案上,躬身讲解:“陛下,太子殿下,新律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了‘阻挠选贤’‘贪墨赈灾银’‘迫害忠良’‘科举舞弊’等重罪条款,量刑标准也已统一,避免出现‘同罪异罚’的情况。比如魏党余孽迫害忠良,以往最多判流放三千里,如今根据情节轻重,可判绞刑或斩立决,以告慰忠魂。”

萧桓让卫诵翻开“平反冤案”一节,仔细阅读后,抬头对杨璞道:“杨璞阁老,你主持修订律法,功劳不小,但切记要确保每一条都符合‘以民为本’的原则,不可有疏漏。谢卿当年任御史大夫时,就常对朕说‘律法当护民,而非困民,当惩恶,而非纵恶’,他当年为了平反一起冤案,曾连续七日跪在宫门外奏请,这份执着,朕至今难忘。”杨璞躬身答道:“陛下放心,臣已与卫诵卿、郑衡卿反复商议半年,逐条审核律法条文,每条律法都参考了谢太保当年的奏议与判案记录。比如‘贪墨赈灾银’一条,就是依据谢太保当年处理的‘江南赈灾贪腐案’拟定的,量刑精准,既不会轻饶罪犯,也不会冤枉好人。”

萧燊接过律法副本,翻到“选贤保障”一节,指着其中一条说道:“这里可再细化,明确‘以出身论贤才’者的罪责。有些老臣仍抱着‘世家子弟才堪大用’的旧观念,在选贤中排挤寒门士子,这种行为虽未贪腐,却阻碍了贤才晋升,与‘阻挠选贤’无异。沈公,你与杨璞阁老商议,补充‘官员举荐失察’的惩处条款,凡举荐官员若出现贪腐、失职等情况,举荐者需承担连带责任,轻则罚俸,重则罢官,这样可防止官员滥举私人,保证选贤质量。”沈敬之点头道:“殿下所言极是,臣已草拟‘举荐责任制’,其中就有‘举贤不避亲,失察必连坐’的条款,与殿下的想法不谋而合,臣这就与杨璞阁老商议,将其纳入新律。”

刑科给事中冯谦此时捧着《刑案复核表》入殿,他神色严肃,将表册呈给萧燊:“殿下,臣近期复核了各地上报的案件,发现江西按察使江涛误判一起‘盗牛案’,将被冤枉的平民李二定为盗牛贼,判处杖刑一百。江涛虽曾因弹劾魏党权贵被贬西南,是有功之臣,但此次失察,也需承担责任。臣已驳回此案,令江西按察使重审,并为李二平反。”萧燊翻看复核表后,语气坚定地说:“律法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忠良之后还是有功之臣,犯错都要受罚。江涛虽有前功,但此次失察险些冤枉好人,罚俸三月,责令其写出悔过书,今后审理案件需亲自核查证据,不可再犯。冯卿,你让卫诵卿亲自督导此案重审,务必还平民一个清白。”

新《大吴律》颁行那日,皇城内外张灯结彩,文武百官身着朝服,与百姓一同聚集在忠肃祠前。萧燊带着卫诵、郑衡等官员,将崭新的《大吴律》放在谢渊画像前,焚香祭拜:“谢太保,您当年期盼的‘律法清明,天下无冤’,如今已实现。新律护民惩恶,定能让大吴长治久安,让百姓安居乐业。”话音刚落,祠外的百姓便欢呼起来,“太子英明”“谢公显灵”的呼喊声此起彼伏。萧燊望着百姓脸上的笑容,心中明白:律法的真正意义,不是用来震慑百姓,而是用来保护百姓,这才是谢太保当年修订律法的初心,也是新《大吴律》最好的归宿。

广东布政使韩瑾的奏报用加急驿马送抵皇宫时,萧燊正与萧桓在御书房商议南疆安抚之策,墙上悬挂的南疆舆图上,用红笔标注着各土司的领地。韩瑾在奏报中详细写道:“南疆十三大土司已尽数归附,‘土司汉化劝学’政策成效显着,臣已在各土司领地设立学堂,招收土司子弟入学,教授汉家文化与农桑技术;部族纷争已彻底平息,去年因领地争端引发的械斗事件已降至零,百姓开始种植朝廷发放的新麦种,今年春粮收成良好,粮产比去年增加两成。”萧桓看完奏报,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韩瑾果然没辜负谢卿的举荐,他当年在西南辅佐谢卿平定蛮族叛乱,深入土司领地三个月,与土司首领称兄道弟,最懂边民之心,让他治理南疆,朕很放心。”

