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场在奉天殿前举办的“全辣宴”,其造成的影响,远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深远。
“刮骨疗毒”的传说,像长了翅膀,一夜之间便飞遍了京城的每一个角落。
从王公贵胄的府邸,到寻常百姓的茶肆,人人都在议论着那能逼出蛊虫的神奇“辣汤”,议论着那位手段通天、无所不能的女王爷。
“听说了吗?宫里那场鸿门宴,当场就揪出了十几个中了蛊的奸细呢!”
“何止啊!我二舅家的表哥在禁军当差,他亲眼看见,好几个平日里看着最老实的太监,喝了那辣汤之后,满地打滚,口吐黑虫,那场面,啧啧,想起来都瘆人!”
“要我说,还是咱们女王爷厉害!什么妖魔鬼怪,在她面前,都得现出原形!”
伴随着这些神乎其神的传说,一种前所未有的、对“蛊毒”的恐惧,也如同瘟疫般,在整个京城迅速蔓延开来。
一时间,京中百姓,人人自危。
他们不敢再随意接受陌生人的赠礼,不敢再点来路不明的熏香,甚至连喝口水,都要反复检查好几遍。
而一种更为直接、也更为有效的“辟邪”方式,开始在民间悄然流行——那就是,吃辣。
百姓们坚信,既然那至阳至刚的“辣”,能逼出宫中那些恶毒的蛊虫,那平日里多吃一些,定然也能强身健体,百毒不侵。
于是,整个京城的菜市场,都陷入了一种对“番椒”的狂热追捧之中。
无论是通体火红的朝天椒,还是个大肉厚的灯笼椒,一夜之间,都成了千金难求的抢手货。价格更是一路水涨船高,从最初的几文钱一斤,硬生生被炒到了堪比猪肉的价钱,却依旧是供不应求。
一些头脑活络的商贩,甚至开始从南方的产地,大量地囤积、贩运辣椒,赚得是盆满钵满。
而作为这股“吃辣”风潮的源头,也是京城唯一能稳定供应各种顶级“番椒”的地方——聚香居,自然成了最大的赢家。
何青云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商机,她没有选择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而是反其道而行之。
她命聚香居的王师傅,连同京城十几家最大的酒楼,联手推出了史无前例的“全城制辣,驱蛊纳福”活动。
他们将通商司从南洋和西域运回来的、堆积如山的各种辣椒,以几乎是成本价的价格,向全城百姓敞开供应。
同时,王师傅还将几种最经典的辣味菜肴的制作方法,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
他亲自带着徒弟们,在聚香居的门口支起了大锅,现场教学。
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将干辣椒和花椒炒制成香气扑鼻的“麻辣红油”;如何用新鲜的辣椒、大蒜和豆豉,捣成鲜香开胃的“蒜蓉辣酱”;甚至连那“水煮鱼”和“麻辣火锅”的锅底秘方,都毫不吝啬地教给了众人。
一时间,聚香-居门前,人山人海。
百姓们拿着自家的锅碗瓢盆,排着长队,来学习这“神仙方子”,整个京城的大街小巷,都飘荡着一股浓郁的、呛人却又让人无比安心的辛辣气息。
何青云的这一手,可谓是神来之笔。
她不仅没有因为这股“吃辣”风潮而背上一个“发国难财”的骂名,反而因为这“普惠全城”的善举,再次将她和“汉寿良品”的声望,推向了一个新的、近乎于“圣人”的高度。
百姓们感念她的仁义,更是将“汉寿良品”出产的辣椒,奉为了能驱邪避凶的“神物”。
而就在这全城热“辣”的氛围之中,聚香居顺势而为,隆重推出了他们最新的、也是最顶级的宴席——全辣宴。
这套宴席,由何青云亲自设计菜单,王师傅主理,每日只在“云上居”开三桌,且需提前一个月预定,价格更是高得令人咋舌。
可即便是如此,订单依旧如同雪片般飞来,京中的王公贵胄、富商巨贾,无不以能吃上一顿聚香居的“全辣宴”为荣。
这日,何青云正与李重阳在王府的书房里,核对着聚香居这个月的流水账目。
看着那比以往任何一个月都要翻上好几倍的惊人盈利,连一向对数字淡然的李重阳,都忍不住笑道:“青云,你这脑子,真是个无底的聚宝盆。一场宫廷危机,竟也能被你变成一门日进斗金的大生意。”
“这叫‘危机公关’,”何青云放下账本,伸了个懒腰,脸上带着几分狡黠的笑意,“我不过是顺水推舟,在安抚了民心的同时,顺便把钱给挣了而已。”
她走到窗边,看着窗外那片被春雨洗过的、格外青翠的竹林,心情也跟着舒畅了起来。
蛊虫的余波已平,朝中的党羽被肃清,京城里的生意也步入了正轨,一切,似乎都在朝着最好的方向发展。
她甚至已经开始盘算,等京城这边稳定下来,便和李重阳一同,回夷州去看看。她有些想念那里的阳光、沙滩,和那群质朴可爱的家人了。
可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忽然从院外传来,打破了这片刻的宁静。
王府的管家神色匆匆地跑了进来,他甚至忘了行礼,将一封用火漆密封的、插着一根红色翎羽的信函,高高举过了头顶,声音里满是焦急。
“王爷!女王爷!”
“北阳城,八百里加急军报!”
李重阳的心猛地一沉,他快步上前,一把便将那信函抢了过来。
只见信封之上,是何平安那熟悉的字迹,只是那字迹,却不复往日的工整,显得有些潦草和慌乱,而那信封的封口处,竟还盖着一个鲜红的、血写的大字——
“危”!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带着超市回古代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