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奇点科技”在国内外市场凭借硬核技术和务实策略艰难推进之时,林小一在文科学习上的“非主流”选择,以及他所代表的“奇点”所秉持的理念,开始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产生了更深远的回响。
学校里,关于林小一“理科天才转投文科”的议论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尤其是在苏晚晴担任副社长的“时事与哲学社”里,林小一偶尔的参与和发言,总能带来不一样的角度。
一次社团活动的主题是“技术爆炸时代的个体与社会”。社员们大多从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就业冲击、伦理困境等常见角度展开讨论。
轮到林小一发言时,他没有站在技术提供者的角度去鼓吹,而是引入了一个更宏大的视角。
“大家讨论了很多技术带来的‘果’,”林小一的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穿透力,“但我想谈谈技术的‘因’,或者说,驱动技术发展的‘意志’。”
他简要回顾了工业革命以来几次重要的技术浪潮,分析了其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量——是国家间的竞争?是资本对利润的无限追求?还是人类对更美好生活的普遍向往?
“不同的‘意志’,会塑造出截然不同的技术发展路径和最终的社会形态。”林小一继续说道,“如果技术发展的‘意志’主要来自于单一实体对垄断和控制的渴望,那么技术很可能演变成巩固特权、压制多样性的工具。就像某些超级平台,它们提供的便利是真的,但其背后对数据的攫取、对生态的封闭、对创新的压制,也是真的。”
他并没有点名“环宇科技”,但在场的所有人都心领神会。
“所以,‘奇点’所做的,在技术上追求自主可控,在生态上倡导开放多元,其本质,是在试图维护一种更健康、更多样的技术发展‘意志’。”林小一将话题引回自身,语气诚恳,“我们相信,技术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一种模式。它应该像雨林生态一样,允许不同的物种(技术路线)共存、竞争、演化,最终才能孕育出最蓬勃的生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整体的、长远的福祉,而不是少数个体的私欲。”
他的发言,让在场的许多同学陷入了沉思。他们第一次意识到,技术公司之间的竞争,背后可能隐藏着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的路线之争。
苏晚晴看着林小一,眼中闪烁着欣赏的光芒。她接过话头,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技术伦理、数据主权和多元价值的重要性。两人的观点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共鸣。
这次社团讨论的内容,不知被谁整理成文,发表在了学校的内部论坛上,很快就引起了师生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甚至引起了少数几位关注科技与社会发展的老师的注意。
一位教授政治经济学的老师特意找到林小一,和他进行了一次长谈,结束时感慨道:“林小一同学,你的思考超出了你的年龄。技术很重要,但驾驭技术的智慧和价值观更重要。很高兴看到我们的‘理科状元’,能有这样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洞察力。”
这股源自校园的、关于技术发展“意志”和路径选择的讨论,虽然范围很小,影响力有限,却像一粒投入池塘的石子,激起了小小的涟漪。它代表着“奇点”所秉持的理念,正在超越纯粹的技术和商业范畴,开始触及更深层的社会思考和价值认同。
这种理念的回响,或许暂时无法转化为订单或投资,但它却在潜移默化中,为“奇点”的未来,积累着一种更为宝贵、也更为持久的力量——思想的影响力,和一代年轻人的认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重生八岁,我是高考神童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