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深深地看了我一眼,那眼神复杂难辨,但他最终并未深入检阅,只随意点评了几句“庄园经营有方”、“匠作用心”,便带着他的亲随离开了。
表面上的风平浪静维持到了农历五月。
初夏的燥热尚未完全铺开,契丹骑兵如同草原上的饿狼,突然南下,疯狂侵掠大同、卢龙、振武周边州县,这是契丹打着后唐不交出李赞华的口号来烧杀抢掠。
你还别说,李赞华从公元930年(李嗣源在位期间)跑到后唐,契丹就一直派兵骚扰,到现在都公元935年了,还在不断袭扰北方重镇真是孜孜不倦啊!
给大家科普一下李赞华,李赞华原名耶律突欲,是耶律阿保机的长子,不要跟完颜阿骨打搞混了,也不要错看成阿铁打了哈。唉,你说一个契丹长子怎么跑到后唐去了?那肯定是有危险啊,要不然好端端地跑到其他国家干什么。
李赞华:\"我本是契丹皇太子,不敢想不敢想,母亲(述律平)更喜欢我弟弟,不曾想不曾想,父亲死后弟弟当大王。谁敢想谁敢想,我却被发配边疆(被封为东丹国王),不曾想不曾想,我最后只能来到中原改名李赞华。\"
后面石敬瑭向后唐皇帝李从珂上奏疏,痛陈边关危急,请求朝廷火速调拨军粮支援。然而,后唐朝廷的国库早就空虚了。however, 李从珂的旨意很快下来了:着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便宜行事”,先行向河东境内各大户“借粮”,以解燃眉之急,朝廷允诺“事后再行拨补”。
但名义上是“借粮”,但在这个时代跟抢粮有区别吗?这两个字在灾荒连年的河东,无异于一道催命符。去年大旱,颗粒无收,今年开春又是连绵阴雨,低洼处已成泽国,高坡之地龟裂如蛛网。旱灾与水灾交替肆虐,百姓早已苦不堪言,哪里还有余粮可“借”?
石敬瑭的反应却跟史书记载的那般果决,根本没有等所谓的“朝廷调拨军粮”这个遥遥无期的空头许诺,也没有按照常理去“协商”借粮。他直接动用了自己的亲信僚属和精锐牙兵,如同最有效也最冷酷的机器,扑向了河东境内的富户、粮商、甚至是一些稍有余粮的普通大户人家。
他的命令下达得迅猛而直接,执行得更是雷厉风行。但我只接到了简单的通知:近期将有粮队经过或暂驻,需配合提供草料饮水。石敬瑭将我排除在了这场“借粮”之外。没准他认为我不够冷酷,或者他觉得我另有他用,又或许……他潜意识里,并不希望我过多接触他权力根基下的血腥手段。
身在这个时代吃人的大洪流之下,我是不可能置身事外。一次我带着小绿和小雪前往接受一批铁料运输的途中,我亲眼目睹了这场“借粮”风暴刮过后的人间惨剧。
道路两旁,不再是初夏应有的青翠与生机。取而代之的,是望不到头的、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人流。他们扶老携幼,眼神空洞,像被抽走了魂魄的躯壳,麻木地挪动着脚步。空气中弥漫着尘土、汗馊和一种令人窒息的绝望气息。
“娘……饿……”一个被枯瘦妇人抱在怀里的孩子,发出微弱的、如同猫叫般的哭声。妇人眼神浑浊,只是下意识地更紧地搂了搂孩子,脚步却未曾停下。
不远处,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倒在路边,胸口微弱起伏,身边围着几个同样骨瘦如柴的家人,徒劳地呼唤着,却连扶起他的力气都没有。
更触目惊心的是路边田埂下,几具被草席或破布匆匆掩埋的尸体,几只野狗在不远处徘徊,空气中隐隐飘来令人作呕的气味。苍蝇嗡嗡地飞舞着,落在那些了无生气的脸上。
“小姐……”小雪的声音带着颤抖,她都得脸色苍白。小绿更是别过头去,眼圈泛红。
我的胃里一阵翻江倒海,一股强烈的眩晕感袭来。我死死抓住马鞍的边沿,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现代社会的记忆碎片猛烈地冲击着我的脑海——超市里堆积如山的食物,外卖软件上琳琅满目的选择,关于饥荒的报道永远隔着冰冷的屏幕……而眼前这一切,是真实的、触手可及的、弥漫着死亡气息的炼狱!
石敬瑭的士兵,那些我曾以为是强大保障的力量,此刻在我眼中化作了最冷酷的掠夺者。他们为了所谓的“军粮”,生生抽干了这片土地上最后一点生机!这不是借粮以抵御外敌,这是竭泽而渔!那些被强行“借”走的粮食,或许能支撑前线几天?十几天?却足以让无数个家庭瞬间坠入深渊,让这片土地在未来几年甚至更久都难以恢复元气!
一股强烈的、几乎要将我撕裂的无力感攫住了我。我能做什么?带着我的士兵们去抢回粮食?那只会引发更大的混乱和杀戮,拿出庄园的存粮?杯水车薪,而且一旦开了口子,庄园自身的运转和这支军队的维系都将崩溃。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穿越到五代十国当女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