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晒粮场就热闹起来了。男人们扛着枫木去劈料,女人们坐在场边的枫树下编竹篾网,小丫和几个孩子则在旁边帮忙递竹篾、捡落叶,整个晒粮场满是欢声笑语。陈建国拿着图纸,跟几个经验丰富的木匠一起,教大家怎么把枫木锯成规定的尺寸 —— 立柱要直,横档要平,不然架子容易歪。
“李大叔,您这根立柱锯得有点斜了。” 陈建国指着一根枫木,“您看,图纸上标着‘直’,要是斜了,架子叠起来就不稳。” 李大叔眯着眼睛看了看图纸,又看了看手里的枫木,不好意思地笑了:“陈先生,我这老眼昏花的,还是你帮我量量吧。” 陈建国接过锯子,用树枝在枫木上画了条直线:“您照着这条线锯,肯定直。”
女人们编竹篾网的地方,更是热闹。王婶是编竹篾的老手,她教大家怎么把竹篾劈得均匀,怎么编才能让网眼大小合适 —— 网眼太大,粮食会漏下去;太小,通风不好。“你们看,编的时候要‘一上一下’,这样网才结实。” 王婶手里的竹篾像条灵活的蛇,很快就编出了一小块网。小丫蹲在旁边学,手指被竹篾划了道小口子,她咬着嘴唇,没吭声,继续编。陈建国看到了,赶紧跑过去,从药箱里拿出药膏,帮她涂在伤口上:“小丫,疼就说,别硬撑。” 小丫摇摇头,笑着说:“不疼,编好网,就能晒好多粮食了。”
中午的时候,张大爷提着个食盒来送饭 —— 里面是小米粥和咸菜,还有几个白面馒头。村民们围着食盒,边吃边聊。有个叫栓柱的年轻人,跟陈建国说:“陈先生,我觉得这多层晒架,还能加个棚子。要是下雨了,粮食也不会被淋着。” 陈建国眼睛一亮 —— 他之前只想着晒粮,没考虑到防雨,栓柱的提议倒是提醒了他。“栓柱,你这个想法好!” 陈建国放下馒头,在地上画起来,“咱们在架子顶上加个茅草棚,用枫树枝当支撑,这样既能遮阳,又能防雨。”
饭后,大家继续干活。陈建国带着几个村民,开始组装第一个晒架 —— 先把四根立柱立起来,用横档固定住,然后把竹篾网铺在横档上,最后在顶上搭茅草棚。组装的时候,出了点小意外:横档的钉子钉得太浅,刚放上竹篾网,横档就掉了下来。“这可咋整?” 李大叔急得直搓手。陈建国蹲下来,看了看钉子的位置,笑着说:“咱们用木楔子把钉子固定住,再钉深点,肯定结实。” 他让村民找来了几块小木片,削成楔子,塞进钉子旁边的缝里,再把钉子钉进去 —— 这次横档稳稳地固定住了,放上竹篾网,也没再掉下来。
傍晚的时候,第一个多层晒架终于做好了。夕阳照在晒架上,枫木的颜色透着温润,竹篾网在风中轻轻晃,茅草棚的影子落在地上,像个小房子。村民们围过来看,都忍不住赞叹:“这架子真好看!还能放这么多粮食!” 张大爷摸着晒架的立柱,笑着对陈建国说:“建国,你可帮了咱们镇的大忙了!以前一个晒架只能晒两袋玉米,现在这个,最少能晒六袋!”
陈建国看着眼前的晒架,心里满是成就感。他想起以前在公司做策划,方案通过了也没这么开心 —— 那些方案是为了赚钱,可这个晒架,是为了让村民的粮食不发霉,是为了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更好。小丫跑到晒架旁边,捡起一片枫叶,贴在立柱上:“叔叔,这样晒架就像枫树林了。” 陈建国蹲下来,跟小丫一起贴枫叶,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满是枫叶的地上。
晚上,济世堂的灯亮到很晚。陈建国和赵二柱坐在院中的石凳上,喝着热茶。赵二柱跟陈建国说:“建国,今天我去给李大婶送药,她跟我说,有了你做的晒架,她再也不用抱着玉米去别人家借晒架了。” 陈建国笑了笑,喝了口茶 —— 茶是镇上的老周头送的,味道有点苦,却很提神。窗外的枫叶被风吹得 “沙沙” 响,陈建国摸着怀里的怀表,忽然觉得:在枫溪镇的日子,就像这杯茶,开始有点苦,可慢慢品,就能尝出甜味。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比如编一张竹篾网、钉一根横档,都是日子里的甜,比写字楼里的咖啡,暖多了。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一个中年男人的时空札记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