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阳光洒在军工车间的屋顶上,反射出淡淡的金属光泽。车间门口挂着一条红布横幅,上面写着“欢迎友军学习团”几个大字,显得格外醒目。李铮穿着一身整洁的工装,正和吴天浩、徐小眼、陈婉儿等人商量接待事宜——今天,30余名来自其他团的后勤技术人员组成的学习团,要到车间参观学习。
“吴师傅,炼钢区的讲解就靠你了,重点讲咱们的土法炼钢创新,比如反射炉的搭建和炉温控制技巧。”李铮叮嘱道。
吴天浩推了推眼镜,点点头:“放心,我都准备好了,还画了简易的反射炉结构图,保证他们能看明白。”
“徐师傅,零件加工区你负责,主要讲机床改进和精密零件加工的经验,特别是你那个身管校直夹具,很多团都缺这个技术。”
徐小眼手里拿着一个校直夹具的模型,笑着说:“没问题,我还准备了实操演示,让他们亲手试试,印象更深刻。”
“陈组长,弹药区的讲解任务交给你,重点分享硝化甘油制备和火药防潮的技术,这些都是咱们摸索出来的实用经验。”
陈婉儿手里拿着一本笔记,上面记满了弹药生产的要点:“我已经把关键步骤整理成了小册子,到时候发给他们,方便回去后参考。”
安排完接待任务,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众人抬头望去,只见30余名穿着粗布工装的技术人员,在独立团通信兵的带领下,沿着山路走来。他们大多面带好奇,眼神里充满了期待——早就听说独立团有个能自主炼钢、生产轻机枪和掷弹筒的军工车间,今天终于有机会亲眼看看了。
“欢迎各位同志来到独立团军工车间!”李铮快步迎上去,热情地和学习团成员握手,“我是车间主任李铮,接下来由我和几位师傅,带大家参观学习。”
学习团成员们纷纷点头问好,其中一个身材微胖的中年人走上前,笑着说:“李主任,我是二团的后勤股长王建国,早就听说你们车间搞得好,今天特意来取经,希望能多学几招回去!”
“王股长客气了,咱们都是为了抗战,技术和经验就该互相分享。”李铮笑着回答,“大家快里面请,咱们先从炼钢区开始参观。”
众人跟着李铮走进车间,第一站是炼钢区。王磊正在给炼钢炉添加焦炭,看到学习团过来,连忙停下手里的活。吴天浩走上前,指着反射炉开始讲解:“各位同志,这就是咱们自主搭建的反射炉,用耐火砖和铁矿砂黏土砌成,成本低,易操作。炼钢的关键是控温和配比——炉温要达到1500c,焦炭与铁矿砂的配比是1:3,再加入适量石灰石除杂,就能炼出合格的粗钢。”
他一边说,一边打开炉门,让众人查看炉膛里的火苗:“大家看,火苗呈亮白色,说明炉温已经达到1500c,这时候加入铁矿砂,就能顺利炼出钢水。”
学习团成员们纷纷凑到炉门前,仔细观察着火苗的颜色,有的还拿出纸笔记录。王建国忍不住问道:“吴师傅,咱们也试过土法炼钢,可炼出的钢杂质太多,根本没法用,你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关键在铁矿砂预处理和除杂剂的使用。”吴天浩解释道,“铁矿砂要先暴晒去水,再用筛子筛掉碎石和泥土;除杂剂除了石灰石,还可以加入少量萤石,能更好地去除钢里的杂质。我们还改进了钢水的搅拌方式,用长棍反复搅拌,让杂质充分上浮,这样炼出的钢就干净多了。”
他一边说,一边拿出准备好的反射炉结构图,分发给学习团成员:“这是炉子的结构图,上面标注了尺寸和材料,你们回去后可以参考着搭建。”
离开炼钢区,众人来到零件加工区。徐小眼正在指导王二柱加工掷弹筒身管,看到学习团过来,立刻停下手里的活,拿起身管校直夹具开始讲解:“各位同志,掷弹筒身管的精度直接影响射击效果,之前我们加工的身管总是弯曲,后来我设计了这个校直夹具,能将弯曲度控制在0.03mm以内。”
他一边说,一边演示夹具的使用方法:“先把身管放在夹具的V形槽里,用千分表测量弯曲度,然后通过两侧的丝杠微调,直到弯曲度达标。这个夹具制作简单,用铸铁就能做,大家回去后可以试试。”
学习团成员们围在一旁,仔细观察夹具的结构,有的还亲手转动丝杠,感受调整的力度。其中一个年轻的技术人员问道:“徐师傅,手工加工这么精细的零件,怎么保证每个零件的精度都一致啊?”
