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了“龙渊资本”看似诱人的投资,意味着“奇点科技”必须继续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依靠自身力量完成“烛龙”的后续优化和“火种二号”的最终攻坚。这是一条更为艰难,却也更加纯粹的道路。
“烛龙”qIA核心的成功流片,极大地鼓舞了“火种二号”项目组的士气。如果说“烛龙”是追求极致性能、刺向未来的“利矛”,那么“火种二号”就是守护根基、确保生存的“坚盾”。两者缺一不可。
李明将主要精力投向了“烛龙”。首批工程样片的性能虽然达到了模拟预期,但在实际应用环境中,依然暴露出一些需要优化的细节问题,比如在极端温度下的稳定性,以及与其他外围Ip核协同工作时的效率瓶颈。他和秦教授带领团队,开始了紧张的迭代优化工作,目标是在三个月内完成设计改进,并启动第二次、也是决定商业化前景的小批量流片。
而“火种二号”项目,则由一位同样资深、性格沉稳的架构师老谭负责。这个项目没有“烛龙”那样炫目的性能指标,它的核心目标是:完全自主、安全可靠、满足特定关键领域应用需求。
老谭带领的团队,走的是一条“笨”路子。他们不追求最先进的工艺,而是选择了一种相对成熟、但完全国产化、供应链风险极低的工艺节点。他们设计的每一个模块,都力求简洁、稳健,经过了反复的、近乎苛刻的可靠性验证。代码一行行地敲,电路一寸寸地画,进度虽然缓慢,却扎实无比。
林小一在两个项目组之间来回奔走。他不仅是决策者,更是最顶尖的技术顾问和粘合剂。当“烛龙”组遇到棘手的算法优化难题时,他能从截然不同的角度提出启发性的见解;当“火种二号”组在性能与功耗之间艰难权衡时,他能凭借对未来应用场景的精准把握,给出关键性的取舍建议。
他的存在,让这两个技术路径迥异、甚至在某些资源分配上存在潜在竞争的项目组,始终保持着良性的协同和共同的目标感。所有人都明白,他们是在为同一个梦想,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挖掘隧道,终将在光明的彼岸汇合。
公司的氛围,也因为这两个项目的实质性进展而悄然改变。之前弥漫的悲观和不安被一种埋头苦干、期待未来的紧张和兴奋所取代。虽然工资依旧不高,工作强度巨大,但员工们的眼中重新有了光。他们知道,自己正在参与创造的,可能是改变行业格局的东西。
与此同时,周文斌也调整了策略。他不再漫无目的地寻找“灯塔客户”,而是带着“火种二号”初步确定的性能参数和“完全自主、安全可靠”的核心卖点,精准地对接那些对数据安全、供应链自主有极端要求的潜在客户,比如某些涉密单位、关键基础设施的运营方等。虽然这些领域的准入门槛极高,认证周期漫长,但一旦切入,就将是最稳固的“根据地”。
赵磊则继续在舆论阵地上坚守。他不再试图与“神谕”的声势正面抗衡,而是持续不断地输出关于技术多样性、供应链安全、长期主义价值的观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那些能够进行深度思考的业内人士。
“奇点科技”就像一颗在夜空中倔强闪烁的星辰,虽然不如“环宇”那般耀眼夺目,但其散发出的、代表着独立与坚持的光芒,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
“烛龙”与“火种”,这一矛一盾,一快一稳,如同双星并进,驱动着“奇点”这艘小船,在经历了至暗时刻和资本诱惑后,更加坚定地驶向未知的深海。
他们知道,真正的风暴或许尚未到来,但他们已经准备好了用自己的方式,去迎接一切挑战。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重生八岁,我是高考神童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