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天海市尚未完全苏醒,街道笼罩在一种静谧的深蓝色调中,只有早起的清洁工和运送食材的货车偶尔打破沉寂。
苏浩泽提着简单的行李走出家门。
在“膳时记”门口,陈厨已经等在微凉的晨风里。
他依旧穿着那身压得平整的深色西装,领带系得一丝不苟,但仔细看,能发现他手指因用力而微微发白,正紧紧攥着一个半旧的深蓝色布质工具袋。
那是他用了十几年的老伙计,里面装着他特意挑选的几样“宝贝”。
一根形态饱满的南山山药、一小包青石镇产的薏米、几片晾干的完整荷叶,以及那把跟随他多年、刀柄被手掌磨得油光水滑的小刻刀。
这些熟悉的物件,是他面对陌生舞台时最重要的“底气”。
金子明已经将车停在路边,下车接过苏浩泽的行李,利落地放进后备箱。
“陈师傅,早。没睡好吧?”苏浩泽拉开车门,坐到后排陈厨身边,语气带着关切。
“还成,眯了会儿。”
陈厨的声音有些沙哑,目光仍望着车窗外迅速掠过的城市街景,手指无意识地反复摩挲着工具袋粗糙的布料。
车内弥漫着一种混合了皮革、淡淡消毒水和陈厨身上那股若有若无的烟火气。
苏浩泽没有再多问,只是将一瓶温热的矿泉水递过去:“喝点水,路上还得一会儿。”
他理解陈厨的紧张,这种紧张并非源于怯场,而是源于对即将踏入一个完全陌生评价体系的未知与不适。
去机场的路上,车厢内大部分时间很安静。
金子明专注地开着车,车内音响播放着舒缓的轻音乐。
陈厨一直很沉默,只是偶尔在等红灯时,会下意识地调整一下领带结,或者深深吸一口气。
苏浩泽则利用这段时间,闭目养神,在脑海中再次梳理演讲的逻辑和可能遇到的问题。
到达机场,办理登机手续,过安检,一切顺利。
当巨大的飞机在轰鸣声中挣脱地心引力,冲上云霄,穿越厚重的云层时,舷窗外豁然开朗,耀眼的金色阳光瞬间洒满机舱,将下方翻涌的云海染成一片壮丽的金色海洋。
一直紧绷着身体的陈厨,被这突如其来的壮阔景象吸引,微微侧头望向窗外,紧绷的嘴角几不可察地松动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震撼。
苏浩泽轻声开口,语气平和:“陈师傅,您看,这世界……挺大的。”
陈厨没有立刻回答,依旧望着窗外,良久,才缓缓点了点头,目光变得有些深远,仿佛透过云海,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也或许,是想起了“膳时记”那一方灶台之外的无限可能。
他低声喃喃了一句,像是自语,又像是回应:“是啊……是挺大。”
锦州的会议中心气派非凡。
签到台前,来自全国各地的文旅项目代表、专家学者、投资人士络绎不绝。
苏浩泽和陈厨拿到议程表,他们的分享被安排在下午场,主题是“文旅融合下的餐饮Ip打造与在地文化赋能”。
进入主会场,一种无形的压力瞬间包裹了两人。
会场宽敞明亮,座椅呈扇形排列。
前排就坐的几位领导气质沉稳,虽未开口,却自带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场。
旁边的专家席上,几位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者,眼神锐利,不时低头交流,或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
后排及四周,则是各式各样的目光。
有关注、有好奇、有探究,也不乏些许质疑和比较。
苏浩泽能清晰地感觉到,身旁陈厨的身体瞬间再次绷紧,呼吸都放轻了些。
他轻轻碰了碰陈厨的手臂,低声道:“陈师傅,放轻松,就当是来学习的。”
他们找到贴有自己名字的座位坐下,安静地聆听其他项目的分享。
有展示宏大的古城旅游开发蓝图的,有讲述精巧的非遗手工艺创新故事的,也有演示炫酷的高科技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的。
演讲者大多口若悬河,ppt制作精良,数据图表琳琅满目。
陈厨听得似懂非懂,眉头微蹙,但从现场不时响起的掌声和低声议论中,他能感受到竞争的激烈和标准的严苛。
他凑近苏浩泽,声音压得极低,带着困惑:“老板,这……这跟大家伙在厨房里琢磨的事儿,好像……不太一样啊?”
