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诏命突至 黄土寻龙
场次一 宁都廖府 堂屋 辰时
【布景】木质堂屋陈设简素,案上摊着数卷舆图、罗盘与《青乌经》,墙角堆着晒干的艾草与桃木枝。廖均卿身着青色短褐,须发半白,正佝偻着身子用朱砂在舆图上标注,指尖沾着墨渍。徒弟李三斤(二十出头,憨厚壮实,额角带疤)蹲在地上,用树枝模仿罗盘指针比划,时不时挠头。
【人物】
廖均卿(廖公):六十余岁,江西宁都人,地理堪舆师,性情执拗,认死理,不善言辞却心思缜密。
李三斤(三斤):廖均卿徒弟,憨厚耿直,力气大却时常犯迷糊,对堪舆一知半解。
王百户:四十岁,锦衣卫百户,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神色严肃却不倨傲。
小旗官:二十余岁,锦衣卫小旗,跟在王百户身后,眼神锐利。
(开场:李三斤用树枝戳着地面,眉头皱成疙瘩)
李三斤:师父,您说这“龙穴”到底长啥样?是真有龙盘着吗?我昨儿个问村口张屠户,他说龙肉腥得很,不如猪肉香。
(廖均卿头也不抬,拿起罗盘轻轻敲了敲李三斤的后脑勺)
廖均卿:痴儿!堪舆中的“龙”,是山川走势,是气脉流转,不是你想的鳞爪飞扬的神兽。看舆图要观势,看地形要察气,心浮气躁,怎能窥得玄机?
(李三斤捂着后脑勺,嘿嘿傻笑)
李三斤:师父说得是,是我愚笨。那您标注的这几处,哪处最能藏风聚气啊?
(廖均卿刚要开口,院门外突然传来马蹄声,紧接着是门环被重重叩响的声音)
廖均卿(眉头一皱):这时候会是谁?三斤,去看看。
(李三斤应声起身,刚拉开门,就见王百户与小旗官立在院中,飞鱼服在晨光中泛着冷光。李三斤吓得一哆嗦,连忙后退)
李三斤:师、师父!是、是官爷!
(廖均卿放下朱砂笔,整了整衣襟走出堂屋,见王百户亮出锦衣卫腰牌,连忙拱手行礼)
廖均卿:草民廖均卿,见过大人。不知大人驾临寒舍,有何见教?
王百户(语气庄重):廖先生不必多礼。奉陛下旨意,皇后徐氏崩,需择万年吉地,营建陵寝。听闻先生精于地理堪舆,特召先生即刻随我进京,与一众地理名师共赴京畿择地。
(廖均卿闻言,瞳孔微缩,怔立片刻)
廖均卿:陛下圣谕,草民敢不遵旨?只是……此事关乎皇家龙脉,非同小可,草民资质浅薄,恐难当此任。
王百户:先生过谦了。陛下广纳贤才,此次召集的皆是天下顶尖地理师,先生只需尽展所长便是。车马已在门外备好,先生收拾行囊,即刻启程。
(李三斤凑到廖均卿身边,小声嘀咕)
李三斤:师父,进京啊?那是不是能看到皇宫?能吃到白面馒头管够吗?
(廖均卿瞪了他一眼,转向王百户)
廖均卿:大人稍候,草民即刻收拾。三斤,把罗盘、舆图、量天尺都带上,再打包两身换洗衣物和干粮。
(李三斤欢天喜地地应声而去,廖均卿望着案上的舆图,眼神凝重。他缓缓拿起罗盘,指尖在指针上轻轻摩挲)
场次二 进京途中 官道 未时
【布景】官道两旁是稀疏的树林,尘土飞扬。一辆马车行驶在路上,车轮碾过石子发出咯吱声。廖均卿坐在车内,翻看舆图,李三斤坐在车辕上,探头探脑地观察沿途风景。
(李三斤扒着车门,对车内喊)
李三斤:师父,您看那山!是不是您说的“案山”?长得跟个馒头似的,肯定能聚气!