萧燊接过奏报,仔细阅读后,对侍立在旁的礼部右侍郎章明远道:“章侍郎,你即刻整理出使南疆的礼品与文书,代表父皇与儿臣慰问各土司首领。礼品中除了丝绸、茶叶,还要带上新麦种、农具和《农桑医方》,这些东西比金银珠宝更受边民欢迎。另外,方明院判的‘惠民药局’要尽快在南疆设立,南疆多瘴气,百姓易患疟疾等疾病,药局要派懂当地语言的医官驻守,免费为百姓诊治,发放药材。”章明远躬身应诺,连忙答道:“殿下放心,臣已让人备好二十车礼品,挑选了五名懂南疆方言的医官,三日内便可启程,绝不让殿下与陛下失望。”

陕西按察使董闻随后带着西北边民安置表入殿,他身着沾满尘土的朝服,显然是刚从西北边关赶回:“陛下,太子殿下,西北鞑靼退敌后,逃亡的边民已尽数返家,共计三万余人。臣已按太子殿下的旨意,为每户边民发放赈灾银五两、粮种十斗,赵烈参将派了五千名士兵协助边民重修房屋,如今已有九成房屋修好。军屯将士也在帮扶边民耕种,教他们使用新式农具,如今边民已全部开始耕种,预计今年秋粮便可自给自足。”董闻说着,将边民签名的领粮册呈了上来,册页上密密麻麻的签名和手印,见证着边民的安心与感激。

萧桓放下边民安置表,感叹道:“谢卿当年镇守西北时,就常说‘守边先护民,边民安则边防固’,他曾用自己的俸禄为边民修建房屋,寒冬时为边民送去棉衣,边民都把他当亲人,有什么军情都会第一时间禀报。如今你们践行他的理念,边民安稳了,边防自然就稳固了。”他转向蒙傲,语气严肃地说:“蒙将军,你要严令戍边将士,与边民和睦相处,不可欺压百姓,不可强占边民财物。若有将士违反,无论官职大小,都以军法处置,绝不姑息。”蒙傲躬身答道:“陛下放心,臣已下严令,将士若欺压边民,轻则杖刑,重则斩首。去年冬日,臣还组织将士为边民送去十万斤棉衣和五万斤粮食,如今边民常为军营送新鲜的蔬菜和肉食,军民同心,边防才能固若金汤。”

萧燊望着边防图上的南疆与西北,对张伏阁老道:“张阁老,你专司地方实务,可亲赴南疆与西北,督查边民安置情况,确保赈灾银与粮种尽数发放到百姓手中。”张伏躬身道:“殿下放心,臣明日便动身,定不辜负陛下与殿下的信任,也不辜负谢太保的遗愿。”

昭雪谢渊的诏书拟好那日,萧桓亲自来到忠肃祠,对着谢渊画像深深叩首:“谢卿,朕当年错信谗言,让你蒙冤而死,今日朕为你昭雪,追封你为镇国公,谥号忠肃,将你的牌位入太庙,与开国功臣并列。”萧燊扶着父亲起身,眼中满是理解。

沈敬之捧着谢渊的遗属名册入殿:“陛下,太子殿下,谢太保的遗属已找到,其子谢明年仅十岁,聪慧过人,臣建议送入国子监就读,将来继承父志。”萧桓点头:“朕已下旨,谢卿遗属由国库供养,谢明长大后,若有才干,可直接入仕,不必参加科举。”

翰林院编修沈修此时呈上《谢忠肃公全传》的初稿:“陛下,太子殿下,此书记录了谢太保从少年求学至蒙冤而死的一生,包括他平蛮、治水、守边的功绩,以及魏党构陷他的罪行。”萧燊接过初稿,翻看道:“沈编修,你要将谢太保的遗策附在书后,让后人知晓他的治世理念。”

昭雪大典那日,萧桓亲自主持,当着文武百官与百姓的面,宣读谢渊的功绩与昭雪诏书。百姓闻讯赶来,跪在忠肃祠前高呼“谢公冤雪”,哭声与欢呼声交织在一起。萧燊望着百姓的泪水,对身边的萧承佑道:“你要记住,百姓的心中有杆秤,忠良永远不会被遗忘。”

大典结束后,萧桓将那方青铜兵符交给萧燊:“这是谢卿的旧物,你替他保管。今后,你要带着谢卿的遗志,继续治世,让大吴百姓永远安乐。”萧燊握紧兵符,泪水落在兵符的纹路里:“儿臣定不负父皇,不负谢太保,不负天下百姓。”

萧承佑束发那日,萧燊带着他来到紫宸殿,御案上摆着青铜兵符与谢渊的三本遗策。萧桓靠在御座上,笑着道:“承佑,过来看看,这是谢忠肃公的兵符,当年他用它护了大吴半壁江山;这是他的遗策,里面藏着江山安稳的道理。”

萧承佑握紧兵符,青铜的凉意让他瞬间沉静下来。他翻开《民本策》,扉页上“民为邦本”四个大字力透纸背,旁边是萧燊的批注:“忠民者,方为真忠君。”萧承佑朗声道:“祖父,父王,孙儿明白,谢公是大吴的忠良,他的治世理念,孙儿会永远铭记。”

