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内容工作室的落地窗前,夏晓雨正对着平板电脑修改互动剧《拾光者》的终稿。指尖划过屏幕上的台词——“你看那棵老樟树,数字特效再美,也不如你亲手摸一摸它的纹路”,她忽然想起十年前,自己在破败公园的长椅上,对着空气练习这段独白的模样:那时公园里的路灯坏了,她就借着手机屏幕的光背剧本,蚊子围着脚踝转,却觉得连风里都裹着“能站在更大舞台”的盼头。
“晓雨,这份观众调研你看看。”实习生递来一份报告,封面印着《拾光者》的海报——女主角蹲在“数字净土”的公园里,手里捧着没有任何特效的真实落叶。报告里,有位曾患“现实失焦”症的观众写道:“剧里主角关掉AR眼镜,第一次认真看家门口的梧桐树时,我也跟着起身去了阳台。原来我家楼下的树,树皮上有这么多有趣的纹路,比虚拟的发光年轮更动人。”
夏晓雨翻报告的间隙,办公室门被轻轻推开,林曦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那是夏晓雨刚加入织梦时,提交的第一份剧本大纲,封面上还留着她紧张时画的小太阳。“当年你写‘想让观众在故事里找到现实的温度’,现在做到了。”林曦把笔记本放在桌上,指着《拾光者》里“主角陪奶奶整理旧相册”的片段,“这个细节特别好,没有用虚拟影像还原过去,而是让奶奶的手一次次拂过真实照片,这种‘不炫技的真实’,比任何特效都打动人。”
夏晓雨接过笔记本,指尖摸着当年稚嫩的字迹,忽然笑了:“要是没有您当年给我机会,让我把公园的故事改成互动剧,我可能还在对着空气练习呢。”她记得刚进织梦时,因为不懂数字技术,提交的剧本总被质疑“不够炫酷”,是林曦力排众议,让她“坚持自己的节奏,真实的故事永远有力量”。如今,她主演的互动剧不仅拿下了行业最高奖,更让很多像苏晓这样的用户,重新找回了对现实的兴趣——有用户说,看了《拾光者》后,她开始每周陪妈妈去菜市场,听妈妈讲每种蔬菜的挑选诀窍,比在“灵境”里学“有机知识”更踏实。
“现在织梦的内容方向,该交给你们了。”林曦坐在夏晓雨对面,语气里满是信任,“下个月的‘数字人文论坛’,我想让你代表织梦发言,讲讲怎么用故事连接数字与现实。”她顿了顿,从抽屉里拿出一支红笔——正是陆岩留下的那支,“这支笔当年画过《浮灯》,现在交给你,希望你能画出更多让人心安的故事。”
夏晓雨接过红笔,笔杆上的温度仿佛还带着过去的时光。那天下午,她在《拾光者》的片尾加了一个小彩蛋:镜头慢慢拉远,从“数字净土”的公园,落到织梦工作室的窗前——年轻的创作者们围坐在一起,有人在改剧本,有人在画分镜,桌上放着那本旧笔记本和红笔,窗外的阳光正好,没有任何数字叠加的光晕,却亮得格外温暖。
论坛那天,夏晓雨站在台上,手里握着红笔,讲起自己在公园练演技的往事:“我曾经以为,好的故事需要炫酷的技术来包装,后来才明白,真正的魔力,是让观众在故事里看到自己,想起家门口的树、奶奶的相册,想起那些没被数字覆盖的、真实的小美好。”台下,林曦看着她从容的模样,忽然想起自己当年和陆岩创业的日子——那时的他们带着冲劲,却也难免慌张;而现在的夏晓雨和新生代,多了份“懂取舍、知温度”的从容,这份从容,正是织梦最珍贵的火炬。
散会后,夏晓雨陪着林曦走在“数字净土”的公园里。夕阳落在她们身上,没有虚拟的晚霞特效,却把影子拉得很长。“林总,我接下来想做一个‘社区故事库’,让老人们把自己的经历写成小剧本,我们用简单的数字技术做成短片,既不用复杂特效,又能让他们的故事被更多人看见。”夏晓雨眼里闪着光,像当年的林曦,却又多了份更细腻的人文温度。
林曦笑着点头,看着不远处,几个孩子在公园里追逐,没有戴AR眼镜,只是单纯地追着一只蝴蝶跑。她忽然觉得,所谓火炬传递,不是把自己的路交给别人走,而是看着后来者,带着同样的初心,走出更稳、更暖的新方向。那支红笔在夏晓雨的口袋里,隔着布料,似乎还在轻轻发热——它见证过织梦的起点,也将陪着新生代,走向更远的、有光的地方。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星光织梦人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