(廖均卿掀开车帘,看了一眼远处的小山,摇了摇头)
廖均卿:那山孤峰凸起,无左辅右弼,气脉涣散,不过是寻常土丘罢了。真正的吉地,需得龙脉连贯,砂水有情,明堂开阔,这样才能福泽后代,江山永固。
(王百户骑马跟在马车旁,闻言插话)
王百户:先生所言极是。此次择地,陛下极为重视,若能选中吉地,先生必能得享厚禄。
廖均卿:草民所求非禄,只求不负陛下所托,择得一块真正的万年吉地,告慰皇后在天之灵,护佑大明基业。
(李三斤摸了摸肚子,一脸馋相)
李三斤:师父,进京之后,咱们能吃上烤鸭吗?我听人说,京城的烤鸭皮脆肉嫩,蘸着白糖吃,香得很!
(王百户被逗笑,摇了摇头)
王百户:小兄弟放心,只要此次择地顺利,别说烤鸭,便是山珍海味,陛下也会赏赐。
(李三斤笑得合不拢嘴,拍着胸脯)
李三斤:那我一定好好帮师父干活!师父指哪我打哪,就算是挖山填沟,我也不含糊!
(廖均卿无奈地笑了笑,重新低下头翻看舆图。马车继续前行,尘土在身后扬起长长的尾巴,朝着京城的方向而去)
场次三 京城驿馆 正厅 酉时
【布景】驿馆正厅宽敞明亮,摆放着几张八仙桌,桌上摆着茶水点心。几位身着各色服饰的地理师围坐在一起,低声交谈。有的手持罗盘,有的翻看典籍,神色各异。
(廖均卿与李三斤走进正厅,众人目光纷纷投来。一位身着锦袍、留着山羊胡的老者起身迎客,他是浙江地理师张敬之)
张敬之(拱手):这位想必就是江西的廖均卿先生吧?久仰大名,我是张敬之。
廖均卿(拱手还礼):张先生客气了,草民廖均卿,今日得见诸位高人,实属幸事。
(一旁一位年轻些的地理师赵彦清,身着青色长衫,面色倨傲,斜睨了廖均卿一眼)
赵彦清:廖先生来自宁都,听说擅长“望气寻龙”?只是不知这乡间伎俩,到了京畿之地,还能不能管用。
(李三斤闻言,顿时急了)
李三斤: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我师父的本事大着呢!在宁都,谁家盖房子、选坟地,不请我师父?经我师父看过的地,没有不吉利的!
(赵彦清嗤笑一声)
赵彦清:乡野之间的小打小闹,怎能与皇家陵寝相提并论?此次择地,关乎龙脉国运,可不是凭几句虚言就能应付的。
廖均卿(按住李三斤,神色平静):赵先生所言有理。堪舆之术,重在实践,而非口舌之争。究竟谁的本事管用,到了实地一看便知。
(这时,一位太监模样的人走进正厅,尖声说道)
太监:陛下有旨,明日辰时,诸位地理师随钦天监前往京畿昌平一带择地,不得有误!
(众人纷纷拱手领旨)
众人:臣(草民)遵旨!
(太监离去后,张敬之拉着廖均卿坐下)
张敬之:廖先生,昌平一带山川众多,地形复杂,此次择地怕是不易啊。此前已有几位地理师去过,都没能选出满意的地方。
廖均卿:张先生所言极是。皇家陵寝,需上合天星,下合地脉,万中挑一。草民已看过舆图,昌平一带属燕山余脉,想必气脉不俗,明日需仔细勘察。
(李三斤拿起桌上的点心,塞进嘴里,含糊不清地说)
李三斤:师父,不管多复杂,咱们肯定能找到最好的地!到时候让他们都看看,我师父的本事!
