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

医衣哥

首页 >> 【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 >> 【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精灵之从加入火箭队开始逆袭美漫之大冬兵弑天刃【快穿】欢迎来到手撕白莲炼狱直播算命太准,国家请我出山捐了亿万资产后,穿饥荒年代!玄幻:开局成剑灵,带着反派修仙陆沉周若雪无删减完整版美色误婚:墨少请自重喻色墨靖尧小师妹素质不详,遇强则强
【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 医衣哥 - 【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全文阅读 - 【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txt下载 - 【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辫太阳病脉症并治上篇1-2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若患者经常自汗出,这表明营气本和。营气虽和,但体表仍不调和,原因在于卫气不能与营气和谐共处。营气在脉中运行,卫气在脉外运行,此时再次发汗,促使营卫调和,病就会痊愈,适宜用桂枝汤治疗。

【注释】这是进一步阐释上条中营卫为何不调和的缘由。意思是,有的患者时常自汗出,这说明营气已然调和。然而,即便营气调和,发热症状却仍未消退,这是因为卫气在外不调和,不能与营气共同维持和谐状态。所以,尽管营气已和,却仍时常自汗出,疾病也未能痊愈。这是由于营气在脉中运行,卫气在脉外运行,卫气不调和,即便营气调和,疾病也难以解除。因此,需再次发汗,以抑制卫气并调和营气,使营卫调和,疾病自然就会痊愈。同样适宜用桂枝汤。

【集注】方有执说:此条与上条意思相近。上条说的是时而如此,这里说的是经常如此,即无时无刻不是这样。上条提到“脏”,脏属阴主里;这里提到“营”,营也属阴主里。由于上条说的是偶尔情况,所以表述简略;这里说的是经常情况,所以表述详尽,两条相互阐发,意义并无不同。

喻昌说:这是阐明卫气遭受风邪侵袭,营气自汗出的机理。但凡汗出而营气调和,但发热症状却未缓解,这是卫气强盛而不与营气调和。再次发汗,使风邪从肌表孔窍外出,这样卫气就不再强盛,从而与营气调和。就如同饮酒过量而发狂,酒气消散后,人就恢复平静。营气受到寒邪侵袭,不与卫气调和,适宜用麻黄汤,道理也是如此。

吴人驹说:上条症状发作有一定时间,而此条症状发作没有固定时间。即便不自汗出,但发热症状不缓解的,同样属于营卫不调和。因为营卫相互协调才叫调和,营气不能独自称为调和。

张锡驹说:卫气的作用是使腠理致密,掌管开合,保卫体表并起到坚固作用。如今卫气受到风邪侵袭,无法保卫体表,所以经常自汗出且发热症状不缓解,这是营气调和而卫气不调和。

魏荔彤说:之前用桂枝汤解肌,是为了调和卫气,使时而发热的症状停止;这里用桂枝汤发汗,是为了调和卫气,使经常自汗的症状停止。通过发汗使表邪解除,发热症状也就随之缓解。所以总结来说:营卫调和,疾病就会痊愈。

患太阳病,初次服用桂枝汤后,反而出现心烦且病症未缓解的情况,应先针刺风池、风府穴位,之后再服用桂枝汤,病症就会痊愈。

【注释】患太阳病,服用桂枝汤后,若体表病症未解除,可再次服用。如今初次服用后,不仅病症未缓解,反而增添心烦症状,这表明表邪过于强盛。若立刻再次服用桂枝汤,恐怕会使烦热症状加剧。所以应当先采用针刺疗法,疏泄在经络中的邪热,然后再服用桂枝汤,发散肌腠间的风邪,使内外调和,自然就会出汗,病症也随之解除。

【集注】方有执说:桂枝汤的疗效关键在于服用方法,发汗务必遵循经文所述。若服用方法不当,出汗不符合要求,疾病必然无法解除,所以会反而心烦。“反”即转变的意思,指转而出现热闷症状。风池穴在耳后凹陷处,按压时可牵连到耳内,是手足少阳脉的交会处,针刺可刺入同身寸的四分。风府穴在项部,入发际一寸处,大筋内侧凹陷中,是督脉、阳维二经的交会处,针刺可刺入同身寸的四分。

张志聪说:风池、风府虽不属于太阳穴道,但属于太阳经脉循行的部位,所以针刺这两个穴位,可削弱太阳经的病势。

魏荔彤说:担心人们误将此症状当作已经传变的躁烦,所以特意指出以告知众人。这里说病症未缓解,表明太阳病的症状都还存在,只是增添了心烦症状,由此可知这并非传至里的心烦,而是表证未解所导致的心烦。

