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这天,京城 “锦绣影视公司” 的会议室里,软桃、萧璟渊和编剧团队围坐在一起,桌上摊着厚厚的《江南药膳》影视剧剧本初稿。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落在剧本封面上,“以膳传情,以爱承家” 八个字格外醒目 —— 这是软桃为剧本定下的核心主题。
“这个初稿整体不错,但有些地方太‘戏剧化’了,少了点真实的温度。” 软桃翻到 “软桃初到京城开桃记” 的章节,里面写着 “软桃遭遇同行恶意打压,靠一碗羊肉汤逆袭”,她摇摇头说:“其实我初到京城时,遇到的更多是温暖 —— 张老板帮我做桌布,刘老板给我找茶叶,街坊们来捧场,没有那么多‘恶意打压’,我希望剧本能还原这份‘市井温情’,这才是江南药膳能扎根的原因。”
编剧团队的负责人李导点点头,拿出笔在剧本上标注:“苏姑娘说得对,我们之前太注重冲突,忽略了真实的细节。接下来,我们要加入更多‘温暖的小事’,让剧情更贴近生活。”
软桃提议加入几个真实案例,第一个就是林小夏的故事。“林小夏是公益基金资助的贫困学子,现在在乡村开公益课,教老人做萝卜虾皮汤。” 软桃拿出手机,展示林小夏教老人剥虾皮的照片,“可以在剧本里加一段‘乡村公益线’,写小夏刚开始教课时,老人觉得‘药膳没用’,她不放弃,每天去老人家里煮汤,最后老人不仅学会了,还帮她宣传,让更多人来上课。这个故事能体现‘公益传承’的意义,也更真实。”
萧璟渊补充道:“还可以加入阿依木搭建西域通道的情节。” 他翻到剧本里 “西域线” 的空白处,“阿依木当年为了护着当归过风沙,把自己的棉袄盖在食材上,自己冻得发烧,这个细节很动人,能体现‘跨域坚守’。而且可以通过他的视角,展现西域和江南的文化交融,比如他第一次喝到莲子羹,说‘这是比西域葡萄还甜的味道’,这样的对话既真实又有温度。”
编剧团队立刻记下这些细节,李导说:“我们之前担心‘公益线’‘西域线’会分散主线,现在看来,这些真实故事反而能让主线更丰满,体现‘江南药膳是一群人的传承’,而不是主角一个人的光环。”
软桃还特别强调要加入 “童蒙传承” 的片段,比如念桃学做莲子羹的情节。“念桃第一次剥莲子时,把莲子芯掉在地上,还哭了,说‘我怎么这么笨’。” 软桃笑着回忆,“我当时没骂他,而是教他‘慢慢来,娘第一次也剥不好’,然后握着他的手一起剥。这个片段可以放在剧本的后半段,体现‘代际传承’,暗示江南药膳会一直传下去。”
她还建议在剧本里加入 “众人合力” 的情节:“比如江南涝灾时,京郊农户冒雨采摘春笋,萧璟渊协调运输,周虎在扬州分店调整菜单,不是我一个人在扛,而是大家一起努力。还有南洋分店开业时,陈会长帮忙办执照,林师傅教调味,这些都要写进去,让观众知道,江南药膳的成功,不是一个人的功劳,是所有人的心意凑在一起。”
为了让剧本更贴近真实,软桃还邀请周虎、林晓月、阿依木通过视频连线,给编剧团队讲自己的经历。周虎讲起南洋分店遇到台风,食材短缺时,街坊们主动送来沙姜、芦笋:“当时我以为要闭店了,结果阿婆们提着菜篮子来,说‘我们的菜虽然不多,但能帮一点是一点’,这个细节一定要写进去,南洋的温暖,不是只有我们给别人,别人也在给我们。”
林晓月则分享了在巴黎推广融合药膳的困难:“刚开始,有客人觉得‘当归牛排很奇怪’,我没有放弃,而是请他们免费试吃,还讲‘当归能暖身’的道理,慢慢就有客人接受了。有个老夫人现在每周都来,说‘吃了你的牛排,冬天不那么怕冷了’,这种‘慢慢被认可’的过程,比‘一下子爆红’更真实。”
编剧团队根据这些真实故事,开始修改剧本:增加了 “乡村公益课”“西域护食材”“南洋街坊送菜” 等情节,删减了过于戏剧化的 “恶意打压”“主角光环” 片段,还在剧本里加入了很多真实的对话,比如软桃教念桃时说的 “做药膳和做人一样,要用心”,阿依木说的 “江南的药膳,暖的是胃,更是心”。
修改后的剧本初稿,软桃看后满意地点头:“这才是我想要的剧本 —— 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一碗碗药膳里的小事,却藏着最动人的温暖。” 萧璟渊握着她的手说:“这样的剧本,才能让观众相信,江南药膳真的能从江南走到世界,因为它藏着所有人都能懂的‘爱与初心’。”
李导也感慨道:“做了这么多年影视剧,第一次遇到这么‘接地气’的项目,这些真实的故事,比任何虚构的情节都有力量。我们一定会好好拍,让更多人通过这部剧,爱上江南药膳,爱上这份温暖的传承。”
窗外的夕阳渐渐西下,会议室里的灯光亮起,剧本上的字迹在灯光下仿佛有了温度。软桃知道,这部影视剧,不仅是她个人经历的记录,更是所有为江南药膳付出的人的故事 —— 它会带着江南的烟火气,带着所有人的心意,走进更多人的心里,让江南药膳的暖,通过屏幕,传递到更远的地方。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靖王的小厨娘又甜又软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