(廖均卿看着徒弟憨厚的模样,点了点头,眼神中充满了坚定)
第二幕 昌平探穴 天寿定吉
场次四 昌平郊外 黄土山 辰时
【布景】黄土山连绵起伏,草木稀疏,土色呈黄褐色。山间有溪流蜿蜒,空气清新。一众地理师手持罗盘、舆图,分散在山间各处勘察。王百户与几位锦衣卫在一旁等候,太监也随同行进。
(廖均卿站在一处山坡上,手持罗盘,闭着眼睛感受风向,随后睁开眼,目光顺着山脉走势望去。李三斤跟在身后,拿着量天尺,气喘吁吁)
李三斤:师父,这山也太大了!跑了大半天,我腿都酸了。您说这地方能有吉穴吗?我怎么看着跟咱们老家的土坡也差不多啊。
廖均卿(指着远处的山峰):你看那主峰,巍峨挺拔,形如玄武坐镇;两侧山脉蜿蜒伸展,左为青龙,右为白虎,环抱有情;前方明堂开阔,溪流环绕,正是“前有照,后有靠,左青龙,右白虎”的绝佳格局。
(张敬之闻言,也凑了过来,拿着罗盘测量)
张敬之:廖先生所言极是!此处气脉充盈,水土深厚,确实是块吉地。只是……我刚才在山脚下测量,发现此处地磁略有异常,不知是否会影响龙脉?
(赵彦清也走了过来,不屑地说道)
赵彦清:我看未必。此处虽看似格局不错,但山势过于平缓,缺乏雄奇之气,恐怕难以承载皇家威仪。依我看,东边的黑石山更为合适,山势险峻,气势磅礴。
廖均卿:赵先生差矣。皇家陵寝,重在藏风聚气,而非气势险峻。黑石山虽险,但山石嶙峋,土薄石多,气脉不畅,并非吉地。而这黄土山,土厚水深,气脉连贯,虽看似平缓,实则内蕴生机,乃是真正的龙脉所钟之地。
(李三斤挠了挠头,突然指着一处低洼处)
李三斤:师父,您看那儿!有个小土坑,里面还有水呢!是不是您说的“龙眼”啊?
(廖均卿顺着他指的方向走去,俯身查看。那处低洼处果然有一汪清水,水质清澈,倒映着天空。廖均卿取出罗盘放在水边,指针稳定地指向正南方)
廖均卿(面露喜色):好!好啊!此处正是龙脉结穴之地!水为财,气为运,这汪清水便是“龙眼”,聚天地灵气,纳四方福泽。以此为中心,营建陵寝,必能保大明江山千秋万代,皇室子孙绵延不绝!
(张敬之连忙上前测量,发现各项数据皆合堪舆之道,不禁赞叹)
张敬之:廖先生真乃高人!我等刚才竟未能察觉此处玄机,实在惭愧。
(赵彦清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拿着罗盘反复测量,最终不得不承认)
赵彦清:罢了罢了,廖先生所言不差,此处确实是万年吉地。赵某佩服。
(太监见状,连忙上前)
太监:既然诸位先生都认可此处,咱家这就回宫向陛下复命!廖先生,此次你立了大功,陛下必定重赏!
(廖均卿拱手)
廖均卿:此乃陛下洪福,上天眷顾,草民不敢居功。只求陵寝早日建成,告慰皇后娘娘在天之灵。
(李三斤兴奋地跳了起来)
李三斤:师父!我们找到吉地了!这下能吃到烤鸭了吧?
(众人被他逗得哈哈大笑,山间回荡着欢快的笑声。廖均卿望着黄土山,眼神中充满了欣慰。阳光洒在山间,黄土山显得格外壮丽)
场次五 皇宫 文华殿 巳时
【布景】文华殿内富丽堂皇,金砖铺地,龙椅之上坐着明成祖朱棣,身着龙袍,神色威严。殿下文武百官分列两侧,廖均卿、张敬之、赵彦清等地理师站在殿中,李三斤站在廖均卿身后,紧张得手心冒汗。
(太监向朱棣禀报完毕,朱棣脸上露出喜色)
朱棣:好!廖均卿,你果然不负朕望,寻得如此吉地!说说看,此地名为何处?有何妙处?
廖均卿(跪地叩首):回陛下,此山位于昌平,原名黄土山。此处龙脉源自燕山,气脉连贯,砂水有情,明堂开阔,结穴于“龙眼”之上,实乃万年吉地。在此营建陵寝,可保大明国运昌盛,皇室子孙绵延不绝。
(朱棣点了点头,目光转向众地理师)
朱棣:诸位先生以为如何?
