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地的风霜尚未从甲胄上完全褪去,朱元璋的北巡銮驾已携着赫赫武功与沉甸甸的收获,踏上了返回金陵的归途。
与来时相比,队伍的气氛已然不同。将士们的腰杆挺得更直,眉宇间带着经历血火淬炼后的精悍与骄傲,以及一种对未来的笃定。这种笃定,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那个青袍年轻人所带来的一切——那救命的疗护所、那震慑敌胆的手雷、尤其是那深埋地下、寄托着无限希望的“仙粮”种子。
镇北堡的试验田在被破坏未遂后,看守得如同铁桶一般。土豆、玉米、红薯的幼苗在林奇的精心指导和老天爷的眷顾下,顽强地生长着,绿意盎然,长势喜人,让朱元璋和耿炳文每次去看都心潮澎湃。虽然距离收获尚需时日,但成功的希望越来越大。
离京数月,朱元璋归心似箭,一方面惦记宫中儿孙,另一方面,他也迫切地需要回到帝国的中枢,将北巡的成果尽快转化为巩固国力的实际政策。
这一日,巍峨的金陵城墙终于出现在地平线上。太子朱标早已率领文武百官,出城十里,迎接圣驾凯旋。
“儿臣恭迎父皇凯旋!父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朱标的气色明显比数月前好了太多,脸上带着由衷的喜悦和如释重负,率领群臣跪倒迎驾。
“都平身吧!”朱元璋心情极佳,下了御辇,亲手扶起儿子,仔细打量了一番,满意地点点头,“标儿,气色好多了,看来朕不在,你也未曾懈怠调理。”
“劳父皇挂心,儿臣谨遵林先生吩咐,不敢有误。”朱标恭敬回道,目光下意识地看向朱元璋身后的队伍,寻找着那个熟悉的身影。
当看到林奇安然无恙,甚至眉宇间多了几分风霜磨砺出的坚毅时,朱标眼中闪过一抹安心和欣喜。
銮驾入城,直入皇城。沿途百姓山呼万岁,气氛热烈。奉天殿内,早已备好了盛大的庆功宴。
朱元璋高踞龙椅,接受了百官的朝拜和祝贺后,并未过多渲染战场厮杀的惨烈,而是话锋一转,开始总结此次北巡的诸多收获。而几乎每一项收获,都绕不开一个名字——林奇。
“……朔风城时疫,汹汹如虎,朕之边军将士,危在旦夕!幸有东宫供奉林奇,不惧艰险,深入疫区,以奇法防疫,妙手回春,活我军民无数!更拟定《防疫条令》,颁行九边,使我大明北疆,自此多一重保障!”
百官闻言,纷纷动容,看向林奇的目光充满惊异。防疫之事,他们已有耳闻,但由皇帝亲口肯定,分量自是不同。
朱元璋声音陡然提高:“黑山峪口之战,鞑虏猖狂,朕亲率将士浴血奋战!其间,我大明儿郎负伤者众,然!”他目光扫过全场,“然因林奇于军中首创‘战场急救’之法,培训医兵,建立疗护所,使我重伤士卒存活者,十之七八!此非虚言,耿炳文奏报及数百伤愈将士皆可作证!此乃活命之功,更乃强军之本!”
殿内响起一片倒吸冷气之声!重伤存活十之七八?!这简直是神话!众官员看着林奇,眼神彻底变了,这已非寻常医者,简直是战场上的活菩萨!
然而,还没等他们消化完这个信息,朱元璋接下来的话,更是如同重磅炸弹,接连投入朝堂!
“然,林奇之功,尚不止于此!”朱元璋声音洪亮,带着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其为强军,改制马蹄铁,使我铁骑奔袭更稳,损耗大减!其为御敌,研制‘手雷’,于镇北堡夜战中,轰杀北元苍狼死士数十,护驾有功!”
马蹄铁?手雷?这些都是什么东西?百官听得云里雾里,却又从朱元璋的语气中听出了这些东西的非同小可!
最后,朱元璋抛出了那个他最为看重、也最为谨慎的消息,他稍稍压低了声音,却更显其分量:“此外,林奇于农事一道,亦有旷古烁今之献!其献上海外异种,名曰土豆、玉米、红薯,于镇北堡试种,初步看来,耐寒耐旱,产量……远超我中原诸粮!”