苏浩泽微微侧头,语气平静而肯定:“陈师傅,是不一样。但他们讲的是规划和概念,我们讲的是每天发生的事实和温度。各有各的价值,我们的故事,同样重要。”
他的话像一颗定心丸,让陈厨焦躁的心情稍稍平复。
下午两点半,终于轮到“膳时记”。
当主持人念出项目名称和代表名字时,苏浩泽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领,转向陈厨,投去一个沉稳而充满鼓励的眼神。
陈厨深吸一口气,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紧紧攥了攥手中的工具袋,重重地点了下头。
苏浩泽从容起身,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向演讲台。
陈厨跟在他身后一步之遥,步伐初时略显僵硬,但每一步都踏得异常坚定。
站定在演讲台后,灯光聚焦。
苏浩泽的开场简洁有力,没有过多的客套和寒暄,直接切入核心:“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仁们,下午好。我是‘膳时记’的苏浩泽,这位是我们的行政总厨陈师傅。
今天,我们不想讲太多宏大的理论,只想和大家分享几个在我们那小店里,真实发生的小故事。我们的故事,关于食物,更关于人,关于土地,我们称之为——‘风物共生’。”
话音落下,灯光暗下,巨大的ppt屏幕亮起。
开场第一张图,并非任何数据图表,而是艾米用手机捕捉的那张特写。
晨光熹微中,带着晶莹露珠的南山山药,充满了原始而蓬勃的生命力。
紧接着,金子明精心剪辑的开场视频开始播放。
镜头掠过南山翻涌的云海、赵老伯挖掘山药时布满皱纹却真诚的笑脸、陈厨检查食材时专注如炬的眼神、蒸笼揭开时奔腾而出的带着食物香气的白色蒸汽、艾米第一次成功做出菜品时眼中闪烁的泪光与喜悦、凯德直播品尝时毫不掩饰的惊叹表情……
画面切换流畅,配乐悠扬而富有情感张力,没有一句解说词,却瞬间将全场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烟火与汗水的温暖故事氛围中。
视频结束,灯光微微亮起。
苏浩泽开始讲述第一个故事——“一颗山药的旅程”。
他从南山坡地独特的自然环境讲起,讲到赵老伯几十年如一日对土地和作物的坚守,再讲到这根山药如何经过严格甚至苛刻的挑选、清洗、处理,最终在一碗看似普通的鸡汤中,完成它温暖人心的使命。
他的语言平实无华,没有华丽辞藻,却像山涧溪流,娓娓道来,充满了真诚的力量。
接着,苏浩泽自然地侧身,将舞台中心让出:“下面,关于食材如何最终变成我们餐桌上的美味,我想请我们整个故事里,最沉默也最重要的守护者——陈师傅,来和大家聊聊他的理解。”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陈厨身上。
能明显看到他接过话筒时,手指因用力而微微颤抖。
他面前没有讲稿,只有演讲台上,他亲手摆放出来的那根南山山药、一小包青石镇薏米、几片干荷叶。
他下意识地看了一眼侧后方的苏浩泽,苏浩泽对他报以极其轻微却无比坚定的点头。
陈厨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周围的空气都吸入肺中,然后伸出手拿起了那根山药。
当粗糙的手指触摸到带着泥土气息的山药表皮时,一种奇妙的转变发生了。
他眼神里的局促和游离感开始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浸在专业领域中的专注和自信。
陈厨开口了。
带着浓重的乡音,起初语速还有些慢,偶有磕绊。
“我……我是个厨子,粗人,一辈子,就跟这锅碗瓢盆、油盐酱醋打交道。老板让我来讲……我就,就讲讲这手里的山药……”
他不再刻意去看台下那些陌生的面孔,而是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的食材上,话匣子慢慢打开,越来越顺畅。
“这山药,好不好,骗不了人。一上手,一摸,就知道。表皮得光溜,不能有疤瘌眼儿,根须得干净,说明地好,没打那些乱七八糟的药……掂一掂分量,得沉手,说明它实诚,水分足,淀粉够,这样的山药,煮汤才粉糯,入口即化,炒着吃,才脆生,有嚼头……”