张敬之:回陛下,廖先生所言句句属实。臣等已反复勘察,黄土山确是难得的吉地,各项条件皆合堪舆之道。
赵彦清:臣也附议。廖先生堪舆之术精湛,臣自愧不如。黄土山确为营建陵寝的不二之选。
(朱棣哈哈大笑)
朱棣:好!既然诸位先生都认可,那便定于此地营建皇后陵寝!朕即刻下旨,封黄土山为天寿山,调集军民,动工营建!廖均卿,你为首席择地官,负责陵寝营建的堪舆之事,赏黄金百两,绸缎千匹!
廖均卿(再次叩首):谢陛下隆恩!草民必尽心竭力,不负陛下所托!
(李三斤在身后偷偷咧嘴笑,被朱棣看在眼里)
朱棣(指着李三斤):那是你的徒弟?
廖均卿:回陛下,正是草民的徒弟李三斤。
朱棣:倒是个憨厚老实的孩子。朕也赏他白银五十两,让他跟着你好好办事。
李三斤(连忙跪地叩首,声音颤抖):谢、谢陛下!草民一定好好跟着师父,不、不偷懒!
(朱棣被他的模样逗笑,摆了摆手)
朱棣:都平身吧。陵寝营建之事,事关重大,诸位务必谨慎行事,不得有丝毫差错!
众人:臣(草民)遵旨!
(廖均卿起身,望着朱棣,心中充满了感激与责任感。他知道,接下来的任务更加艰巨,他必须全力以赴,确保陵寝营建顺利进行)
第三幕 营建风波 匠心守吉
场次六 天寿山 陵寝工地 午时
【布景】天寿山陵寝工地一派繁忙景象,数千军民各司其职,有的搬运石材,有的挖掘地基,有的搭建工棚。工地中央,廖均卿拿着罗盘指挥工匠确定方位,李三斤跟着工匠们一起搬运木料,满头大汗。
(一位工头匆匆跑到廖均卿面前)
工头:廖先生!不好了!地基挖到一半,发现下面有一块巨大的岩石,挖不动啊!您看这可怎么办?
廖均卿(眉头一皱):带我去看看。
(众人来到地基处,果然见一块巨大的岩石横亘在中央,几位工匠正用撬棍撬动,岩石纹丝不动)
李三斤:师父,这石头也太大了!要不咱们换个地方挖地基?
廖均卿(摇头):不行!此处正是“龙眼”所在,乃是龙脉核心,万万不可挪动。若换了地方,陵寝气脉就会受损,得不偿失。
张敬之也闻讯赶来,查看后说道:廖先生,这岩石坚硬无比,强行挖掘恐怕会耗时日久,还可能损坏周边地形,影响气脉。
廖均卿(围着岩石转了一圈,仔细观察,又用罗盘测量了一番):有了!这岩石虽大,但并非浑然一体。你们看,此处有一道裂缝(指着岩石上的一道细微裂缝),我们可以顺着裂缝开凿,将岩石分成小块,再逐一搬运出去。这样既能保住气脉,又能清除障碍。
工头:可是先生,顺着裂缝开凿难度极大,而且怕不小心震裂周边土体。
廖均卿:我自有办法。你让人取来墨斗,我在岩石上标注开凿线路,工匠们按照线路施工,务必小心谨慎,不可用蛮力。三斤,你力气大,跟着工匠们一起,协助开凿,务必保证施工符合标注线路。
李三斤:放心吧师父!我一定看好,不让他们挖错!
(廖均卿用墨斗在岩石上弹出精准的线路,工匠们按照线路开始开凿。李三斤守在一旁,时不时提醒工匠们注意方向,累得满头大汗也不肯休息)
场次七 天寿山 工棚 戌时
【布景】工棚内灯火通明,几张木板搭成的床,桌上摆着简单的饭菜——粗粮馒头、咸菜和一碗米汤。廖均卿坐在桌前,就着油灯的微光翻看陵寝图纸,指尖在图纸上的穴位、轴线处反复摩挲,时不时用炭笔标注修改。李三斤坐在一旁,狼吞虎咽地吃饭,嘴里塞满了馒头,脸颊鼓鼓的。
(李三斤咽下嘴里的饭,端起米汤喝了一大口,抹了把嘴角的残渣,说道)
李三斤:师父,今天可累坏我了!那石头也太硬了,凿了一下午,手都酸得抬不起来。不过幸好照着您标的线路来,真的把石头分成小块了,工匠们都说您神了,那么细的裂缝都能找着!