虽然朱元璋没有直接说出那骇人听闻的亩产数字,但“远超中原诸粮”这几个字,已经足够让所有懂得农事、深知粮食重要的官员头皮发麻!
防疫、强军、利器、增产……这林奇的功劳,已经不是一件两件,而是覆盖了多个领域,且每一项都是足以封侯拜相的不世之功!
整个奉天殿,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所有人都被这一连串的信息炸得头晕目眩,难以置信地看着那个站在武将班末、身形挺拔、面色平静的年轻人。
嫉妒、羡慕、敬畏、难以置信、以及深深的危机感……各种复杂的情绪在文武百官心中交织蔓延。尤其是那些传统的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这个年轻人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并且必将深刻地改变朝堂现有的格局和利益分配!
朱元璋很满意地看着下方众人的反应,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缓缓起身,声音如同金铁交鸣,传遍大殿:
“林奇听旨!”
林奇上前一步,躬身:“臣在。”
“东宫供奉林奇,随驾北巡,功勋卓着:防疫活人,乃显仁心;强军救伤,乃彰忠勇;献器破敌,乃见奇智;献种利国,乃谋千秋!四功并立,旷古罕见!咱向来赏罚分明,今日便一并封赏!”
“擢升林奇为太医院院使(正五品),仍领东宫供奉、防疫清吏司郎中职!赐爵‘靖安伯’,岁禄八百石!赐金牌一面,允其随时入宫奏对!另赏金千两,帛五百匹,京中宅邸一座!”
太医院院使!虽然只是五品,却是太医院的最高长官!这意味着林奇在官方医疗体系内,达到了巅峰!
靖安伯!伯爵!虽然只是流爵,但已是超品勋贵,正式迈入了大明贵族行列!
随时入宫奏对!这是何等信任和殊荣!
这份封赏,不可谓不厚重!几乎一步登天!
“臣,谢陛下隆恩!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林奇深吸一口气,跪下领旨。他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更高的位置,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更多的明枪暗箭。
“吾皇圣明!”百官齐声唱和,但许多人的声音显得干涩而复杂。
退朝之后,林奇瞬间成为了整个金陵官场最炙手可热的新贵。道贺的、攀附的、试探的、结交的各色人等,几乎踏破了他在东宫的临时值房的门槛。
林奇疲于应付,心中却异常清醒。他深知,这满眼的繁华和恭维背后,是无数双红了的眼睛和暗藏的杀机。今日朝堂之上,朱元璋将他捧得越高,那些保守势力和既得利益者就越发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
果然,仅仅隔了一日,都察院的奏疏便如同雪片般飞进了通政司。内容大同小异,无非是“林奇升迁过速,于礼不合”、“奇技淫巧,恐非治国正道”、“恩宠过盛,非国家之福”等等老生常谈,虽然不敢直接否定林奇的功劳,却拐弯抹角地进行限制和敲打。
甚至有人开始暗中散播流言,说林奇所用的“手雷”乃妖法,伤天和;所种的“海外异种”乃不详之物,恐引灾殃。
面对这些暗流,林奇只是冷笑。他按照朱元璋的吩咐,将手雷的制造图纸和三种作物的详细种植手册密封呈送内廷,交由绝对可靠的工匠和皇庄秘密试制、扩种,根本不给外人插手的机会。
同时,他更加专注于两件事:一是继续调理朱标和朱雄英的身体,这是他立足的根本;二是开始整理他脑海中的知识,准备编写更加系统的《防疫手册》、《军阵急救指南》甚至《农政新书》,他要将这些科学的种子,以制度和文化的形式,真正播撒下去。
这一日,朱标忧心忡忡地找到林奇:“先生,如今朝中非议甚多,孤虽不信那些谗言,却也不免为先生担忧。先生日后行事,还当更加谨慎为好。”
林奇感激地笑了笑:“殿下放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个道理臣明白。臣只知做事,但求问心无愧。至于那些非议……”他目光望向宫墙之外,语气淡然却带着一丝锐利,“不过是螳臂当车,徒增笑耳。”
科学的车轮已然启动,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
那些躲在暗处鼓噪的红眼之人,永远不会明白,他们面对的,是怎样一种力量。
而林奇的下一步,将不再满足于被动防御。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大明神医:开局救活朱雄英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