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的时间叶修将自己多年来在信息化领域的深耕、对合成化作战的思考、在t师的实践探索,乃至对格鲁吉战争最新战例的深刻剖析,全部融汇贯通,凝练成一份沉甸甸的、超过百页的答辩报告和相关支撑材料。
踏上了前往首都的旅程。这一次,关乎军事理论创新与个人专业能力认定的——专业技术三级资格答辩会。
答辩地点设在国防大学一座庄重肃穆的教学楼内。
会议室里,椭圆形的长桌一端,坐着由七人组成的答辩委员会。他们之中,有来自军委科技委、装备发展部的资深专家,有国防大学和军事科学院研究联合作战、陆军转型的顶尖学者,还有一位来自一线部队、同样肩扛将星、以实战化训练闻名的集团军军长。
这阵容,堪称豪华,也预示着此次答辩的规格之高、标准之严。
叶修穿着一身笔挺的07式陆军军官常服,肩章上的四颗金星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他将报告副本恭敬地分发给每一位委员,然后走到汇报席站定,深吸一口气,向委员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各位委员,我是叶修。我汇报的题目是:《面向未来信息化联合作战的陆军模块化合成力量建设探析》。”
没有过多的客套,叶修直接切入主题。他结合精心准备的ppt,从当前世界军事变革的大趋势谈起,深入剖析了传统编制体制在应对高强度、快节奏、多域融合战争时暴露出的弊端。
然后,他系统地阐述了自己提出的 “以信息网络为神经,以功能模块为骨骼,按需灵活编组,实现营-连级战术单元合成化” 的核心构想。
他的汇报逻辑清晰,数据翔实,既有理论高度,又紧密结合了在t师进行试点探索的经验教训,还不时引用格鲁吉亚战争中俄军快速突击、格军指挥失灵的鲜活战例作为佐证。
整个汇报过程行云流水,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汇报结束,进入委员提问环节。会议室内的气氛瞬间变得凝重而充满火药味。
首先发难的是那位来自一线部队的将军委员,他问题尖锐,直指核心:
“叶修同志,你提出的营连级合成化,听起来很美好。但你想过没有,在实战中,尤其是高强度对抗下,如此小的合成单元,其指挥控制复杂度将呈指数级上升!
一个营长要同时指挥坦克、步兵、炮兵、防空、侦察甚至电抗等多个专业分队,他顾得过来吗?会不会导致‘合成’变成‘大杂烩’,反而削弱了整体战斗力?”
叶修从容应对:“首长,这个问题非常关键。我的构想并非简单地将不同兵种堆砌在一起。其基石是强大的战术级信息系统和高度智能化的辅助决策。
我们正在发展的战术互联网、单兵信息系统和AI辅助指挥终端,目的就是将营连指挥员从繁琐的信息处理和协调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专注于态势判断和关键决策。
同时,模块化本身也要求各分队具备很强的自主作战和协同意识。这需要训练模式和指挥文化的根本转变,而不仅仅是编制调整。”
一位来自军事科学院的白发老专家推了推眼镜,问题涉及更深层的理论:
“叶修同志,你强调‘模块化’,但模块之间的‘接口’标准由谁定?如何保证不同军种、不同厂家、甚至不同时期装备的模块能够‘即插即用’?
这里面的技术壁垒和体制障碍,你考虑过吗?这可不是你t师一个试点就能解决的。”
叶修点点头,诚恳地说:“教授,您指出的正是问题的难点和关键。这必须从顶层设计入手,建立全军统一的、强制性的技术标准和数据协议。
我在总部信息化局工作期间,就参与推动了相关标准的制定。模块化合成化,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创新,更是倒逼装备研发、采购、训练、保障全体系进行一场深刻的革命。这需要决心,也需要时间,但不能因为困难就止步不前。”
另一位装备领域的专家则更关心具体装备:
“你报告中提到了对新一代通用装甲底盘、无人作战平台、智能弹药等的需求。这些装备的研发进度和可靠性,直接决定了你构想的可行性。
据我所知,某些关键项目仍处于攻关阶段,你如何评估其列装时间表和对现有部队换装的影响?”
叶修对此早有准备:“首长,我密切关注相关项目的进展。确实,部分尖端装备尚需时日。但我的思路是迭代发展,滚动建设。我们可以利用现有装备,按照模块化理念进行信息化改造和编组优化,先形成初级合成能力,解决‘有无’问题。
同时,新装备成熟一批,就列装、融合一批,逐步提升合成模块的‘质量’。例如,我师目前就在尝试将老式的04A步战车连与经过信息化升级的坦克排、配属无人机班的侦察排进行固定编组训练,探索基础合成战术,效果已经初步显现。”
提问一个接一个,如同连珠炮般袭来。有的委员质疑后勤保障的复杂性,有的探讨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合成单元的生存能力,有的甚至就某个具体的战术细节与叶修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会议室里,唇枪舌剑,思想的火花激烈碰撞。
叶修以其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前瞻的军事视野和严谨的思维逻辑,逐渐赢得了委员们眼中流露出的赞赏与认可。
即便是最初提出尖锐问题的将军,紧锁的眉头也渐渐舒展开来,偶尔还会微微颔首。
提问环节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最后,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叶修暂时离场,委员会进行闭门评议。
在走廊里等待的短短几分钟,对叶修而言却显得格外漫长。他靠在墙壁上,松了松领带,感觉后背的军装已经被汗水微微浸湿。这场高强度的脑力风暴,消耗了他大量的精力。
五分钟后,会议室的门被打开,工作人员请他再次入场。
他重新站在委员们面前,心情不免有些紧张。答辩委员会主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院士,面容严肃地拿起一份刚刚签署的文件,目光扫过叶修,又看向其他委员,然后清了清嗓子,用清晰而庄重的声音宣布:
“经过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的认真评议和无记名投票,现一致认为: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大运送我重开军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