廖均卿(头也没抬,指尖仍在图纸上移动):不是我神,是堪舆之道讲究“顺势而为”。那岩石的裂缝,本就是地脉流转的痕迹,顺着它来,既省力气,又不损气脉。这陵寝不仅是皇后的安息之地,更是大明的龙脉根基,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
(张敬之走进工棚,手里拿着一卷图纸,神色有些凝重。他走到桌前,将图纸摊开)
张敬之:廖先生,您看看这个。这是工部送来的陵寝殿宇布局图,他们想把享殿的位置往南移三丈,说是这样施工更方便,能节省半年工期。
廖均卿拿起图纸,仔细比对自己标注的穴位图,脸色渐渐沉了下来。他拿出罗盘,在桌上比划着,又算了算方位,摇了摇头。
廖均卿:万万不可!享殿乃陵寝核心,需正对“龙眼”穴位,轴线必须与龙脉气脉相合。往南移三丈,看似只是小改动,实则偏离了气脉正位,会导致“殿不对穴,气不相连”,整个陵寝的风水格局都会被破坏。
李三斤(停下筷子,一脸不解):不就是移三丈吗?看着也不远啊,能有这么大影响?
廖均卿(指着图纸上的“龙眼”标记):你可知这三丈之差意味着什么?龙脉气脉如人之血脉,需精准对接才能流通顺畅。享殿偏移,就如同血脉淤堵,不仅无法承接天地灵气,反而可能泄了龙脉之气,后果不堪设想。
张敬之:我也是这么想的,可工部的官员说,陛下催得紧,想尽快完工。他们还说,堪舆之事本就玄妙,些许偏移未必能察觉。
廖均卿(语气坚定):陛下重视陵寝,并非只图快,更图一个“吉”字。若为了赶工期而坏了风水,那才是真正的欺君之罪。明日我亲自去见工部尚书,向他说明其中利害。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赵彦清走了进来,脸上带着一丝幸灾乐祸)
赵彦清:廖先生还在为布局图的事烦心?依我看,工部的提议也不无道理。工期要紧,些许偏移,上天未必会怪罪。再说,这风水之事,本就众说纷纭,何必如此较真?
廖均卿:赵先生此言差矣!堪舆之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皇家陵寝,关乎国运兴衰,岂能儿戏?我廖均卿虽只是一介草民,但受陛下所托,便要守好这方寸之地,绝不能让风水格局有半分瑕疵。
赵彦清被怼得哑口无言,冷哼一声,转身离去。李三斤看着赵彦清的背影,撇了撇嘴。
李三斤:师父,您别理他!他就是嫉妒您立了大功。明日我跟您一起去见工部尚书,我帮您说话!
廖均卿看着徒弟憨厚的模样,心中一暖,点了点头。油灯的光芒映在他的脸上,皱纹里都透着坚定。
场次八 天寿山 工部营帐 辰时
【布景】工部营帐内,陈设简洁,一张大案上堆满了图纸和文书。工部尚书王大人端坐案前,身着官服,神色威严。廖均卿、李三斤站在案前,张敬之也在一旁作陪。
王大人(拿起工部的布局图,语气有些不耐烦):廖先生,朕知道你重视风水,但工期紧迫,陛下日日催促,移三丈之地,既能节省工期,又不影响整体外观,何乐而不为?
廖均卿(拱手行礼,语气恳切):王大人,臣并非有意为难,实在是这三丈之地,关乎陵寝风水大局。享殿需正对“龙眼”穴位,方能承接龙脉之气。若强行南移,气脉断裂,不仅无法护佑大明国运,反而可能招致灾祸。
李三斤:王大人!我师父说得对!我们在黄土山勘察了那么久,才找到这个吉穴,可不能因为图方便就毁了它!再说,要是因为风水不好,影响了陛下和皇室,咱们谁也担不起责任啊!
