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六月三日上午,就在明清两军在瑞昌西南的山谷鏖战厮杀的紧张时刻,庙基口山顶上却在进行着一场看起来不合时宜的葬礼。
贞德亲自扶灵,明军刘肇基、马进忠等将领抬棺,绕山顶一圈,还特意从旗人俘虏里面挑了两个不专业,但多多少少会跳两下子的满人士兵,扮演萨满巫师,在灵柩的前面跳萨满舞,以萨满教的仪式为哈宁阿下葬。
在贞德的安排下,数十名声音洪亮的明军士兵,以及会说满语的旗人俘虏,在靠近战场的山头上充当大喇叭,现场语音直播葬礼的过程。
明军将士们虽然疑惑,但碍于贞德在军中的威信,大家相信公主不会瞎搞,因此虽然看不懂,但还是服从命令。
但清军这边就不同了,本来紧张血腥的战场,突然传来一阵阵满汉双语的“广播”,在两军交战的时候,直播明军统帅给清军将领办葬礼,这也太诡异了!
“哈宁阿,辽东富察氏,世居额宜湖,原建州女真苏克素护河部,后为努尔哈赤武力吞并。
其人坚毅勇武,年逾耄耋(maodie,古人六十为花甲,七十为古稀,八十为耄耋),仍从军征战,乙酉年五月战死于瑞昌。
广陵公主感其勇毅,亲扶灵柩,率诸将为其举行葬仪!懿旨封富察·哈宁阿为华夏毅勇公,爵位子孙世代袭之!并于庙基口为其竖碑建祠,以为后世之表!”
当贞德的这番悼词随着“人体大喇叭”传遍瑞昌县城和山间战场时,对明清两军士兵的士气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一开始明军的士兵普遍不理解,为什么要给敌人举办葬礼?连军中高级将领都为其抬棺,甚至广陵公主本人,竟然还为敌将亲自扶灵!
但在明军各级将领进行了解释后,明军士兵反而士气大涨!
原因很简单:大家快看啊,在广陵公主这里,只要是打仗勇敢的,连敌军将领都能得到这样的尊敬和待遇,甚至就算死了,还能得到公爵的爵位,福荫子孙后代!
以前明军战斗力低下,不仅仅是士兵欠饷的原因,还和军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士兵有功难赏有关。
但是贞德通过这一场“葬礼秀”,明确地向明军士兵们做出了承诺:只要战场上立了功的,不管你出身哪里、有没有背景、原本是明军还是农民军,是否投降过清军,甚至哪怕你是八旗兵、是满人,我贞德照样有功必赏!
你们说,当理解了这一点之后的明军将士们,能不人人奋勇争先吗?能不争着在贞德面前好好表现吗?
不过,对于对面的清军来说,可就有些麻烦了,因为清军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本来清军的组成就极其复杂,八旗士兵只占少数,大部分是各地明军和农民军的降兵,以阿济格军为例,原本8万大军,里面八旗军实际只有2万人,剩下的6万人都是各种来源的降军。
而在此刻的战场上,瑞昌县城内大约有2千5八旗兵,正在山里突围的阿济格军队,大约也只剩下1万八旗兵,剩下的全部是原本投降的明军!
这用降兵,最大的问题在于忠诚度。
降兵通常只能打顺风仗,你清军强大的时候一切都好说,这帮降兵不仅打起南明军队来战斗力强悍,而且还对大清很忠诚!
但忠诚的原因不是他们道德高尚,只是因为他们认为清军强大,跟着明朝没有希望!
可一旦清军打败仗了,这帮降兵的忠诚度很快就会丧失殆尽,更何况清军对明朝降兵的态度,一向是拿他们当炮灰用,攻城时让他们冲在最前面,撤退时扔在最后面不管的。
因此,当贞德公开以一场“葬礼秀”,向众人宣告自己不论阵营,有功必赏的态度后,不少清军中的原明朝降兵的战斗意志开始动摇,甚至有人在暗中筹划反水。
瑞昌城楼上,兀儿特感慨道:“想不到弘光这好色无能的皇帝,竟然有个这么了不得的女儿!吾观之,似有人君之象!”
“啥?人君之象?大人,她不是女人吗?”邵尔岱似乎有些疑惑。
“谁说女人就不能当君主了?西汉有吕雉,唐朝还有个女皇帝武则天呢!说不得咱大清百年后也会出来个女主呢!”
“章京大人真是博学多识,末将惭愧。”
就在这二人“隔岸观火”,坐看阿济格陷入困境的时候,瑞昌城楼上不惹眼的角落里,一个少年小将双膝跪在地上,对着东南方向痛哭流涕。
“玛法(满语爷爷),孙儿不孝,未能护您周全!呜呜呜……不,米思翰,你不是孩子了,你不能哭,你一定要把玛法带回去!”
这个冲动的少年,趁着没有人注意,竟然拿了根绳子从城墙上扔下去,然后顺着绳子遛出了城。
“哎!哎!米思翰少爷,你不要命啦!快回来!”
然而这个少年,完全不管不顾明清双方会不会有人朝他射箭,就这么一边抹着眼泪,一边朝着哈宁阿的墓地跑了过去。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大明贞德传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