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扶苏没有这样做。
他反而上前拱手行礼:“扶苏见过商君。”
卫鞅停住脚步,望向扶苏。
在满朝大臣惊愕的注视下,他竟开口道:“早朝时是臣错了,公子所言有理。”
说完,他微微一躬身,转身离开。
扶苏怔住,望着那远去的身影,心底泛起一丝苦笑。
这人虽冷漠严厉,却一心为国,是个难得的忠臣。
收回目光后,扶苏准备离宫。
正要踏出宫门时,一个尖锐的声音响起。
“扶苏公子请留步!”
他回头,见一名头戴高冠的宦官快步走来。
扶苏瞳孔一缩。
这人他认识,是嬴政身边近侍——赵高!
“他就是赵高……”
扶苏眯起眼,心里泛起一丝寒意。
只要是熟悉秦史的人,都知道赵高是秦朝覆灭的关键人物之一。
而自己,也死在他的手中。
虽然是在另一个世界,但扶苏对这个人依旧充满戒备。
他脸上却不动声色,只温和开口:“公公有事?”
赵高走近,躬身行礼,笑着说道:“公子,王上有令,请您前往行宫相见。”
“奴婢是来传达王上旨意的。”
嬴政召见?
扶苏微微一怔,心头升起一股不安的预感。
即便如此,召令不能违。
他跟随宦官一路前往行宫。
沿路宫殿巍峨肃穆,扶苏沉默不语,只是悄悄打量身边的赵高。
据他记忆,赵高原是弟弟胡亥的侍从,因办事干练,才被嬴政提拔入宫。
但在朝廷中,此人风评极差。
受贿、进谗言,种种行径,令人不齿。扶苏以前就多次建议嬴政处置此人。
可嬴政向来不耐烦这些琐事,从未放在心上。
“公子,行宫到了。”
赵高躬身开口,笑容可掬,姿态卑微。
这种态度,很难让人真正生出敌意。
“有劳公公。”
扶苏看了他一眼,便迈步走入宫门。
赵高仍保持着躬身的姿势,直到扶苏彻底消失在视线中,才缓缓直起身子,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眼中掠过一丝疑惑。
“今日态度如此温和……以往从不曾有过,他到底在想什么?”
以前扶苏总是请求嬴政责罚自己,每次面对嬴政,神色也多是冷淡。如今却满脸笑意,反倒让嬴政心中有些异样。
“他今日这般高兴,莫非是因为我?”嬴政心里想着,隐隐有些不踏实。
“不对劲,得让人查一查……”
赵高眼神微动,低声自语了一句,便急匆匆地离开了宫殿。
……
对于这次私下与嬴政见面,扶苏心中其实有些忐忑。
不过他很快压下了这种情绪,眼神恢复如常,整理衣袖后,步伐稳健地走入正殿。
殿内宽敞空旷,地面光洁如新。
黑与红构成了主色调,燃烧的宫灯与两侧站立的宫人,让这冷肃的大殿多了几分活气。
抬眼望去,扶苏首先看到的是一架巨大的天平。
天平一端放着沉重的石块,另一端则堆满了整整齐齐的竹简。
嬴政以勤政着称,据说设了一架天平,一边是百斤重石,另一边是他批阅的奏章。
每日批阅的竹简必须压过石块他才肯歇息,有时哪怕压过了还继续处理政务。
扶苏一直以为这只是传说,如今亲眼所见,才知所言非虚。
尽管心中震动,他却没有第一时间去看那坐在案后的人影,而是恭敬地行礼。
“臣嬴扶苏,参见父王。”
他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
秦国从无“儿臣”一说,众人皆以“臣”自称。
坐在高台之上的嬴政缓缓放下手中的竹简,目光落在扶苏身上。
即便低着头,扶苏仍能感受到那目光如山般压来。
“起身吧,不必多礼。”
嬴政淡淡开口,扶苏顿觉身上压力骤减。
“谢父王。”
扶苏轻呼一口气,这才直起身来。
嬴政凝视他片刻,缓缓开口:“今日朝会上你说的那一番话,我很满意。”
“远交近攻……是你自己想出来的?”
嬴政虽对扶苏的言论感到意外,但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太可能出自他之口。
毕竟扶苏素来推崇儒家,而那番话明显不像是儒家能说出来的。
“原来是问这个。”
扶苏心里放松了些,便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说辞,拱手答道:“回父王,这并非臣一人所想。”
嬴政一听,眼神顿时一冷。
扶苏却紧接着说道:“臣是结合了纵横家的主张,才得出这套策略。臣以为,儒家学说虽好,但于今日之世道,恐难以适用,故而另寻他学。”
扶苏语气诚恳,眼神坚定。
嬴政凝视他良久,终是点头:“你早该如此想了。”
“什么儒家礼法,全是迂腐之言。”
你作为大秦的储君,最不该沾染那些奢靡之风,白白丢了我秦人最宝贵的血性和骨气!”
扶苏今天最让嬴政感到欣慰的一句话,是那句“我秦人血性犹在,从不惧怕任何外敌!”。
一直以来,嬴政都觉得扶苏太过软弱,做事犹豫不决。如今,他终于看到了扶苏的变化。
这种变化,比任何事都让他更感欣慰。
“好,该谈正事了。”
稍后,嬴政收起情绪,目光落在扶苏身上。
“你在朝会上所讲的那番话,朕反复琢磨过,确实可行,秦唐结盟是势在必行。”
“但仅靠口头承诺,唐国恐怕不会轻易信任我们,还需一个更稳妥的办法。”
“你觉得呢?”