王大人皱了皱眉,看向张敬之:张先生,你也是地理师,你怎么看?
张敬之:回王大人,廖先生所言句句属实。陵寝布局讲究“天人合一”,轴线偏移看似小事,实则关乎气脉流转,确实不能轻易改动。
王大人沉默片刻,神色有些犹豫。他知道廖均卿是陛下钦点的首席择地官,所言并非虚言,但工期压力也确实巨大。
廖均卿看出了王大人的顾虑,继续说道:王大人,臣明白工期紧迫,但风水之事绝不能妥协。不过,臣倒有一计,可在不改动享殿位置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
王大人(眼睛一亮):哦?廖先生有何妙计?
廖均卿:享殿地基施工,可分区域同时进行,抽调部分工匠专门处理地基平整,另一部分工匠提前预制构件。臣再根据地形,优化施工线路,减少材料运输时间。如此一来,不仅不会延误工期,反而可能提前完工。
王大人沉吟片刻,点了点头:好!既然廖先生有此妙计,那便依你所言,享殿位置不变,按原计划施工。若能提前完工,朕必向陛下为你请功!
廖均卿:谢王大人明鉴!臣定当全力以赴,协助工部加快施工进度。
李三斤在一旁高兴地咧嘴笑,悄悄对廖均卿竖起了大拇指。
场次九 天寿山 陵寝工地 未时
【布景】工地之上,军民们各司其职,忙碌而有序。部分工匠在平整享殿地基,部分工匠在预制木构件,材料运输队沿着优化后的线路穿梭往来,效率明显提高。廖均卿手持罗盘,在地基处反复测量,确保方位精准无误。李三斤跟着工匠们一起搬运预制构件,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脸上却洋溢着笑容。
(一位年轻工匠不小心将一块预制的木构件放偏了位置,李三斤见状,连忙上前)
李三斤:哎!你放偏了!师父说了,这构件的位置必须对准地基上的墨线,不然会影响殿宇的稳固,还会坏了风水!
年轻工匠(有些不耐烦):差不多就行了,哪有那么多讲究?
李三斤(急了,一把拉住工匠):不行!差一点都不行!我师父说了,陵寝是皇后娘娘的安息之地,也是大明的龙脉所在,咱们不能有半点马虎!来,我帮你挪正!
(李三斤说着,用尽全身力气,和工匠一起将木构件挪到了正确的位置。廖均卿看到这一幕,眼中露出欣慰的神色)
廖均卿(走了过来,拍了拍李三斤的肩膀):做得好,三斤。工匠之事,看似平凡,实则关乎匠心。每一块砖、每一根木,都要精准到位,这才是对皇家负责,对百姓负责。
李三斤(嘿嘿一笑):师父,我记住了!以后我一定盯着他们,不让他们有半点马虎!
(张敬之走了过来,手里拿着测量工具,对廖均卿说道)
张敬之:廖先生,经过测量,地基方位精准无误,气脉流转顺畅。您优化的施工方案也确实有效,现在的施工进度比之前快了不少,照这样下去,提前完工有望啊!
廖均卿点了点头,望向正在建设中的陵寝地基,心中充满了期待。阳光洒在工地上,军民们的身影忙碌而坚定,一座宏伟的陵寝正在天寿山缓缓崛起。
第四幕 陵寝落成 初心不改
场次十 天寿山 明十三陵 巳时
【布景】数年后,天寿山陵寝正式落成。陵寝规模宏大,殿宇巍峨,红墙黄瓦,气势恢宏。神道两旁排列着石人石马,庄严肃穆。朱棣带领文武百官前来祭拜,廖均卿、李三斤、张敬之等地理师也在列。
(朱棣站在享殿之前,望着宏伟的陵寝,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他转身看向廖均卿)
朱棣:廖均卿,你为大明寻得如此万年吉地,又协助工部顺利建成陵寝,功不可没!朕欲封你为钦天监监正,执掌钦天监事务,你可愿意?
