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创客基金”的顺利运作,像在平静的湖面投入几颗石子,漾开的涟漪虽不汹涌,却持续不断。周明对接的高校相变材料项目进展顺利,中试阶段解决了好几个工程放大难题;赵小满的工作室也渐渐有了起色,除了完善“藤月”茶具,她又设计了几款融合藤编元素的文具和家居小物,在城里的文创市集上颇受欢迎。
集团整体业务稳中有进,“槐花生活”系列凭借扎实的用料和不断优化用户体验,口碑持续发酵;“星火”系列在政务和教育市场根基深厚;新材料和自研电机带来的成本优势,让利润报表愈发好看。
一切似乎都在沿着既定的轨道平稳运行。但苏宁心里清楚,这种“平稳”背后,潜藏着危机。消费电子领域,尤其是他们赖以起家的显示相关技术,迭代速度极快。“星火”文字处理机所依赖的单色cRt显示技术,虽然目前依旧实用,但终究是过渡产品。国际上,液晶显示技术(Lcd)已经开始崭露头角,色彩和分辨率远超cRt,只是成本高昂,尚未普及。而更遥远的未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苏宁在翻阅一份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的摘要时,看到了一个陌生的词汇——microLEd。简短的介绍提到,这是一种基于微型发光二极管的显示技术,理论上拥有Lcd的所有优点,甚至更胜一筹——更高的亮度、更低的功耗、更快的响应速度、以及近乎无限的对比度和更长的寿命,被业界誉为“终极显示技术”。
这个概念像一道微光,瞬间照亮了苏宁脑海中关于未来信息终端的模糊构想。更轻薄、更省电、显示效果更震撼的便携设备?甚至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
她立刻让战略发展部收集所有关于microLEd的公开资料。反馈回来的信息既令人振奋,又让人望而生畏。振奋的是,这项技术潜力巨大,确实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生畏的是,技术门槛极高,涉及微米级芯片的巨量转移、全彩化、驱动控制等一系列世界级难题,目前全球都处于实验室早期探索阶段,离商业化量产遥不可及。
“这东西……太前沿了吧?”陆信看着春苗整理的技术简报送,直嘬牙花子,“听着是挺好,可咱们现在这点家底,玩得起吗?别到时候钱砸进去了,连个水花都看不见。”
陈越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闪着光:“陆总,苏工,技术趋势往往就是这样。等大家都看明白了,门槛就高了,机会也就没了。microLEd现在确实难,但正因为难,才可能是我们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如果我们能提前布局,哪怕只是掌握一些核心专利或关键工艺,未来在显示领域的话语权就完全不一样了!”
苏宁没有立刻表态。她需要更清晰的判断。意识沉入系统,4180点积分泛着稳定的光芒。
“系统,对microLEd显示技术的研发可行性、技术路径及所需资源进行评估。重点:与‘槐花’现有技术基础的关联性,以及可能的切入点和风险。”
【指令确认。启动深度技术前景评估与路径推演……评估中……】
几秒钟后,评估结果浮现,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复杂,也更……昂贵。
【评估完成。结论摘要:】
【1.microLEd为颠覆性显示技术,长期商业价值巨大,但技术成熟度低(tRL 2-3),研发周期长(预计5-8年),投入风险极高。】
【2.与‘槐花’现有电子研发能力(Z80架构、简单驱动设计)关联度弱,需全新构建光电技术研发体系。】
【3.建议切入点:微型LEd芯片外延生长与巨量转移技术前期研究。】
【4.需解锁系统【光电技术库】(初级)以获得核心技术路径指引及关键参数支持。解锁需消耗积分:2000点。】
两千点!
苏宁的心猛地一沉。这几乎是她目前全部积分储备的一半!而且,这仅仅是解锁一个初级的技术库,后续的实际研发投入,将是天文数字。
办公室里安静得能听到墙上挂钟的秒针走动声。陆信看着苏宁凝重的脸色,知道事情不简单。陈越则充满期待地看着她。
“系统评估怎么说?”陆信忍不住问。
苏宁缓缓吐出一口气,将评估结论的核心内容,用更委婉的方式说了出来,重点强调了技术的巨大潜力和同样巨大的风险与投入,隐去了系统积分的具体消耗。
“……初步判断,这是一个战略性的机遇,但也是一个可能拖垮我们的泥潭。”她最后总结道。
陆信倒吸一口凉气:“五年?八年?还可能血本无归?这……这赌注也太大了!咱们现在日子过得挺好,有必要去冒这个险吗?”