“靠‘样板’和‘勤练’。”徐小眼拿出一个加工好的枪机样板,“我们把合格的零件做成样板,每次加工时都对照样板测量,误差超过0.1mm就重新加工。另外,就是多练,熟能生巧,我们的技工每天至少练8个小时,时间长了,手上就有准头了。”
他还让学习团成员们亲手操作机床,体验改进后的丝杠进给机构。王建国试着摇动手摇柄,看着刀架匀速移动,忍不住赞叹:“这个改进太实用了!之前我们的车床全靠手工进给,加工出来的零件误差大,报废率高,回去后我们也要给车床加装这个进给机构!”
随后,众人来到弹药区。陈婉儿正在指导女工们装填榴弹,看到学习团过来,连忙上前讲解:“各位同志,这是我们生产的掷弹筒榴弹,采用硝化甘油作为炸药,威力比黑火药大3倍。制作榴弹的关键是尾翼稳定和炸药防潮——尾翼用0.4mm厚的钢板制作成十字形,焊接在弹体底部,能保证飞行稳定;炸药则用桐油浸泡的麻布密封,放在防潮袋里储存,潮湿环境下存放1个月也能正常使用。”
她一边说,一边拿出一个防潮袋,递给学习团成员:“这是我们制作的防潮袋,用桐油浸泡麻布后缝制而成,成本低,防潮效果好,大家可以回去试试。”
学习团成员们接过防潮袋,仔细查看布料的质地,有的还闻了闻桐油的味道。王建国问道:“陈组长,硝化甘油制备是不是很危险啊?我们之前试过一次,差点发生爆炸。”
“确实危险,关键是控温和慢搅。”陈婉儿解释道,“硝化剂(浓硫酸和浓硝酸按3:1混合)要在5-10c的低温下与甘油反应,搅拌速度要慢,不能让局部过热。我们还制作了夹层反应陶盆,夹层里通冰水控温,能有效降低风险。”
她还把整理好的弹药生产小册子分发给学习团成员,上面详细记录了硝化甘油制备、榴弹制作和火药防潮的步骤,方便他们回去后参考。
参观完各个生产区,李铮在车间的空地上组织了一个座谈会。他看着学习团成员们,笑着说:“各位同志,我们车间能有今天的成果,全靠‘土法创新’和‘抱团取暖’——没有设备,我们就自己造;没有技术,我们就反复试;遇到难题,大家一起商量解决。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也欢迎大家把好的经验和建议告诉我们,咱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学习团成员们纷纷发言,有的分享了自己团在武器修复中的经验,有的提出了在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大家互相讨论,气氛格外热烈。王建国感慨道:“今天真是受益匪浅!之前我们总觉得条件艰苦,没法搞军工生产,现在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肯下功夫,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回去后,我们也要按照你们的经验,搭建炼钢炉,改进机床,争取早日实现武器自给自足!”
夕阳西下,学习团成员们依依不舍地离开车间。他们手里拿着各种技术资料和模型,脸上洋溢着收获的笑容。李铮站在车间门口,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心里充满了欣慰。他知道,接待学习团不仅是分享经验,更是为根据地的军工事业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只要各个团的军工水平都能得到提升,就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为抗战胜利提供更有力的武器支持。
车间里的工人们也纷纷围过来,脸上带着自豪的笑容。徐小眼笑着说:“李主任,今天来的这些同志都很认真,相信他们回去后,一定能把咱们的技术用起来。”
李铮点点头,看着远处的群山,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车间办得更好,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分享更多的经验,让整个根据地的军工事业都蓬勃发展,早日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土地。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烽火锻山河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