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日本有些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主张“崖山之后无中华”?为何元朝以及后面的清朝时期,越南和朝鲜均声称自己是“小中华”和“正统性”?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文化认同和东亚国际秩序的核心。我们可以分两部分来解答。
第一部分:关于“崖山之后无中华”
“崖山之后无中华”这一说法,确实在一些日本学者(特别是战前和战时)中流行。其核心论点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中国灭亡了”,而是一种文化和民族政权更替论,其背景和动机十分复杂。
1. 核心论调:
他们认为,1279年南宋在崖山的彻底灭亡,标志着纯正的、古典的“中华文明”(以汉唐宋代为代表的汉文化主体)被异族(蒙元)所中断。此后,元朝和清朝都是“蛮族”统治,尽管这些王朝后来都不同程度地汉化了,但其文明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华夏”了。
2. 产生的历史与学术背景:
· 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这位日本京都学派的泰斗提出了中国历史分期理论。他将宋代表现出的平民化、君主专制强化等特征视为“近世”的开端。元朝的入侵打断了这一自然进程,造成了中国文明的“停滞”或“扭曲”。这为“中断说”提供了学术框架。
· 江户时代的“华夷变态”说:日本江户时代的学者(如山崎暗斋)认为,满清入主中原后,中国已从“华”沦为“夷”,而日本由于完好地保留了唐宋文化,反而成为了“中华”思想的真正继承者。
· 为政治服务: 在20世纪上半叶,这种论调被日本军国主义所利用,为其侵略行为提供“合法性”。他们宣称,日本对华的战争是为了“将亚洲从西方殖民主义和‘非中华’的统治中解放出来”,并建立一个由日本领导的“新中华秩序”(如“大东亚共荣圈”)。这本质上是一种为了否定当时中国(中华民国)合法性而构建的政治话语。
3. 对论调的批判与事实:
· 文明延续的视角:这种观点严重忽略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性、同化力和延续性。元朝和清朝的统治者,尽管出身游牧或渔猎民族,但为了统治广大的汉地,都不可避免地采用了汉地的典章制度、儒家思想和统治模式。明朝的建立本身就是“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汉文化复兴。
· “中华”的动态定义:“中华”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演变的概念,是文化认同高于血统的文明体。历史上的北魏、辽、金都在不同程度自认为“中国”,并被后世所接纳。元朝修《宋史》、《辽史》、《金史》,并列为正统,本身就承认了其对中国道统的继承。
· 现代学术界的看法:当今主流历史学界(包括中日学者)大多视此观点为带有强烈政治目的的历史目的论,已经摒弃了其核心结论。它片面地夸大了断裂性,而忽视了更强大的延续性。
---
第二部分:为何元清时期,越南和朝鲜自称“小中华”?
这与“崖山之后无中华”的论调形成了有趣的呼应和对比。当中国本土由蒙元、满清统治时,在朝鲜和越南的士大夫看来,这正是“华夷秩序”在中国本土的“颠倒”。
1. 思想根源:传统的“华夷观”
古代东亚世界的国际秩序建立在儒家“华夷之辨”的基础上。“华”代表文明(农耕、礼教、儒家典籍),“夷”代表野蛮(游牧、缺乏礼教)。但“华”与“夷”的区别不是固定的种族概念,而是可变的文化概念。接受并践行中华文化的,就可以“由夷入华”。
2. 元朝时期:
· 高丽\/朝鲜:在高丽王朝后期和朝鲜王朝初期,面对强大的蒙元,他们虽然在武力上臣服,但在文化心理上极度优越。他们自视为中华文化(特别是南宋朱熹的理学)的纯正继承者和守护者。明朝灭亡后,朝鲜孝宗甚至一度有“北伐清朝,恢复中华”的构想,在内部称清朝皇帝为“胡皇”,自己则以“小中华”自居。
· 越南(陈朝):越南在击败元军(三次元越战争)后,民族自信心大增。他们开始更强烈地强调自身的文明性,认为自己同样继承了中华文明,并以此来区别于周边的“蛮夷”(如占城、真腊),并构建自己区域内的“华夷秩序”。
3. 清朝时期:
这是“小中华”意识达到顶峰的时期。
· 朝鲜:对满清的态度从鄙夷到无奈接受,但其“小中华”意识最为强烈。他们穿着明代衣冠,使用崇祯年号后纪年(如“崇祯后一百xx年”),认为中华衣冠、礼乐已在朝鲜得以保存,而中国本土已是“腥膻之地”。他们来华使臣所着的《燕行录》中,充满了对清朝“胡化”的批评和对自身文化正统性的自豪。
· 越南(阮朝):阮朝开国君主嘉隆帝被清朝嘉庆帝册封为“越南国王”,国号“越南”即来源于此。但在内部,阮朝君主自称“皇帝”(南帝),视清朝皇帝为“北帝”。他们全面模仿中国的政治制度、科举和儒家教育,自认为在南方建立了一个新的中华式帝国,并视周边的高棉、老挝等为“夷狄”。
总结:
· “崖山之后无中华” 是一种主要源自外部(日本)的、用以解构中国正统性的政治和学术话语,它片面强调断裂。
· “小中华” 是朝鲜和越南在中华文化圈内部,基于传统华夷思想,在特定历史时期(中国被他们视为“夷”的王朝统治时)用以争夺文化正统性和提升自身地位的自我认同话语。
两者都反映了“中华”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在历史上所具有的巨大吸引力和解释权之争。它们共同说明了,在东亚世界,“中华”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或政治实体,更是一个文明的高地,谁占据了这套文化和价值观的制高点,谁就在道德和合法性上拥有了优势。而历史最终证明,中华文明的主体在中国本土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延续性和韧性。
(全书 终)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风雅宋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