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庭院中的积雪悄然消融,枯黄的草皮下钻出嫩绿的新芽,枝头也缀满了含苞待放的蓓蕾。自然界周而复始的生机,似乎也悄然呼应着顾侯府内院的变化。
明兰的病情,在经历了漫长而反复的严冬后,终于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转机。这种好转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如同初春的溪流,冰层缓缓融化,水流虽细弱,却持续不断,带着不可阻挡的势头。
最先觉察到这变化的,是日夜侍奉在侧的丹橘。她发现,夫人清晨醒来时,眼神不再像以往那般涣散无力,而是渐渐恢复了往日的清亮。那令人揪心的眩晕,发作的次数明显减少了,即便偶尔袭来,程度也轻了许多,不再需要立刻卧床,静坐片刻便能缓解。
更可喜的是食欲的恢复。面对小厨房精心烹制的药膳和清淡粥菜,明兰不再像之前那样只是勉强下咽,而是能主动拿起汤匙,慢慢地、却实实在在地吃下小半碗,有时甚至会对某道菜的口味点评一两句。这对于日夜悬心的下人来说,简直是天籁之音。
“夫人,您今日的气色瞧着好多了。”一日清晨,丹橘为明兰梳头时,看着铜镜中那张虽然仍显清瘦,但已隐隐透出血色的脸庞,忍不住欢喜地说道。
明兰对着镜子微微一笑,她也感觉到了身体里那股久违的力气正在一点点凝聚。她轻轻动了动手指,那种绵软无力的感觉减轻了不少。“是啊,觉着身上松快了些,不似前些日子那般沉重了。”
陈太医每隔几日便来请一次脉,这一次,他捻着胡须,脸上终于露出了较为明朗的笑容:“侯爷,夫人,脉象虽仍显细弱,但较之前已平和了许多,涩意大减,可见气血渐有滋生之象。肝肾之阴也得滋养,虚火渐平。好,好啊!此番算是稳住了。”
顾廷烨站在一旁,紧绷了数月的心弦,直到听到这句话,才稍稍放松了些许。他看向明兰,眼中是难以掩饰的欣喜和宽慰,但仍谨慎地问道:“太医,接下来该如何调理?可需更换方子?”
陈太医点头道:“方子需稍作调整,可减少些凉血止血之药,加重平补气血、健脾和胃之品。夫人如今胃口渐开,正是进补的好时机,但切记不可操之过急,仍需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循序渐进。此外,可在天气晴好时,于屋内或廊下缓缓行走片刻,活动筋骨,有助于气血流通,但万不可劳累。”
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意味着明兰可以从绝对的卧床静养,过渡到有限度的活动了。
消息很快传遍了侯府,上上下下都弥漫着一种如释重负的欢欣气氛。最高兴的莫过于顾廷烨。他眉宇间的阴霾一扫而空,虽然依旧谨慎,督促明兰按时用药、注意休息,但那份沉重的焦虑感已然消散。他陪明兰在廊下散步时,步伐更轻快了,话也多了起来,会指着院中绽放的春花,告诉她哪株是今年新移栽的,哪株又比往年开得茂盛。
子女们得知母亲病情稳定好转,更是欣喜异常。顾娴依旧每日过来陪伴,但话题从宽慰解闷,渐渐变成了分享生活中的趣事和未来的打算。顾钧见母亲精神日佳,也放心地返回任上处理公务,但书信往来愈发频繁,字里行间满是牵挂与喜悦。孙辈们似乎也感应到祖母身体好转,来得更勤了,笑声愈发清脆响亮。
明兰自己,则比任何人都更清晰地感受着身体内部一点一滴的变化。那种仿佛灵魂被禁锢在虚弱躯壳里的无力感正在消退,对周遭事物的感知重新变得敏锐起来。她开始有精力关心一下府中近况,听听丹橘禀报女学那边传来的简单消息,虽然顾廷烨仍严禁她操劳,但这种重新与外界建立连接的感觉,让她真切地觉得自己在“康复”,在重新活过来。
她珍惜地看着窗外明媚的春光,听着屋檐下燕子的呢喃,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感激。这场大病,如同一次淬炼,让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健康的宝贵,以及身边这份深厚亲情的无可替代。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穿越版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