疾病若要自行痊愈,必然会先出现心烦,之后才会出汗而病症解除。如何知道会这样呢?因为脉象浮,所以知道会出汗而病症解除。

【注释】出汗后病症未缓解且心烦,若太阳病症状仍在,表明表邪强盛;若出现阳明病症状,则表明里热强盛。然而,也有疾病即将自行痊愈,但在痊愈之前先出现心烦的情况,这是因为正邪相互抗争,是将要出汗的征兆。在心烦的时候,病症是否会解除,原本难以确定,但诊察其六脉都呈现浮象,就可知邪气想要返回体表,应当会出汗而病症解除。

【集注】程知说:天地间湿气郁蒸就会降雨,人体烦闷就会出汗,应当通过脉象浮来判断。假如脉象不浮,那么心烦又可能是邪气入里的表现。

程应旄说:如果诊察到脉象浮,这就是邪气返回体表的征兆,千万不要随意治疗心烦症状,以免阻碍出汗,使原本应当解除的病症反而无法解除。

沈明宗说:疾病自行痊愈的情况,有的通过鼻出血而解除,有的通过下血而解除,有的通过腹泻而解除,有的通过小便逐渐排出病邪而解除,这只是太阳病战汗的一种情况。有的从脉象辨别,有的从症状参详,仲景的精妙含义,散见于各篇之中,务必综合参考才能全面了解。

疾病发展到六七日,若手足部位的三部脉象都出现,患者出现剧烈心烦,牙关紧闭不能言语,同时躁扰不宁,这是疾病将要解除的征象。

【注释】疾病发展到六七日,手足部位的阴阳三部脉象皆出现且呈浮象,突然出现剧烈心烦,牙关紧闭无法言语,身体躁动不安,这是正气与邪气都强盛,正邪相互争胜,即将作汗的表现。所以说,疾病必然将要解除。

【集注】成无己说:手足三部脉象皆出现,表明正气强盛,即便邪气极为亢盛,疾病也必然将要解除。

若脉象平和,患者出现剧烈心烦,眼睛沉重,眼睑内际发黄,这也是疾病将要解除的征象。

【按语】此处“脸”字应当为“睑”字。睑,即眼弦,写成“脸”字是错误的。

【注释】脉象平和却出现剧烈心烦,此时疾病能否解除尚难以判断。若患者出现目重睑,也就是眼睑下垂,眼睛想要闭合,这是阴气前来济阳的征兆。而眼睑内际发黄,是胃气恢复的征象,所以说,这是疾病将要解除的征象。

有人问:对于疾病,想要知道它是否痊愈,该如何区别呢?回答说:寸口、关上、尺中这三处,脉象的大小、浮沉、迟数相同,即便仍有寒热症状未解除,这表明脉象阴阳平和,即便病情严重也应当会痊愈。

【注释】脉象偏盛则表明疾病存在,脉象平和则意味着疾病将愈。如今寸口、关上、尺中三部脉象,其浮沉、迟数、大小均相同,呈现出阴阳平和的状态,即便有寒热未解除的病症,即便病情严重也应当会痊愈。

【集注】《内经》说:寸口与人迎两者脉象相应,如同牵引绳索,大小相等的,称为平人。

程知说:大小、浮沉、迟数相同,指的是三部九候脉象无偏差。大致来说,大不过分大,小不过分小,浮不过分浮,沉不过分沉,迟不过分迟,数不过分数,呈现出冲和平等的脉象。

疾病之中,有发热恶寒的情况,这是发于阳;无热恶寒的情况,这是发于阴。发于阳的疾病,七日可愈;发于阴的疾病,六日可愈,这是因为阳数为七、阴数为六的缘故。

【注释】这里所说的病指中风与伤寒。起初患病就发热且恶寒的,这是中风之病,病发于卫阳。起初患病不发热而恶寒的,这是伤寒之病,病发于营阴。发于阳的疾病七日可愈,发于阴的疾病六日可愈,因为阳数合于七,阴数合于六。

