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战场,南蛮士兵成片倒下。其他部落首领见状也纷纷后撤,无人再顾及挟持之事。这一退却立即引发连锁反应,整个南蛮阵线彻底崩溃。许多士兵丢下武器四散奔逃,反而冲乱了己方阵型。
城楼之上,士燮默默注视着这场 ** 。他余光扫过身旁静立的少年,心中暗自思量:这支长枪兵虽名义上归他指挥,实际掌控者仍是秦王刘耕。短短两个月,这位年轻亲王在交州展现的手段,着实令人心惊。
心性、实力,乃至之前展现的一切皆为虚幻。
虚假得令人胆寒。
即便是士燮也无法确认,眼前这位秦王到底还有多少未曾显露。
无人知晓答案,包括他自己。
这绝非戏言,而是铁一般的事实。
只因他藏得太深,深不见底。
\"一小时后应当能结束,威彦你来善后,本王需去处理城中事务,切记我之前的交代。\"
就在士燮暗中观察刘耕时,对方已收回目光。大局已定,无需在此逗留。
接下来,还有诸多事宜等待安排。他的人生,将从此刻真正起航。
这些事务注定繁琐。
\"遵命!\"
士燮收敛心神,连忙应声。此刻他对刘耕的敬畏又深了几分。
\"嗯。\"
刘耕微微颔首。他无暇揣测对方心思。士燮于他而言,不过是节省时间的工具罢了。
无论真心臣服或另有所图,凭借他的金手指,只要时间足够,莫说世家,整个天下都将尽在掌握。
————————————
(未完待续)
时间悄然流逝。
城外的厮杀仍在继续。现实远比戏剧复杂,即便是碾压式的战局也难以速战速决。
两万之众,纵是两万头牲畜亦非顷刻可屠。
这需要时间。刘耕预计约莫一小时。
实则更久。
直至两个多时辰后,城外喊杀声才渐息。然零星战斗仍未休止。
不过所余不过是扫尾罢了。
此刻城外已尽数染作赤色。
原本肥沃的黑土浸透为暗红,连残阳都镀上血色。
平原丘陵间,尸横遍野。
持矛士卒穿梭其间,搜寻漏网之鱼。
刘耕早有严令:所有叛乱者格杀勿论,不留俘虏。士卒们执行得极为彻底,甚至翻检尸堆补刀。
这场清剿持续至破晓方休。
当晨光初现时——
城外**已被枪兵扫荡殆尽。
这远非终点,仅仅是序幕——汉军即刻展开下一步行动。
依士燮情报,七千长矛手如铁网般撒向四方。
对叛乱的异族部落,开始了犁庭扫闾的清洗。
刘耕此番毫无留情。
纵有部族随败军仓皇北窜,
却快不过长枪如林的奔袭。
无数部落仍被圈入血色罗网。
某处营帐间,
\"斩尽杀绝!\"
王十二冷声掷令,身后五百枪兵如狼突入。
\"嗤——\"
部落勇士低头看见胸前的枪尖正在绽放血花。
轰然倒地时,模糊的视线里:
族人的躯干正被无数寒芒贯穿,
无论须发皆白的族长,还是蜷缩的幼童,
皆在钢铁律令下迎来相同终局。
这般军令若在后世,必遭千夫所指。
然此乃大争之世——
种族存亡之战,从来只有你死我活。
华夏族能屹立东方,
非凭诗书礼乐,实赖染血兵戈。
这片土地曾埋葬白肤黑躯的异族尸骨,
至后世惟余陶俑黄土下的残骸。
(
这正是大汉与后世那些软弱文官集团的显着区别,也是大汉能够威震东亚的根本所在。
对于刘耕而言,理由很简单。
他需要震慑,也需要逼迫他们提前南迁。
时间缓缓流逝,部落中回荡着凄厉的惨叫声。
这一夜,注定无人入睡。
因为不仅仅是这一个部落。
实际上,参与叛乱的十几个部落中,仅有少数几个侥幸逃脱,其余的部落悉数陷入刘耕的剿杀之中。
精锐的长枪兵所向披靡,横扫一切。
这些部落的战士早已战死沙场,连像样的抵抗都组织不起来。
即便他们想逃,也根本无路可逃。尽管每支长枪兵多则数百人,少则仅百余人,但面对训练有素的系统士兵,这些散兵游勇连乌合之众都算不上,结局早已注定。
所谓的反抗更是徒劳,甚至堪称笑话。当他们举起武器时,一切早已无法挽回。
面对严整的长枪兵方阵,即便是匈奴骑兵也不敢正面硬撼,更何况这些南蛮异族?