他开始进入状态,讲述如何用指甲轻轻掐断山药根须来判断新鲜度,如何侧耳倾听油锅里食材下锅时那一声“刺啦”的响动来判断火候是否恰到好处,如何闭眼轻嗅就能知道香料搭配是否和谐出味。
他讲到如何教艾米切土豆丝,“手腕要稳,靠的是腰劲和巧劲,不是用胳膊的死力气”,甚至现场拿起那把他用惯了的小刻刀,手法娴熟地“唰唰”几下,削下一小片薄如蝉翼、几近透明的山药片,对着光展示,那均匀的薄度引来台下细微的惊叹。
他的语言全是实在话,大白话,甚至带着泥土气息的“土”,但那份源于数十年如一日的实践所积累的经验和对待食材如同对待生命般的敬畏之心,却透过这朴实的语言,清晰地、有力地传递到会场每一个角落。
当他讲到“做菜如做人,心要静,手要稳。你糊弄食材,食材到头来就会糊弄你的嘴,糊弄客人的心。你对它用心,尊重它,了解它,它才会在锅里、在盘子里,给你最好的味道回报”时,台下异常安静。
几位原本表情严肃、抱着审视态度的专家,眼神中也不由得流露出了浓厚的兴趣和些许不易察觉的赞赏。
这种最底层、最本质的,关乎“诚心正意”的工匠哲学,比任何炫目的概念和庞大的数据,都更具直指人心的力量。
整个分享过程如行云流水。
不知不觉间就进入到了最后的提问环节。
起初几个问题比较温和,围绕食材溯源的具体操作细节、团队如何保持创新活力等,苏浩泽和陈厨配合默契,回答得体,陈厨在回答自己专业领域的问题时,也越来越放松自然。
然而,该来的终究来了。
一位一直端坐在专家席,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的老先生,缓缓拿过了话筒。
他面容清癯,目光锐利如鹰隼,声音不高,却瞬间让整个会场安静下来,自带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苏总,陈师傅,二位的分享非常生动,故事也的确感人。”
他先给予了肯定,但话锋随即一转,“不过,我有个问题,可能比较直接,希望二位不要介意。”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直视苏浩泽:“你通篇都在强调‘风物共生’、‘匠心’、‘体验’,这些概念听起来很美,很有情怀。但我想问的是,你这套模式,它的可持续性究竟在哪里?
复制性又在哪里?是只能停留在‘膳时记’这一家店,依赖陈师傅这样不可多得的顶尖厨师的‘手工作坊’式精品,还是有可能形成一套可推广、可复制、可落地的标准化运营体系,真正赋能更广阔的地方,带动产业链的发展?
换句话说,剥开情怀的外衣,你这套模式,在商业上的核心壁垒是什么?规模化的潜力又在哪里?”
问题极其尖锐,直指商业模式的核心痛点!
现场瞬间鸦雀无声,空气仿佛凝固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苏浩泽身上,有担忧,有审视,有期待。
陈厨刚刚放松的神情瞬间又绷紧了,手下意识地握成了拳,担忧地看向苏浩泽,额角甚至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这正是刘主任提前打过预防针的“尖锐提问”。
然而,苏浩泽的反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他没有丝毫慌乱,甚至嘴角还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的笑意。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此刻才刚刚开始,这也是将“膳时记”理念推向更深层次的最佳时机。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将目光转向陈厨,温和却充满信任地说:“陈师傅,这位专家问到了根本。关于‘手艺’的传承和‘标准’的把握,您实践了几十年,最有发言权。您怎么看?”
这突如其来的“传球”,让陈厨愣了一下,也让全场目光再次聚焦到这位略显紧张的老师傅身上。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美食:幼儿园卖盒饭,全都馋哭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