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君赵胜开言:“事有贰,其壹,昔日吾使楚,曾有访贤,机缘不至而未得,今日缘来,贤至邯郸,请于外相,兼左丞相。”
荀太师闻而哑然,方才见太后,甫言外相空缺,今已有荐,先不回话,待平原君赵胜言另壹事。
平原君赵胜复言:“另有壹事,吾亦踌躇,本不急切,今日得闻还政,方有措手,故想请于太师。”
荀太师闻言暗凛,言曰:“即言还政,吾亦有事相商,今日唐突,至太后言及还政,不知如何处之。”
见荀太师亦思此事,平原君赵胜乃回曰:“昔日今上加冠,事有紧急,权责相专,亦为战事,故有加冠不亲政之临策,今战事稍平,今上又已叁载,亲政之举,未得拖延。故还政之事,势在必行,此亦太后所言,避得俩误之意。”
荀太师乃言道:“如此说来,可以还政?”
平原君赵胜思言:“可。然则吾有一事,亦关此事,请于太师。”
荀太师疑问:“何事?”
平原君赵胜乃曰:“邯郸大贾,郭家之事。”
荀太师闻言而思,闻曰:“君欲何为?”
平原君赵胜乃曰:“及待武安君李牧克安邑,河东太守王稽来投,乃知上党之战时,信平君廉颇去职,乃有隐情。”
见荀太师思,乃续曰:“俩军对阵,应侯范雎得信,用间合纵,以代廉颇;魏龙阳君,来赵诘难,亦受其惑;吾赵朝堂风云,民间沸反,皆因用间,始于郭家。”
“郭家之兴,附于赵室,君施仁政,有害加之,虽有损益,然蛇僵未死,壹日今上亲政,死灰复燃,恐愈坐大,仁政之惠,尽皆灰灰。故吾有谏言,请除其害而后还政,得免后患。”
荀太师闻其言,并未立回,反问曰:“君侯所荐外相,乃为何人?”
平原君赵胜亦不催促,复曰:“先武灵王,将星璀璨,不惟乐毅廉颇,亦有壹将,得识先王,常与王言‘百战而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
荀太师闻言而惊,回曰:“此语颇有仁德,岂吾儒家门人?”
平原君赵胜笑曰:“非也,此君乃纵横之士,学于楚隐士鹖冠子,兼修纵横及兵家,故有识于先武灵王。”
荀太师闻言而问:“彼时得识,定与望诸君乐毅相仿,恐已岁暮,今日前来,谋以卿士,图以将帅?”
平原君赵胜闻荀太师之语,明其意,乃曰:“好教太师得知,虽多年未现,然并非庞煖亲至求官,实乃吾初次使楚,听“赵牧”谏言,遣使俩载,方得寻见。待贰次复楚,往复求之而不得,今日终允出山相助。故所谓士者,必以官衬之,苟若不齐,恐不得利业。”
荀太师闻言而曰:“访贤之事,吾需谢君。昔日壹句存断续绝,荐以李牧,终得有成,可抵乐、田贰人之失,终有今日之安,不至崩塌,局势糜烂。今日所荐,可比武安君李牧乎?\"
平原君赵胜回曰:“李牧长于军事,庞煖长于纵横,贰人非同也。然则庞煖之利,亦有助赵。赵亦勿需贰李牧也。”
荀太师颔首,应曰:“如此,吾知之,庞煖之仕,先于今上亲政。郭家之事,且容我思,若有谋划,尚需廷尉及御史携手。”
平原君赵胜乃曰:“苟有令,应勿缓。”
叁日后,赵威后召令,文曰:“以庞煖为外相,兼左丞相;今岁叁月初三,今上亲政;三月初六,今上大典,公祭英灵,犒赏有功,现授封君。”
斯年贰月二十八日,朝会,内史“张衡”复奏邯郸郭家,私通诸侯,结以秦国,构陷信平君廉颇,请荀太师察叛。
此奏壹出,朝廷震惊,邯郸郭家,起自晋阳,兴于先武灵王,亲善王族,独以庭院,以别他族,盘踞邯郸,势力庞杂,朝中众卿,有以往来者,不知凡几,前岁廉颇去职风波中,有以掺和者,亦不少数。
不待众卿言情,荀太师乃以震动,责廷尉及御史,并查其案,以定其刑。不待朝散,已遣军出发,直袭其府。
欣于今上叁日后亲政,郭家复将大兴,其时郭纵已逝,家主已为郭园,乃聚全家以庆。猝不及防,酒酣耳热间,天兵突降,尽皆就缚,无壹得脱。押解入狱,以待后审。
当得其时,原秦河东太守王稽,已由武安君李牧,自河东安邑,转送至邯郸,乃上堂出首,揭发郭家。此人甫至,朝堂复哗,皆知此人乃秦相范雎爱将,今有言说,其信当为真。
廷尉及于御史,搜检郭家,屡有违禁,然无通敌之册,遂复严刑,终有出首者,言以密室,始得郭家与秦往来书信,铁案遂定,众卿救之不及。
斯年三月初贰,孝成王亲政前日,郭家满门,以通敌畔国,尽皆斩杀,其财充于国库。
翌日,孝成王亲政,赵威后辅政陆载,终得退位。赵廷新旧,自有更新。
斯年三月初六,孝成王举以大典,莅临英灵台,公祭历年英灵。此台本为仁政初年,荀太师委太傅魏冉及今上都督修建,后魏冉多居晋阳,修建之事,孝成王偏多。今日祭祀,已为赵王,自是感慨良多。奉常主持,孝成王祷词,并言自今岁起,每年三月,定以节庆,以祭军灵,各郡英灵殿,一并行之。
公祭已毕,次而封君,信平君廉颇,文平君“张衡”,亲授其爵,并以食邑,诸卿观礼,颇为艳羡。
次及补阙,以张衡”为中丞相,补计相之阙;升马服君赵奢为太傅,位列三公,主以君王辅弼;升武安君李牧为太尉,主以军事;“张衡”以外卿,叁载而至亚相,亦为惊人。九卿之属,腹诽者多,诤言者无。
及此大典,秦宣太后适逢其会,乃有列席,白起及郑安平之属,忙于成军,并未随行,惟原河东太守王稽在列,另原各部部首,今已典佐,亦独成列,以为观礼。
待典礼毕,朝事遂安,乃谋兵事,及于合纵。秦宣太后见赵太后及孝成王,荀太师在陪。
先得檄文,复闻秦宣太后,谨守去岁诺言,出兵反秦,赵廷亦为响应,乃共商河东及上郡兵事。
其时,去岁祭祖,晋阳携至河东赵军,皆已归于武安君李牧辖制,合兵约拾伍万,晋阳仅遗秦军捌万,河西所驻赵括军伍万,前线可用之兵,约有贰拾捌万。
至于后方剩余,上党军贰万,邯郸武关驻军仅余伍万,凡计柒万。昔日荀太师,率柒万赵军,围长平关突袭秦军,双方殊死,损兵肆万,及至都平君田单,遣野王战车贰仟伍佰乘(兵卒万人)反于邯郸,及陕县万余人反邯郸,方得此数。至于九原及雁门,北叁郡驻军,边骑弓弩各壹万,驻于平城,步卒壹万,匈奴骑伍仟,驻于九原,约莫叁万余人,以为驻守,防备万一。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黄粱一梦:从春秋开始穿越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