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入
则无
法家
拂士,
出
则无
敌国
外患
者。
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世臣(法家)和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士),国外没有实力相当的敌国和外部威胁,这样的国家常常会走向灭亡。??
入\/出:动词作状语,译为“在国内\/在国外”。??
法家:指遵循法度的世袭重臣,区别于战国法家学派。??
拂士:通“弼士”,即直言敢谏的贤臣。??
敌国:特指实力抗衡的国家,非泛指敌对国。
法家,先秦诸子百家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的学派。
法家所谓法治其实是人治;法家所认定的是等级法,没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义。
认为“王”与“霸”相通,以富国强兵为己任。
春秋、战国称之为“刑名之学”,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大力发展。
《汉书·艺文志》
《太史公自序》
法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
《汉书》说“法家者流,盖出自理官。”
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晋国的郭偃、郑国的子产等人。
其颁布法令与刑书,改革田赋制度,促进封建化过程,成为春秋时期法家学派的思想先驱。
在哲学上,其表述了一些唯物主义的观点,管仲及其后继者提出“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的观点,子产则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的命题,承认自然界有其客观的规律,反对天人感应的观念。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也进入到一个“注重人事”、“私学”大兴、“百家争鸣”的新时代。
在那里,传统的神权观念和神权思想受到了“德”、“仁”思想的猛烈冲击、批判,“礼”思想、“法”思想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基础。
“士”阶层出现,私学大兴。
这些“士”阶层有文化知识,有政治谋略,有军事才能,其活动不受国界的限制,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统治者的礼遇,从这个意义上讲,士人的活跃,奠定了思想文化繁荣的基础。
此后,个人着书立说蔚然成风,道、法、名、兵、阴阳、农、杂等学派相继出现,形成了空前的“百家争鸣”的新气象。
人们手中已有很多书籍,学术文化开始步入民间,整个社会的文化、科学水平得到普及和提高。
战国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铁制工具的普及,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家庭得以成为基本的生产单位。
战国时期法家先贤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乐毅、剧辛相继在各国变法,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可以使平民通过开垦荒地、获得军功等渠道成为新的土地所有者。
让国人平民有了做官的机会,从而瓦解了周朝的等级制度。
从根本上动摇了靠血缘纽带维系的贵族政体。
平民的政治代言人是法家,法家的政治口号是“缘法而治”、“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齐法家
在中国传统法治文化中,齐国的法治思想独树一帜,被称为齐法家。
齐国是“功冠群公”的西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太公的封国,姜太公的祖先伯夷辅佐虞舜,制礼作教,立法设刑,创立始礼法并用的制度。
太公封齐,简礼从俗,法立令行,礼法并用成为齐国传承不废的治国之道。
管仲辅佐齐桓公治齐,一方面将礼义廉耻作为维系国家的擎天之柱,张扬礼义廉耻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强调以法治国,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法治国的人。
至战国时期,齐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和百家争鸣的策源地,继承弘扬管仲思想的一批稷下先生形成了管仲学派。
管仲学派兼重法教的法治思想成为先秦法家学派的最高成就。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2024年开始记录都市猫的爱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