知道嬴政又在试探自己,扶苏不假思索地答道:“若要达成真正的互信,最好的方式便是联姻。”
联姻一向是维系两国信任最牢靠的方式之一。
“说得好,那这件事就由你亲自去办吧。”
嬴政微微点头,开口道。
“什么?”
扶苏一时没反应过来,以为自己听错了。
嬴政却语气平静:“你也年满二十,是时候成家了。听说唐国长公主李丽质,乃大唐第一美人,与你正好般配。”
“我会写一封国书送往唐国,向唐王提亲。你回去稍作准备,几日后便随使团一同前往唐国。”
听罢,扶苏神情凝滞。
他确实提过联姻这个建议,可怎么也没想到,最后竟要自己去当这个“联姻之人”!
刚穿越过来还不到一天,就被安排了一桩婚事,而且还是自己提议促成的,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一时间,扶苏百感交集。
嬴政看着他,嘴角微扬,旋即又恢复如常。
“好了,朕就说这么多,你先退下吧。”
他拿起一卷竹简,语气淡然。
“是,父王。”
扶苏压下情绪,低声应下。
嬴政向来决断,此事既已定下,便无更改余地。更何况,这个提议本就是他自己说出口的,难道要自打耳光?
心中轻叹一声,扶苏行礼后转身离开。
扶苏离去时,嬴政望着他挺拔的背影,眼中闪过一抹满意。
他将目光重新投向案前堆积的奏折,继续埋头批阅。
在将大秦交付给扶苏之前,他还要坚守王的职责,走好这段路。
大殿中空旷寂静。
只有微弱灯火摇曳,偶尔传来几声轻咳。
这样的大秦……未来可期!
秦唐联盟一事很快落定。
嬴政召集上千人组成使团,由张仪担任使节,扶苏随行前往。
当咸阳城的百姓得知扶苏将作为秦国代表,前往大唐联姻时,全城震惊。
扶苏不仅身份尊贵,为人正直,外貌出众,如今却要远赴他国,迎娶一位异国公主。不少人认为,这是为国付出的一种牺牲。
消息传出后,无数仰慕扶苏的女子黯然神伤,夜不能寐。
可无论怎样,秦唐两国的结盟势在必行。秦使团很快整装出发,踏上前往大唐的漫长旅途。
……
唐国,长安。
大唐是诸国之中少有的强国,文化鼎盛、经济繁荣、军力强悍,堪称天下第一。
宋国虽在文化与商贸上不输大唐,但在军事上远远不及。
长安是大唐的都城,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城”。
曾有人写诗赞道:
我到长安不吟诗,原来长安即雄文!
由此可以看出,长安的繁华程度足以令天下人向往。
此时,秦国的使团仍在前往长安的路上。
然而,嬴政写给唐王李世民的国书,早已通过驿站快马加鞭送抵长安。
这封来自秦国的书信,在大唐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皇宫,太极殿内。
大殿金碧辉煌,百官肃立,气氛凝重。
九龙宝座之上,李世民手执国书,神情专注,脸上看不出情绪。
“呼——”
许久之后,他才缓缓放下书信,嘴角渐渐扬起,笑意越来越浓,最终放声大笑。
“哈哈哈哈哈——”
笑声在殿内回荡,满朝文武却面面相觑,不明所以。
最终,长孙无忌忍不住开口:“陛下,为何如此开怀?”
“可是边关传来捷报?”
大唐如今国泰民安,唯独北方的突厥仍是一大隐患。
能令李世民这般高兴,众人心中第一反应便是击败突厥的好消息。
然而,李世民却摇头笑道:
“不是边关大捷,而是好消息比杀敌十万还令人振奋!”
“这是秦王亲笔所写,秦国愿与我大唐结盟,并且开放马匹交易!”
此言一出,群臣震惊。
所有人的脸上都写满难以置信。
秦国素来以盛产战马闻名,拥有大量优良马匹。
在当下这个骑兵为王的时代,战马便是军力的象征。
大唐虽强,却在战马上资源匮乏,骑兵力量始终难以成势。
也正因如此,面对北方突厥的侵扰,大唐才始终处于被动局面。
大唐以前也打听过从秦国购入战马的事,但无一例外都吃了闭门羹。战马属于关键军需物资,秦国自然不会轻易外流。
谁也没想到,如今秦国竟然松口答应了!
这个消息传开后,满朝文武皆露出惊喜神色,齐声向李世民道贺:“恭贺陛下!贺喜陛下!”
他们这才明白李世民先前那番话的深意。
他说得对,这件事带来的喜悦,远胜击溃十万突厥大军!
只要有了战马,大唐就能组建起真正意义上的骑兵部队!
长孙无忌等人虽也惊讶,但很快恢复冷静。
房玄龄略一思索,便上前问道:“陛下,秦王为何突然提出与大唐结盟?”
这是所有人心里的疑问。
秦国毫无预兆地提议结盟,还愿意交易战马,未免有些出人意料。
“结盟只是前提,秦国愿意交易战马,是因为他们也想从我们这里获得马鞍马镫、甲胄兵器。”
李世民坦然回答。
群臣神色再次变化。
杜如晦皱眉说道:“陛下,秦国本身兵强马壮,步兵更是天下无敌。”
“如果我们把甲胄兵器卖给秦国,他们的战力只会更强,未来恐怕会对大唐构成威胁。”
甲胄兵器同样是重要军备资源。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大秦:扶苏他开挂杀疯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