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的威胁在赵钰强硬的姿态和边境大军的威慑下,如同阳光下的冰雪,迅速消融。
几个跳得最凶的部落不仅立刻罢兵,其首领更是亲自带着厚礼,战战兢兢地赶到边境,向镇南将军请罪,并表示会尽快将“赔罪之礼”送往京城。
消息传回,朝野上下对这位新任监国太子的敬畏更添几分。
这位爷,对外敌是真敢亮刀子,而且一刀就捅到了要害!
内部肃清,外部暂平,赵钰的目光,终于投向了维系帝国长远发展的根本。
明德殿内,赵钰将一份关于吏部官员缺额的奏报扔在桌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上面罗列着因清洗太子党而空出的近百个重要职位,以及更多因各种原因空缺的中下级官职。
“看看,偌大个朝廷,竟有如此多的职位空缺!靠着现在这些人,如何能运转如意?如何推行新政?”
赵钰的声音带着不满,扫视着下首的林如海和几位阁臣。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阁臣颤巍巍道:“殿下,可按惯例,当从现有官员中择优擢升,或由勋贵子弟恩荫补缺……”
“惯例?”赵钰打断他,嘴角带着一丝嘲讽,
“老的惯例若真那么好,前太子就不会有那么多党羽,朝廷也不会是现在这般暮气沉沉!恩荫?看看贾家那些子弟,除了遛鸟斗蛐蛐,还会什么?让他们当官,是祸害百姓,还是败坏朝纲?”
他这话说得极不客气,那老阁臣脸色一白,讷讷不敢再言。
这帮老家伙,脑子里就只有论资排辈和关系人情!不打破这些条条框框,这朝廷永远都是一潭死水!
林如海见状,适时上前一步,拱手道:“殿下所言极是。为国选贤,乃社稷根本。如今朝局初定,正需补充新鲜血液,选拔真正有才学、能干实务之才。臣以为,当重启科举,且宜早不宜迟。”
“科举……”赵钰手指敲着桌面,若有所思。
他当然知道科举的重要性,这是打破门阀垄断,从寒门庶族中选拔人才的最重要途径。
“光是重启还不够。”赵钰眼中精光一闪,
“以往的科举,重经义,轻实务,选出来的多是只会死读书、空谈道理的酸儒!于国于民,有何实用?”
他看向林如海:“林爱卿,你即刻牵头,会同礼部、吏部,给孤拟个新章程出来!”
“请殿下示下。”林如海精神一振,知道殿下这是要大刀阔斧地改革了。
赵钰站起身,朗声道:“第一,今科科举,增设‘实务策问’!考题不限于经史子集,更要涉及农桑、水利、财税、刑律、边备等具体国事!孤要看看,这些读书人,是不是只会背圣贤书,而对民间疾苦、国家大政一窍不通!”
众臣闻言,皆是动容。这等于是在科举的“祖制”上动刀子了!
“第二,”赵钰继续道,“录取名额,向边远州府、寒门学子倾斜!告诉那些考官,若敢因地域、门第之见,埋没了真有才学之人,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赵钰目光锐利地扫过众人,
“科举之后,所有进士,不再直接授予京官或地方要职!全部下放至州县,从底层佐贰官做起!让他们去亲眼看看百姓如何生活,吏治如何运行!为期一年,由地方督抚和监察御史共同考核其政绩、能力!考核优异者,方可擢升重用!无能者、贪腐者,立即革职,永不叙用!”
这一条,更是石破天惊!等于打破了“进士及第,一步登天”的传统!
殿内一片寂静,几位老臣面面相觑,都能看到对方眼中的震惊。
这位太子殿下的手段,真是招招都出人意料,却又直指要害!
林如海心中却是波涛汹涌。
他深知,殿下这三条改革,若能推行下去,必将从根本上改变大周官僚队伍的构成和素质!这需要莫大的魄力和决心!
“殿下……此举是否……太过急切?恐引起士林非议……”一位阁臣忍不住劝谏。
“非议?”赵钰冷哼一声,
“孤行的是光明正大的选才之道,为的是江山社稷的稳固!若有人只因触动了他们的利益就非议,那正好说明孤做对了!孤要的是能办事的官,不是会掉书袋的呆子,更不是靠祖萌的废物!”
他语气斩钉截铁,不容置疑:“此事,就这么定了!林爱卿,章程尽快拟好,昭告天下!今科恩科,就定在三个月后!孤要亲自担任主考官!”
正好借此机会,看看这天下,到底有多少可用之才!也能让那些观望的士子知道,如今是谁的天下,该效忠于谁!
“臣,领旨!”林如海深吸一口气,躬身应下。他知道,一场席卷整个士林的风暴,即将因这道旨意而掀起。
旨意很快便以明发上谕的形式,通告全国。
一时间,天下震动!
寒门学子奔走相告,欢欣鼓舞!他们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不再仅仅依靠虚无缥缈的经义文章,实务策问给了他们这些可能家境贫寒却关心时政的学子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名额倾斜更是让他们感受到了新朝对新血的渴望!
而一些依靠门第和传统经学传承的世家大族,则感到了阵阵寒意。
这新太子,是要刨他们的根啊!但如今赵钰威势正隆,手段酷烈,他们纵然心中不满,也不敢明着反对,只能暗中咒骂,或者赶紧督促族中子弟适应新的考核方向。
京城内外,各地的书院、学舍,顿时掀起了研读实务、讨论时政的热潮。
以往被视作“杂学”的农政、水利、算学等书籍,一时间洛阳纸贵。
贾府虽然被圈禁,但也听到了消息。
贾政在书房里长吁短叹,他那个不成器的儿子贾宝玉,最厌的就是这些经济仕途的学问,如今科举改制,更是断绝了宝玉通过正途出仕的微末可能。
而贾兰年纪尚小,且性格与他父亲贾珠相似,倒是能静心读书,只是贾府如今这般光景,能否供他安心求学,还是未知数。
薛蟠听到这消息,却咧开大嘴笑了:“读书考试?那多累得慌!咱们薛家有钱,到时候随便捐个官儿当当,不也一样?”
薛宝钗却想得更深,她轻声对母亲道:
“母亲,这位太子殿下,志向非小。他此举,是要打造完全听命于他、由他亲手提拔起来的班底。薛家若想长远,或许……
也该鼓励族中子弟,尝试走这科举正途,哪怕只是个举人,在新朝的意义也截然不同。”
龙首宫内,太上皇赵瑧听着戴权禀报科举改制的消息,沉默良久,最终复杂地叹了口气。
他一生也想改革科举,却碍于各方阻力,未能如愿。
没想到,这个逆子,竟以这样的方式,强行推动了。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穿越红楼,我是天可汗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