萧燊指着殿外的文武百官:“承佑,你看,蒙将军在守边防,楚尚书在理政务,沈公在选贤才,他们都在践行谢太保的遗愿。今后,你也要像他们一样,以百姓为本,以忠良为镜。”萧桓补充道:“明日,你随我们去忠肃祠,当着谢卿的面立下誓言。”

次日清晨,萧桓、萧燊带着萧承佑来到忠肃祠。萧承佑在谢渊画像前跪地叩首,声音稚嫩却坚定:“孙儿萧承佑,愿以谢公为镜,以百姓为本,守江山寸土不失,安万民衣食无忧,绝不辜负祖父、父王的嘱托!”萧桓与萧燊站在一旁,眼中满是期许。

走出祠堂时,阳光正好,百姓捧着新收的瓜果前来谢恩。萧桓在萧燊搀扶下向百姓挥手,萧承佑学着父辈的模样颔首还礼。萧桓轻声对萧燊道:“有你承谢卿遗志,有承佑继往开来,这江山无忧了。”萧燊望着万里晴空,心中无比坚定——忠魂不灭,治世永续。

片尾

大吴的晨光中,忠肃祠的香火常年不熄,谢渊的画像前,青铜兵符与三本遗策被供奉在正中。萧桓虽年事已高,却每逢初一十五便来祭拜;萧燊以太子之职主政,将谢渊遗策融入每一项政务;萧承佑每日研读谢渊遗策,立志传承治世理念。

蒙傲统领的边防固若金汤,楚崇澜主持的行政高效有序,沈敬之推行的选贤令让良才辈出,徐英打理的财政充盈富足。江南的忠肃渠流淌不息,西北的烽火台安然矗立,寒门士子在朝堂崭露头角,百姓的脸上永远挂着笑容。

《谢忠肃公全传》在全国刊行,孩童们传唱着《忠肃谣》,谢渊的名字与大吴的盛世紧紧相连。官员上任前必来忠肃祠祭拜,皇子束发后必研读谢渊遗策,“以民为本”的理念,已成为大吴的治世基因。

卷尾

萧桓与谢渊的故事,是帝王与忠良的启示——帝王的权术或许能稳固一时,却不及忠良的赤诚能安邦一世;一时的猜忌或许能消除“威胁”,却会动摇江山的根基。萧桓的可贵,在于他晚年的幡然悔悟,在于他将治世的接力棒交给了能承续忠魂的萧燊。

谢渊的伟大,不在于功绩的辉煌,而在于初心的坚守——不因帝王猜忌而动摇,不因冤屈降临而怨恨,始终以百姓为念。他留下的不仅是漕渠、烽火台与遗策,更是一种“宁为百姓负君王,不为君王负百姓”的为官风骨,一种“以民为镜”的治世准则。

大吴的治世告诉我们:最好的江山,是“帝王承悔、太子承志、忠魂承世”的薪火相传;最牢的根基,是“以民为本、以忠为纲、以贤为基”的民生安稳。谢渊的忠魂,最终化为大吴的血脉,融入每一代帝王的执政理念中,融入每一寸土地、每一位百姓的心中——这便是忠魂昭日月的真谛。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玄桢记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神医凰后:傲娇暴君,强势宠!混沌天帝诀全文阅读盖世仙尊内一切从退婚开始【完】遭遇色大叔:霸道前夫来找茬穿越时空之殖民全球我的老婆是双胞胎掠夺诸天万界重生六零幸福攻略亲爱的少帅大人我们是兄弟与千年女鬼同居的日子权欲场乔梁叶心仪暗黑破坏神之毁灭医路逍遥至尊修罗秦舒褚临沉大唐:从种土豆开始网游之最强传说王婿叶凡
经典收藏穿越阿斗,相父这把咱能赢风流小太监三国之兴强汉起飞,从1973年开始回到三国收猛将一世浮城大清挖坑人铁齿铜牙之皇太子永琏唐末战图腹黑嫡女:相公求你休了我一笑倾人城再笑城已塌三国之纵马十三州医品毒妃倾天下洗尽铅华这位诗仙要退婚大明凰女传奶爸劝学史布衣首辅大唐:开局被太上皇李渊收为干孙三国:徐骁镇守小沛,刘备退避
最近更新寒门状元:我靠历史预判逆袭朝堂穿越原始社会搞发展穿越大夏秀诗词穿越苻坚:第八十一万大军异世召唤之帝王征兵系统汉土新谋无系统逆定三国我开局两亩地,后期千古一帝?!重生少年破局夺魁,逆转宿命!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非典型大明士大夫生存实录大汉燕朝之开局一个啃老男大明逆子:从土木堡开始挽天倾三国:第一革命集团军致诚摸鱼世子:系统逼我卷成天下第一朕的北宋欢乐多我与霍去病,共享封狼居胥之名奋斗在激情岁月谋杀三国精编版我蒸的丹馍惊动了天庭特工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