### 次日清晨,一些未参与叛乱的异族按捺不住好奇,悄悄前往事发部落查探。
这些部落中,既有大族,也有心怀鬼胎之徒。
祝融部落的叛乱并非秘密,昨夜的厮杀声更是清晰可闻,令他们心惊胆战,尤其是想起祖辈关于汉人恐怖的传说,更是不寒而栗。
然而,当他们靠近时——
所有人,无论是南蛮各部落还是百越族人,瞬间瘫软在地,魂飞魄散。
部落中弥漫着刺鼻的恶臭。
血腥气混合着腐烂的味道扑面而来,几乎让人窒息。
浓烈的死亡气息冲击着他们的感官,视线都变得模糊。
「他、他们......」
有人试图开口,却发不出完整的声音。眼前的景象令他们毛骨悚然——那看似古怪的建筑,竟是由一颗颗血淋淋的头颅堆砌而成。
\"咕噜!\"
\"咕噜!\"
此起彼伏的吞咽声在空气中回荡,不少人面色煞白地连连后退。
同样的场景在诸多被平定的部族中重现。
州府城门外,持枪士兵已将周边清理得一干二净。
此刻城门处赫然矗立着一座占地百丈的庞然建筑——一座比各部族所见更为宏伟的京观。
当城中的肃清行动告终,各族监管随之解除时,南蛮、百越与羌人无不战栗。这座巨型建筑令人毛骨悚然,甚至有人当场 ** 。
震慑效果立竿见影。
在这个尚武的年代,武力往往比德教更具说服力。昔日班超仅率三十六骑便威震西域百年,如今 ** 裸的京观同样令各族肝胆俱裂,仿佛重现了大汉昔日的威严。
这正是刘耕想要的效果。他将交州视为根基之地,决不容许任何异动。摆在异族面前的唯有两条路:臣服或毁灭。
他既不需要反抗者,也不需要奴隶——系统就是他最大的倚仗。
太守府内,刘耕闭目凝神,脑海中浮现数据:
宿主:刘耕
粮食:
石料:0
木材:
黄金:
人口:
农民:7985
长枪兵:7000
剑士:30
尽管粮食储备明显减少,但刘耕并不忧虑。南蛮之患既除,根基已稳,外敌暂平。接下来该轮到他主动出击了。
粮食问题很快就会解决,当下要务是全面规划。
\"系统,招募四千农民。\"
眸光一闪,刘耕当即做出决断。
刘耕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边缘——整整二十万单位的粮食,此刻只剩下三万出头。即便算上今日应收的份额,粮仓里的储备也不会超过五万,仅够支撑一日之需。
但这些对刘耕来说已经足够。
随着州府局势全面稳定,发展计划正式启动。若不是为了留些应急粮草,那剩余的三万单位粮食早该全部转化为生产力。此刻他眼前闪过系统光幕,城镇中心正源源不断产出新农民。
农民数量很快突破一万大关,城镇中心随之开始蜕变。在莹白光芒笼罩下,这座核心建筑完成升级,全新数据面板随即展开:
【城镇中心】
等级:5
耐久:2000
防御:300
升级需求:农民
生产消耗:50粮食\/单位
新增设施:伐木场
【伐木场】
建设需求:100木材
功能:木材存储中心
————————
(第三更,感谢**的588打赏)
州府外那座精心堆砌的京观,逐渐成为令人胆寒的地标。随着战报流传,周边异族部落无不噤若寒蝉。特别是当那些参与叛乱的部族接二连三遭遇灭顶之灾后,南逃竟成了他们唯一的生路。
往南——那片遍布瘴气与毒虫的未开化之地,此刻却成了异族们争相逃往的避难所。留下必死无疑,南逃尚有一线生机。七八个部落的覆灭已经证明,刘耕的清剿行动远未结束。
这正是刘耕设下的局。
南方广袤的蛮荒之地,正需要第一批开拓者来开疆拓土。
哪怕是人造的农民,刘耕也舍不得让他们白白牺牲在开疆拓土的道路上。于是,这些南蛮异族便成了绝佳的替代品。
有了他们披荆斩棘开路,日后汉人的脚步若要继续向南,甚至直达大洋彼岸,都将事半功倍。至于这些南蛮异族会死多少人,又有多少部落从此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刘耕根本不会放在心上。
此时的南蛮异族,与后世的少数民族截然不同。他们当中许多连种族都与汉人迥异,正因如此,刘耕下手时更无半分犹豫。何况,这丝毫不妨碍他的计划。
第一次出兵纯属报复,之后便只是驱赶为主。毕竟杀光了就没人替他探路了。这也是给士兵们找点差事做——接下来他打算休养生息,专心发展根基。
既然能稳扎稳打攀上巅峰,刘耕自然要先发制人。如此一来,闲置的士兵正巧派上用场。此举既能未来谋划,又能磨练兵卒。上回大战后,他发现士兵可以晋升。如今多数已是长枪兵,多经历战事,定能再上层楼,何乐不为?
安排好这些,他便不再过问,全身心投入建设。特别是七天后,当后续粮草陆续运抵,刘耕更是心潮澎湃。
士家虽是小门阀,在中原世家中微不足道,却终究是能掌控整个交州的世家。其资源调配能力远超想象。即便分流部分,依旧惊人。
第七日收到五千石粮,第十五天又有三千石入账。往后每个季度预计还能稳定获得三千石左右。这些粗粮在中原养兵远远不够,但对刘耕已绰绰有余。
他只需将粮食转化为特定单位。譬如一千石即三万一千单位粮食,可供万人一日之需尚有结余。三千石约十万单位,若仅养万人,足可支撑十日。虽说依旧有限,但别忘了,他自有渠道获取食物。农民最根本的用途,本就在于采集资源。
战后,农户生计很快恢复常态,第三天便已重回往日水平。随着务农人手增多,粮食收成日益丰足。虽然增长终有上限,但别忘了他的良田尚未开垦,待根基稳固后,粮食问题将不复存在。
眼下关键在于如何延续发展势头。看似岁月悠长,实则光阴飞逝——他或许能躲过黄巾之乱,避过诸侯讨董,可之后十年间若不能壮大实力,终将难以为继。十年光景对治国而言,不过弹指一挥。
刘耕胸中自有丘壑。短短两月便能统御一州、坐拥数万之众,再过十年又当如何?或许不待十年期满,便可横扫九州。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三国:流放交州,我靠帝国系统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