【集注】方有执说:这是推究中风、伤寒发病的起始原因,以探寻其最终的转归。凡是在太阳经的病症都有恶寒症状,“发”指发病,“愈”指痊愈。

程知说:这是在辨别太阳病发热与不发热的原因。风为阳,卫气也为阳;寒为阴,营气也为阴。中风、伤寒均属于表证。风邪侵袭卫气,邪气发于阳而出现发热;寒邪侵袭营气,邪气发于阴而起初不发热。阳气运行迅速,所以常常超过正常的经行时间而迟一日痊愈;阴气运行迟缓,所以常常循经而行而早一日痊愈。由此看来,风寒的区别就十分清晰了。

魏荔彤说:风邪伤卫,寒邪伤营,既然是在太阳经的病症,并非不会发热,只是发热的早晚有所不同罢了。至于恶寒症状则是相同的。发于阳、发于阴的含义,不过是就风为阳、卫气也为阳、寒为阴、营气也为阴而言,并未涉及到三阴经。

有人问:凡是疾病,想要知道何时得病,何时痊愈,该如何判断呢?回答说:假如夜半得病,第二天日中可愈。日中得病,夜半可愈。为什么这样说呢?日中得病,夜半痊愈,是因为阳得阴则解。夜半得病,第二天日中痊愈,是因为阴得阳则解。

【注释】大凡疾病的发生,不外乎阴阳失调导致,不是阳胜阴,就是阴胜阳。大凡疾病的痊愈,也不外乎阴阳调和,不是阳得阴解,就是阴得阳解。阳得阴解,指的是日中得病,当天夜半痊愈。阴得阳解,指的是夜半得病,第二天日中痊愈。

【集注】方有执说:日中、夜半只是大致而言,其他时间可按照此意思类推。

患太阳病,若头痛持续至七日以上自行痊愈,这是因为邪气在六经的传行已经结束。若邪气有再次传经的趋势,针刺足阳明经穴位,使邪气不再传变,疾病就能痊愈。

【注释】所谓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是指太阳经受邪后,邪气按顺序传行六日,历经三阳、三阴经,到七日以上时,三阳、三阴经的病邪日渐衰弱,大部分邪气都已离去,不会再次传经,所以能够自愈。“再经”指邪气再次传至阳明经,意思是邪气传经结束后,热邪强盛并未衰减,有再次转归到阳明经的趋势。此时针刺足阳明经穴位,以泄其热,使邪气不再传变,疾病即可痊愈。

【集注】方有执说:“七日以上”包含六日在内。

魏荔彤说:方有执称针刺是为了遏制邪气,喻昌称针刺是为了竭尽邪气,说遏制、说竭尽,其实都是说泄邪。凡是针刺,都是为了泄其盛气,所以之前提到针刺风池、风府,也是为了泄其突然强盛的风邪。因为针刺之法是治疗热证的好方法,是不希望人们随意使用汗、下、温三种治法。这里说的足阳明,自然是胃经的穴位,必定是有邪气确实要再次传变的趋势,才可以针刺。

闵芝庆说:太阳经受病,按顺序传至厥阴为传经结束。各经受病,到七日以上自愈的,是因为邪气在六经的传行已经结束。如今有从太阳经再次传经的说法,如果真的传遍六经,从厥阴再传至太阳,太阳再传至阳明,那么为什么不在厥阴还未传至太阳之前,预先针刺太阳经;而一定要等到传至阳明,然后才针刺阳明经呢!由此可知,三阴经从没有再传至太阳经的病症,只是转归到阳明经罢了。

风家,即患太阳中风的人,若表证已解但仍感觉不清爽,十二日可痊愈。

【注释】“风家”指的是患太阳中风的患者。“表解”是说用桂枝汤后病症已经解除。“不了了”意思是不清楚、不爽快。也就是说,用桂枝汤后表证已解,但仍感觉不清爽,这是因为在经的余邪尚未尽除。到十二日经气循环一周,余邪散尽,自然就会痊愈。

【集注】魏荔彤说:此条是说明太阳中风病愈后,风邪留滞的病症,应当听任其自愈。

患太阳病,出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症状的,用桂枝汤主治(此为重出衍文)。桂枝汤本是解肌之剂,用于治疗中风表虚症。若患者脉象浮紧,发热且无汗,不可使用桂枝汤,一定要牢记这一点,切勿用错。

【注释】桂枝汤原本是解肌,治疗中风表虚症的药物。如果患者脉象浮紧,发热且无汗,这是伤寒表实证,不可以用桂枝汤。应当牢记这是麻黄汤的适应证,切不可误将桂枝汤用于此证。

