臑痈(附:藕包毒)
臑痈发生在肩与肘之间,周围弥漫肿胀,颜色发红,灼热疼痛,初期像一堆粟米,也有起一个僵硬疙瘩的;藕包毒形状像鸭卵、鹅卵,臑的内侧属三阴经,外侧属三阳经。
【注释】这种病症由风瘟或风火凝结而形成。生在肩下肘上的部位,周围弥漫肿胀,颜色发红且灼热。刚开始像一堆粟米,也有起一个僵硬疙瘩的,逐渐红肿灼热,化脓时疼痛剧烈。红肿部位外面没有晕环的是顺证,有两层晕环的是险证,有三、四层晕环的是逆证。在臑的内侧或外侧红肿起一个包块,像桃子或鸭卵、鹅卵大小的,名叫藕包毒。“毒”是比痈轻的病症。臑痈和藕包毒的内外治疗方法,都按照痈疽的肿疡、溃疡门处理。这种痈毒发生的部位,若是在臑的内侧,属手三阴经;在臑的外侧,属手三阳经;根据病症加入引经药,必定能取得疗效。
鱼肚发
鱼肚发的形状像鱼肚,生在青灵穴处,是由心火凝结而成,表现为突然肿胀、颜色发红鲜活、灼热疼痛,按照痈疽的治法就能治愈。
【注释】这种病症生在手臂内侧的垂肉处,属于心经的青灵穴部位,由火毒凝结而形成。突然肿胀,颜色发红,灼热疼痛,形状像鱼肚。肿胀和溃破后的治疗方法,都按照痈疽的肿疡、溃疡门处理。其中的引经药,需在临床时根据情况添加。
石榴疽
石榴疽发生在肘尖上方,初期为粟米大小的水疱,根部向外扩展,伴有坚硬肿胀与疼痛,破溃后疮面翻卷如石榴状,还会出现严重的恶寒发热症状,这是由于三焦相火与湿邪相互搏结而形成的病症。
【注释】此证生长在肘尖上方约一寸处,属于三焦经的天井穴部位。初期表现为黄色粟米样小水疱,刚发病时根部就明显扩散,皮肤发红、肿胀灼热且坚硬疼痛,肿胀如同倒扣的杯子,破溃后疮面翻卷如同石榴,恶寒发热如同疟疾发作。多因三焦相火旺盛,与外来湿邪相互搏结而引发。初期适宜服用蟾酥丸以发汗解表,外部用艾条灸九壮,贴上蟾酥饼,再用万应膏覆盖;肿胀灼热处外敷冲和膏,同时服用菊花清燥汤;若出现烦躁高热明显的情况,可服用护心散。发病九日后,若排出稠厚脓液,疼痛减轻且食欲好转,表里症状都消退,属于顺证;反之则为逆症。破溃后,用菊花蕊煎汤清洗疮面,再将菊花烧成灰烬(存性),加入少许轻粉搅拌均匀,敷于疮面,疗效显着。至于到了透脓、脱腐、生肌的阶段,内外治疗方法都按照痈疽溃疡门的常规进行。
菊花清燥汤
甘菊花(二钱) 当归 生地 白芍(酒炒) 川芎 知母 贝母(去心,研) 地骨皮 麦冬(去心。各一钱) 柴胡 黄芩 升麻 犀角(镑) 甘草(生。各五分)
竹叶二十片,灯心二十寸,水二钟,煎八分,食后温服。
【方歌】菊花清燥石榴疽,肿硬焮红痛可医,四物柴芩知贝草,升麻地骨麦冬犀。
蟾酥丸
蟾酥饼(即蟾酥丸料捏成饼。见“疔疮门”相关内容)
万应膏(见“溃疡门”相关内容)
冲和膏
护心散(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肘痈
肘痈生在肘部周围,发病急,肿胀高大,灼热发红,疼痛明显。这是心肺经的风邪与火邪停留凝聚形成的。病灶小的是疖毒,大的就是痈。
【注释】这一病症生在肘部周围,突然发作,肿胀高大,灼热发红,疼痛剧烈,是由于心肺经的风火邪气停留凝聚而产生的。病灶形态小的称为疖毒,形态大的称为痈。初期服用荆防败毒散发汗解表,接着服用白芷升麻汤清热托毒,外部敷用二味拔毒散。将要破溃时的治疗方法,都按照痈疽肿疡、溃疡门的常规来处理。
白芷升麻汤
黄芩(半生、半酒炒) 连翘(去心,二钱) 黄芪(三钱) 白芷(八分) 升麻 桔梗(各五分) 红花(酒洗) 甘草(炙。各三分)
酒、水各一钟,煎八分,食远热服。
【方歌】白芷升麻医肿痛,解热除烦托肘痈,芩翘桔梗红花草,黄芪酒水各一钟。
荆防败毒散(见项部“脑疽”相关内容)
二味拔毒散(见肿疡门)臂部(自肘至腕曰臂)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