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知行正式入职,头衔是“普罗米修斯”业务单元首席运营官(coo)。他没有浪费时间熟悉环境,到岗第一天便径直走入林微光的办公室,手里拿着那份关于苏氏低价竞争的初步分析报告。
“林总,”他语气平稳,没有新官的客套,“苏氏这百分之四十的差价,是个烟雾弹,也是我们的机会。”
林微光示意他坐下:“详细说说。”
“我和david团队初步研判,苏氏要实现这个报价和交付周期,只有三种可能。”顾知行伸出三根手指,“第一,极度简化系统,可能只保留基础的环境监测和预设情景灯光,阉割掉真正的动态‘场协同’核心,效果必然大打折扣。第二,采用低成本、低可靠性的替代材料和元件,长期运行风险极高。第三,他们在赔本抢占标杆客户,后续会通过捆绑服务或升级费用找回利润。”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无论哪种,都是我们的突破口。我们需要一场精准的反击,不仅要守住‘北极光’,更要借此机会,向市场清晰地定义什么才是真正的‘环境赋能’,以及低价的潜在代价。”
林微光赞同地点头:“你和david全权负责制定反击策略,我需要随时知晓进展。”
顾知行行动迅捷。他首先与伊莎贝尔团队合作,在极短时间内出具了一份详尽的《“环境能量场”系统性能与可靠性关键技术指标白皮书》,里面没有攻击苏氏,只是客观罗列了构建一个稳定、有效且安全的系统所必需的核心技术指标、材料标准与验证方法。这份白皮书被迅速发送给“北极光”及所有已知的潜在客户。
同时,他指导david的团队,准备了一份面向“北极光”董事会的补充陈述材料。材料没有纠缠于价格,而是用清晰的图表,对比了“全功能系统”与“简化版系统”在长期价值、维护成本、升级潜力和对员工健康福祉的潜在影响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他们甚至模拟了一个“简化版系统”因性能不稳定或故障频发,导致员工抱怨、使用率下降,最终需要二次投入改造的“总拥有成本”模型,结果显示其远期成本远超“普罗米修斯”。
“我们要帮‘北极光’算清楚这笔长期账,而不仅仅是眼前的价格标签。”顾知行在内部策略会上强调。
反击材料送达“北极光”的同时,顾知行也启动了他入职后的第二把火——梳理内部运营流程。他召集了所有部门负责人,从项目交付、供应链管理到客户成功,逐一过问细节。他的问题极其刁钻,直指效率瓶颈和成本黑洞。
负责项目交付的经理抱怨,定制化程度高导致现场调试周期过长。顾知行没有批评,而是追问:“哪些环节可以模块化?哪些调试步骤可以前置到工厂完成?现场工程师的工具和决策支持系统能否优化?”
供应链团队提到某些特殊材料采购周期不稳定。顾知行立刻调阅了过往的采购数据和供应商评估报告,指出了几个可以建立安全库存或开发替代供应商的关键物料。
他的风格与林微光不同。林微光更侧重于战略方向和技术突破,而顾知行则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精准地解剖着运营中的每一个环节,剔除冗余,缝合断点,提升整个组织的健康度和反应速度。
部分习惯了原有节奏的团队成员感到了压力,私下有些微词。david向林微光反馈了这种情况。
林微光找来顾知行,委婉地提及了团队磨合的问题。
顾知行推了推眼镜,神情坦然:“林总,任何组织在追求更高效率的转型期,都会伴随阵痛。我的职责是确保‘普罗米修斯’在冲向规模化的路上,底盘足够扎实,不会因为内部运营的疏漏而翻车。必要的压力,是成长的催化剂。”
他看着林微光,语气诚恳:“我理解您对团队氛围的重视。我会注意方式方法,但优化流程、提升效率的目标不会改变。这是我们应对未来更激烈竞争的基础。”
林微光看着他眼中不容置疑的坚定,知道他说的是对的。她选择了支持。“我明白。按你的节奏推进,我会协调。”
几天后,“北极光”方面传来了消息。玛塔女士亲自致电林微光,语气比之前轻松了许多:
“林,你们后来提供的材料很有说服力。我们的技术委员会评估后认为,苏氏的方案确实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尤其是在核心效能和长期可靠性上。董事会已经决定,维持与‘普罗米修斯’的合作。价格……就按我们之前谈定的来。”
第一场阻击战,赢了!不仅保住了项目,更验证了以价值对抗价格的策略有效性。
林微光将消息分享给团队,办公室里响起一阵压抑的欢呼。顾知行脸上也露出了入职以来的第一丝微笑,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开始布置下一阶段的工作。
傍晚,林微光收到周景明转来的消息,源自陆时砚,只有两个字:
「不错。」
这次是针对顾知行,还是针对她成功化解了危机?或者兼而有之?
林微光没有深究。她看着窗外,迪拜的夜空星光初现。
顾知行这把锋利的手术刀,已经开始显现其价值。团队的磨合虽有小磕绊,但大方向是对的。
而苏氏的第一次正面进攻,被成功击退。
但这仅仅是开始。她知道,对手绝不会轻易罢休。
她和她的“普罗米修斯”,必须在不断的磨合与反击中,变得更强。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星光偏要吻烟台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