【集注】程应旄说:可不可用桂枝汤,差别就在毫厘疑似之间,失误大多发生在仓促之间。必须常常将营卫的区别之处,两两相互对照,使阴阳不悖逆,虚实清晰明了。不因为桂枝汤误治脉象浮紧、无汗的伤寒,自然也就不会因为麻黄汤误治脉象浮缓、自汗的中风了。

若好酒之人患病,不可用桂枝汤,服用后会呕吐,因为好酒之人不喜欢甘甜之味。

【注释】“酒客”指的是喜好饮酒之人。“酒客病”指的是饮酒过量而患病。其病症表现为头痛、发热、汗出、呕吐,这是湿热熏蒸导致的,并非风邪所致。若误用桂枝汤,服用后就会呕吐,因为好酒之人不喜欢甘甜之味。

【集注】成无己说:好酒之人内热,喜欢辛辣而厌恶甘甜。桂枝汤味甘,酒客服用后,会导致中焦烦闷而呕吐。

凡是服用桂枝汤后呕吐的人,之后必定会呕吐脓血。

【注释】凡是好酒之人服用桂枝汤后呕吐,是因为桂枝汤辛甘之品,能助长内热,引发涌吐。如果这个人平素内热就盛,服用桂枝汤后又没有及时呕吐出来,就会更加助长内热,所以之后必定会呕吐脓血。然而也有不呕吐脓血的,这是因为所受的伤害较轻,内热也不严重。

【集注】刘宏璧说:桂枝气味很淡薄,好酒之人不可用,这只是举一个例子以类推其他情况。平庸的医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每当遇到内热强盛的人,只是去掉桂枝,对于其他甘辛极热的药物,却毫无顾忌地使用,仲景哪里能想到后人如此愚钝呢!就像产后不宜用寒凉药物,所以举一个味酸微寒的白芍以示警戒,现在的人只知道去掉白芍,对于三黄等寒凉药物,反而肆意使用毫无忌讳。却不知道圣人的一句话,包含着无穷的道理,味淡薄的药物尚且不可用,味厚重的药物就可想而知了;微寒的药物既然应当禁忌,大寒的药物就更应当警戒。世俗之人不能举一反三,只是行事鲁莽草率,由此可见,上古的医书如果不精心详细地品味揣摩,怎么能有所收获呢!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焚仙灭道神皇归都市天魔,重生日本当和尚未来之军娘在上九天仙族夫人她是白切黑清穿雍亲王与他的娇娇小王妃圣骨传最强入赘女婿叶辰萧初然逆天换明另类千金归来从前有座镇妖关重生之我为神兽看守魔女们的典狱长快穿:炮灰女配,有剧毒惊!掉进了无限生存游戏我成神了透视之眼电影大亨福运娘子美又娇神医小农民
经典收藏王爷别虐了,你的暗卫娇妻早跑了玄门大佬在惊悚世界赢麻了熊就要有个熊样人生如意全靠演技这个女主竟然是食死徒天道崽崽奶呼呼,小手挥万鬼飞玩脱了,陆总你老婆又跑去相亲了小知青从末世来灯百里快穿:绝嗣老男人哄着小寡妇生娃万人迷在快穿世界里魅惑众生紫藤神探退婚后,清冷权臣他以身相许队长,我有亿点想当你妈斗罗:从远古苟到斗四带着仓库穿越,差点把魔头养废繁花错位似流年让你进宫当刺客:你居然偷了女帝的心斩神:魔法使与时间的碰撞我才不是配角【文野】转生成为哒宰妹妹后
最近更新好难啊,快穿拯救病娇男主综影视打倒恋爱脑渣夫独宠白月光,我二婚嫁千亿大佬娘被休后,傻子闺女来养家弹幕剧透,小可怜攻略了疯批少爷轱辘杆子落难千金:做个村姑也很香!天医玄龙:苍生劫起,我执命为棋重生嫁给死对头,清冷权臣夜夜宠魂穿小燕子,傻子才甘心等三年仙途凡生七零随军海岛:百亿物资小娇妻躺赢夜尽处拾光同行八零影后超会撩,随军老公拿命宠我用葫芦养神兽,一不小心无敌了小师妹练气一层但强强强杀敌爆装:淞沪杀穿鬼子司令部军婚:搬空渣夫全家,我改嫁军少九重毒诛:冷面毒妃血洗仇名录书穿之娇娘传
【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 医衣哥 - 【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txt下载 - 【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最新章节 - 【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