陈越却争辩道:“陆总,不能只看风险!现在国际上那些巨头,肯定也在偷偷研究。如果我们不跟上,等他们技术成熟了,专利壁垒筑起来,我们连汤都喝不上!‘星火’的成功,不就是因为我们提前布局了中文处理吗?”
“那能一样吗?”陆信反驳,“中文处理我们有需求,有市场!这microLEd,谁知道将来用在哪里?市场需求在哪?”
两人争论起来,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目光都投向了苏宁。
苏宁走到窗边,看着楼下。研发中心的灯光依旧亮着,那里有正在优化电吹风防潮性能的团队,有在测试新型相变材料保温效果的周明,有在埋头编写“槐花云平台”新功能的程序员……大家都很努力,都在为企业的当下和可见的未来奋斗。
投入microLEd,意味着要将巨量的资源,从这些能产生即时效益的地方抽走,投向一个充满未知的、遥远的未来。成功了,或许能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失败了,可能伤筋动骨,甚至动摇根基。
那2000点积分,像一块沉重的砝码,压在她的心头。这是她最大的底牌,是应对突发危机、加速关键项目的利器。一旦投入这个无底洞,万一期间出现其他问题,她将失去最有力的依仗。
但是,那股对技术趋势的直觉,以及系统评估中“颠覆性”、“巨大商业价值”这些字眼,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她。企业不能只满足于当下的“挺好”,必须为更远的未来埋下种子。尤其是在见识过ccE这些国际巨头的手段后,她深知,没有核心技术,永远只能被动挨打。
是求稳,守住眼前的基业?还是冒险,搏一个可能更辉煌的未来?
办公室里只剩下她手指无意识敲击窗框的轻微声响。陆信和陈越都屏息等待着她的决定。
许久,苏宁转过身,目光已经恢复了平时的沉静,但深处多了一丝决断。
“microLEd项目,启动预研。”她的声音清晰而坚定,“但不作为主攻方向,不设立独立的大团队。由陈越老师牵头,在研发中心内部,成立一个精干的、跨部门的‘前沿技术探索小组’,成员兼职参与,初期投入资金……控制在三百万以内。”
她看向陈越:“陈老师,你的任务是跟踪国际最新进展,尝试与国内在光电领域有积累的高校实验室建立联系,进行一些非常前期的、理论性的交流和探索。重点是摸清技术难点,评估人才储备,寻找可能的合作机会。我们要先把手伸进去,感受水温,而不是一头扎进去。”
她又看向陆信:“陆信,集团的运营重心不变,确保现有业务的利润和现金流。microLEd的投入,必须在不影响主业发展的前提下进行。”
这是一个谨慎而务实的决定。既没有盲目冒进,也没有完全放弃。它像一颗被小心翼翼埋下的种子,需要漫长的等待和持续的呵护,才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破土而出。
陈越虽然觉得投入力度太小,但也理解这是目前最稳妥的做法,点了点头:“明白,我会把握好分寸。”
陆信也松了口气,这个方案在可接受范围内:“行,就按你说的办。”
决策已定,众人散去。苏宁独自留在办公室里,看着系统中那4180点积分。她没有立刻解锁【光电技术库】。2000点的代价太大,她需要看到“前沿技术探索小组”拿出更具体的、值得投入的阶段性成果后,才会动用这笔宝贵的“战略储备”。
微光已现,前路漫长。这一次,她选择了一种更缓慢、也更坚实的步伐。企业的成长,不仅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更需要审时度势的智慧与耐心。这束关乎未来的微光,能否最终照亮“槐花”的前路,还需要时间,需要汗水,也需要那么一点点运气。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我在八零搞事业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