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庞大的帝国,尤其像如今制度日趋完备的大明,若要长久稳固运行,不致陷入衰败、党争与内耗的泥潭,就必须拥有鲜活有力的人才选拔机制。
这套机制不能陈旧僵化,而应如初升朝阳,充满生机。
朱雄英此次为大明献上的两大国策,正是支撑江山永固的双柱。
第一条是:“北方之敌、一绝永患!”
直指大明自立国以来,延续最久、威胁最大的边患——北境游牧势力。
从秦朝统一天下,到今日大明承继正统,北方草原上的铁骑始终如影随形。
而大明所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
小冰河期带来持续严寒,土地冻裂,作物难生,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草原部族在饥饿与寒冷中挣扎,一旦无法维生,便会挥刀南下,叩关掠地。
要根除这一隐患,唯有两条路。
其一是以压倒性的兵力,倾尽国力,将敌寇彻底剿灭于荒漠深处。
可现实却极为残酷。
草原辽阔无垠,敌人见势不妙便四散奔逃。
追击?谈何容易。
不说战线绵延千里,补给早已断绝,单是将士水土不服、疲于奔命,就足以让敌人如狼群般围猎反扑,最终损耗国本,动摇根基。
除非拥有能横扫千军的机械铁流——
那种依靠石油驱动的钢铁洪流。
在这样的力量面前,战马嘶鸣、弯刀闪光,皆如枯叶遇风,不堪一击。
可惜,这样的武器,此时的大明尚无法造出。
于是,朱雄英选择了另一条路径。
一条融合威慑与生存引导的策略。
那就是强制通商互市。
不是平等协商下的贸易往来,而是胜者主导、败者服从的生存交易。
先以大明精锐武器雷霆出击,将其主力彻底击溃。
再在废墟之上,给出唯一的活路:
放弃快马与弓箭,换取牛羊牲畜,通过互市维持生计。
断其兵源,改其生计,使其无力再起。
如此,北疆烽火可熄,万里边墙终得安宁。
百姓安居乐业,不再闻警而惊。
这是物质层面的根本变革,也是对外格局的重塑。
第二条国策则是:“文教兴国、百工振业!”
着眼于内部肌理的再造。
变革宜早不宜迟。
纵观大明历代帝王,真正有能力推动根本性制度改革,又足以震慑群臣、令行禁止的君主,屈指可数。
其中,唯有两人堪称真正掌舵天下。
一位是开天辟地的洪武皇帝。
另一位,则是夺位登基的永乐帝。
永乐帝的统治地位,从根源上便存在争议。
这种争议如同影子,始终伴随其执政生涯。
若论触及利益最深的举措,莫过于对科举制度的调整。
到了他的时代,阻力愈发明显。
相比之下,洪武年间则不同。
开国之初,皇权至高无上,无人敢轻易质疑。
皇帝的一言一行,皆具决定之力。
今日朝堂之上,虽无喧哗。
但气氛紧绷,如弦在弓。
朱元璋静坐龙椅,未发一语。
然而群臣的目光,始终不敢离开他的面容。
他眉梢一动,唇角一扬,众人便已心知肚明。
直至朱允熥提出“鱼跃龙门”之喻。
老皇帝忽然朗声而笑。
“妙!”
“此言贴切!”
“我大明科举,正是那道龙门!”
“若在跃起之前,设下重重琐规,反倒束缚人才。”
“不如——”
“将这龙门造得更加巍峨、开阔!”
“细想之下……”
“大孙所倡之文教兴国、百工并举,确有远虑。”
“拓宽学业门类,以基础学识择才。”
“此策可行!”
话音落下,龙椅上的身影微微颔首。
这一动作,胜过千言诏令。
朝中立时一片沉寂。
方孝孺、齐泰等人闭目不语,神色凝重。
朱允低头垂手,宛如败军之将。
就在此时,方孝孺再度出列。
“皇上!”
“若骤然更张,四书五经置于何位?”
“新设学科,百姓能否信服?”
“况且,此前所提二问,尚未得解。”
明知局势已定,他仍不肯退让。
朱元璋眸光微冷,眉头轻蹙。
本欲散朝,此人却再起波澜。
正待开口之际,一道声音抢先响起。
“方先生,此前已然阐明。”
“四书五经,纳入国学体系!”
“国学——”
“与历史并列。”
“仍为我大明育人之根本。”
“忠君之心,爱国之志,皆由此生。”
“此亦应是父皇心中所向。”
朱允熥目光扫过群臣。
这场廷议,已持续太久。
但关乎科举变革,关乎天下学子前程,不容草率。
见众人注目于己,他神色肃然,继续言道:
“若说物理、化学,以及将来必兴之自然与生物诸科——”
“那是探察天地之理,追寻万物之序。”
“那么,国学与历史——”
“自三皇五帝起,直至今日大明,那股绵延不绝的精神血脉!”
“是对千百年来忠义壮举、赤诚报国之心的铭记。”
“是汉家文明薪火相传的信念与追求。”
“是要让大明重拾汉唐气象,昂首立于寰宇之间的底气!”
“它不像物理、化学那般探究物质之理。”
“国学与历史,直指我大明百姓的灵魂深处。”
“倘若——我大明亿万子民,是一片林海。”
“那么,国学历史,便是深埋地底的根脉。”
“唯有根深蒂固,才能感知周秦的雄浑、汉唐的辉煌,汲取历代先贤的思想光芒。”
“未来——”
“当人们探索天地法则,追寻自然真理之时……”
“当物理、化工等新学蓬勃兴起之际……”
“这棵以国学为根的大树,方能枝叶参天,绽放出夺目华彩!”
朱允熥环视群臣,目光如炬,似立下铁誓。
一字一句,稳住了所有人的心神。
“故此——”
“诸位尽可安心。”
“国学与历史,在我大明的地位,远超你们所想。”
“大哥从未主张以新学科取代四书五经。”
“恰恰相反,大哥所愿——”
“是将我汉人历史上所有璀璨的文化精华!”
“在大明这片土地上,在百姓的言行思想之中……”
“重新点燃,闪耀独一无二的光辉!”
他举起手中册子,转向方孝孺。
声如金石,字字铿锵。
“方先生,你先前三问,我今日一并作答。”
“第二问:百工之学,是否动摇四民秩序?”
“第三问:术算、地理乃至新学,可是虚耗光阴?”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