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冉与林默在那个血色黄昏下的对话与抉择,如同在寂静深潭中投入了一颗种子,并未立刻掀起惊涛骇浪,却悄然改变着“晨曦”基地内部的某种氛围。一种更加坚韧、更加内聚的力量在无声中滋长。
林默依旧沉默,但他的沉默中少了些自我封闭的冰冷,多了些沉静的专注。他进行力量掌控训练时更加投入,偶尔巡视围墙时,目光也不再是纯粹的审视,而是带着一种明确的“守护”意味。他甚至开始留意基地防御的细节,会指着某处看似不起眼的破损,对负责修缮的守卫提出简短的提醒,虽然语气依旧平淡,却足以让守卫们受宠若惊,更加卖力。
苏冉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欣慰。她知道,思想的转变需要时间,但行动的改变是第一步,也是最坚实的一步。
而与此同时,苏冉那番通过电波传出的公开回应,以及“晨曦”基地成功抵御希望堡压力、坚守独立的消息,经过这些时日的发酵,如同长了翅膀般,在周边区域的幸存者圈子中越传越广。
起初只是零星的、试探性的接触。一些实在活不下去的小股幸存者,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跋山涉水来到基地外围,胆战心惊地表明投靠的意愿。
苏冉对此持谨慎而开放的态度。她深知人口是发展的基础,但也可能是混乱的源头。她亲自出面,对所有前来投奔的人进行初步筛查,详细询问来历、技能,并明确告知基地的“光明法则”。
“在这里,没有不劳而获。想要食物和庇护,就要劳动,遵守规矩。” 苏冉的声音清晰而有力,指着那面写满公约的墙壁,“偷盗、内斗、欺凌弱小,是绝对的红线。触犯者,轻则劳役,重则驱逐。你们想清楚。”
她的态度不热情,却足够坦诚和公正。这让许多在末世中见惯了弱肉强食、欺诈背叛的幸存者,反而感到一种奇异的安心。
大部分人在了解了规则后,选择了留下。他们太渴望一个相对稳定、有秩序的环境了。哪怕需要付出劳动,也好过在荒野中朝不保夕,时刻担心被丧尸、变异体或者其他幸存者杀死。
随着第一批投奔者在这里安定下来,并且通过劳作确实获得了食物和安全的夜晚,消息进一步传开。“晨曦”基地有坚固的围墙(相对而言),有相对公平的规则,最重要的是——那里真的有食物,而且不会随意欺压普通人——这些信息如同磁石,开始吸引更多、规模更大的幸存者团体。
从最初的三五成群,到后来十几人、甚至二三十人的小队伍,开始陆续出现在基地外围。
人口,几乎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增加。原本略显空旷的基地内部,逐渐变得拥挤和热闹起来。新的窝棚被搭建起来,田垄被开垦得更多,工坊里也传来了更多叮叮当当的声响。
了望塔上负责登记的守卫,看着记录本上不断攀升的数字,有些激动地向苏冉汇报:
“苏姐,今天又来了两批,加起来快四十人!我们现在总人口……已经突破两百三十了!”
两百三十人。
这已经远超基地最初的人数,甚至超过了上次大战前的规模。
人口的增加带来了显而易见的活力。劳动力更加充足,围墙的修复和加固进度大大加快,开辟的田地产出也有望增加。一些拥有特殊技能的人才(如一个老陶匠、一个懂点兽医知识的中年人)的加入,也弥补了基地在某些方面的短板。
孩子们的数量也多了起来,学堂里传出的读书声更加响亮,给这片废墟之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
希望,似乎在以一种切实可见的方式,在这里汇聚、生长。
然而,苏冉在欣喜之余,眉头却锁得更紧。
人口暴增,意味着管理难度的指数级上升。新老成员之间的磨合,物资分配的压力,治安维护的挑战……每一项都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
更重要的是……
她站在围墙上,看着下方熙熙攘攘、为了生存而忙碌奔波的人群,目光最终落在了那个独自坐在僻静处、擦拭着短刀的沉默少年身上。
林默的存在,是吸引这些人前来的一部分原因吗?“少年战神”的名声,是否也起到了作用?
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基地的目标变大,是否也会引来更多、更强大的恶意注视?希望堡的暂时妥协,能持续多久?实验室的阴影,是否也正在暗中窥伺着这片逐渐繁荣起来的“肥肉”?
繁荣的背后,是更加沉重的责任和更加凶险的未来。
“李玥,” 苏冉找到正在忙碌分配新到人员住所的李玥,语气凝重,“通知张叔和几位队长,晚上开会。我们面临的局面,更复杂了。”
她看着这片逐渐充盈起来的家园,眼神坚定。
无论未来如何,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她就必须带着这些人,走下去。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我把反派养成了救世主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