廖均卿(跪地叩首):回陛下,臣感念陛下隆恩,但臣自幼隐居乡野,习惯了闲云野鹤的生活,钦天监监正一职,臣实难胜任。
朱棣(有些意外):哦?你不愿为官?
廖均卿:臣所求,并非功名利禄,而是能以己之术,为百姓谋福,为社稷添彩。此次能为陛下择得吉地,建成陵寝,已了却臣的心愿。臣恳请陛下恩准,让臣回归乡野,继续钻研堪舆之术,为民间择吉避凶。
李三斤(也跟着跪地):陛下,我也想跟师父一起回乡!京城虽好,但我还是想念老家的馒头和山水!
朱棣看着廖均卿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李三斤憨厚的模样,哈哈大笑起来。
朱棣:好一个淡泊名利的廖均卿!好一个憨厚老实的李三斤!朕就准了你们的请求!赏廖均卿黄金百两,良田千亩,让你回乡之后,衣食无忧,安心钻研堪舆之术。李三斤,赏白银百两,跟着你师父好好学本事!
廖均卿、李三斤:谢陛下隆恩!
(张敬之走上前来,对廖均卿拱手道)
张敬之:廖先生,你执意回乡,实在令人敬佩。日后若有机会,我定当前往宁都拜访,与你切磋堪舆之术。
廖均卿(拱手还礼):张先生客气了,欢迎之至。
(祭拜仪式结束后,廖均卿和李三斤收拾行囊,准备回乡。王百户前来送行)
王百户:廖先生,李兄弟,此次一别,不知何日再见。这是我为你们准备的干粮和盘缠,路上好用。
李三斤(接过干粮和盘缠,感激地说道):谢谢王大人!当年若不是您带我们进京,我们也不会有今天的经历!
廖均卿:王大人费心了。此次进京,承蒙大人关照,感激不尽。
王百户:廖先生客气了。您为大明立下大功,却不求名利,实在令人钦佩。一路保重!
(廖均卿和李三斤向王百户、张敬之等人告别,踏上了回乡的路。他们的身影渐渐远去,消失在天寿山的茫茫林海之中)
场次十一 宁都廖府 堂屋 申时
【布景】廖府堂屋,依旧是当年的陈设,案上摆放着罗盘、舆图和《青乌经》。廖均卿须发全白,坐在案前,教几位年幼的孩童辨认罗盘。李三斤已长成中年,身材依旧壮实,正蹲在地上,用树枝在地上比划,给孩童们讲解地形。
(一位村民走进堂屋,拱手行礼)
村民:廖先生,李兄弟,我家想盖新房,想请您帮忙选个吉地,不知您有空吗?
廖均卿(放下罗盘,微笑着说道):有劳乡亲了,明日我便随你去看看。
李三斤(站起身,拍了拍胸脯):乡亲放心!我跟师父一起去,保证给你选个藏风聚气的好地方,让你家日子越过越红火!
村民(感激地说道):谢谢廖先生!谢谢李兄弟!
(村民离去后,李三斤看着案上的罗盘,感慨地说道)
李三斤:师父,当年咱们在天寿山的日子,就跟做梦一样。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是怀念啊。
廖均卿(拿起罗盘,指尖轻轻摩挲):是啊,那段日子,虽辛苦却也充实。不过,无论何时何地,咱们的初心都不能改。堪舆之术,重在为民谋福,而非追名逐利。
(年幼的孩童们围了过来,叽叽喳喳地问道)
孩童:廖爷爷,您当年真的为皇帝选过陵寝吗?
廖均卿(微微一笑,点了点头):是啊。不过,那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只要你们用心学习,将来也能凭自己的本事,为百姓做实事。
李三斤(哈哈大笑):孩子们,以后跟着我和师父好好学,将来咱们也做“宫束班”的传人,用手艺造福乡亲!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堂屋之中,洒在罗盘和舆图上,也洒在廖均卿和李三斤憨厚的笑容上。工艺门《宫束班》的故事,就这样在宁都的山水间,代代相传)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艺之神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