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熙昂首挺胸,理直气壮:“我可是燕王府的世子,岂能做这种事?”
何秋挑眉反问:“我是你父王的贵客,也是你兄长的老师,你觉得我该做这种事吗?”
“这......”
朱高熙稍作迟疑,随即耍起性子:“我不管!我是小孩你是大人,我就要你帮我清理!”
何秋轻蔑一笑:“哪有这样的道理?大人就非得听小孩的?”
朱高熙依旧固执,梗着脖子说:“我就要你听我的!不然我就告诉父王,让他砍你的头!”
何秋无奈叹息。
罢了,这孩子真是无可救药!
只能动手管教了。
何秋一把将朱高熙拽过来按在膝上,扬起手掌重重拍在他的屁股上。
“啪!”
一记重击,一声脆响,随即响起朱高熙凄厉的哭喊!
何秋面无表情地问:“现在还要我听你的吗?”
朱高熙根本不回答,只是一个劲儿哭喊:“放开我!我要让父王砍你的头!快放开我!”
“看来教训得还不够!”
何秋说着又在朱高煦屁股上狠狠补了几巴掌。
朱高煦的哭喊声顿时更加凄惨,如同杀猪般嚎叫。
朱高炽在旁边看得于心不忍,连忙求情:“老师,弟弟年幼不懂事,请您别再打了。要打就打我吧!”
说罢,朱高炽直接跪倒在何秋面前。
何秋看着温顺的朱高炽,又看了看哭闹的朱高煦,不禁心生感慨。
真不愧是历史上以仁德着称的明君,本性确实善良。
可惜,这份仁慈用错了地方。
朱高煦日后险些篡夺朱高炽的皇位,正是源于朱高炽过于宽厚。
何秋并未理会朱高炽的求情,反而语气冷硬地对朱高煦说:“别哭了,再哭我就打得更重!”
朱高煦毕竟是皇家血脉,很会看人眼色。一听何秋威胁,马上止住了哭声,只剩下偶尔的抽噎。
“算你识相!”
何秋把朱高煦放在地上,平静地吩咐:“这些红薯要用水冲洗,把表面的泥巴洗干净。我给你半刻钟时间,全部洗完拿过来。”
“好……”
朱高煦擦了擦眼泪,委屈巴巴地走向那串红薯。就在快要碰到红薯时,他突然加快脚步向院门冲去。
跑出门后,朱高煦转过身来对着何秋大喊:“你这个混蛋,我这就叫父王来砍你的头,你等着受死吧!”说完还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
朱高炽急忙劝阻:“二弟,不可!”
但朱高煦根本不理会兄长,威胁完就一瘸一拐地跑远了。
何秋望着朱高煦小小的身影,不禁怀疑这孩子出生时是不是脑袋先着地——实在太没脑子了。
“老师,请您原谅弟弟的不懂事。我来帮您洗红薯,请您别跟他计较。”朱高炽走到何秋面前,神情不安地说。
他比弟弟成熟许多,很清楚这位老师在父王心中的分量。朱高煦去向朱棣告状,结果只会是再挨一顿打,说不定还要被提来道歉。到时候弟弟能否得到原谅,全看何秋的态度。正因如此,朱高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弟弟争取些好感。
何秋轻轻揉了揉朱高炽的脑袋,赞许道:“真是个好孩子。放心吧,老师心里有数,你先去洗红薯吧。”
朱高炽点点头,费力地拖着那串红薯走向水槽。
大约十分钟后,红薯全部洗净了。
这时朱棣带着朱高煦出现了。果然不出何秋所料,朱高煦是被朱棣拎过来的,小脸上写满委屈,眼泪流个不停。
“砰!”
朱棣直接把朱高煦扔在何秋脚边,沉着脸命令:“跪下,给先生道歉!”
朱高煦此刻再不敢嚣张,乖乖跪在何秋面前,抽泣着说:“对……对不起,先生……我知道错了!”
朱棣冷哼一声,向何秋拱手道:“先生,犬子顽劣无知,多有冒犯,还请您海涵。”
何秋摆摆手:“殿下太客气了,小孩子玩闹而已,不必如此正式。我并没放在心上,让他起来吧。”
朱棣赞叹:“何先生真是胸襟宽广。日后先生若对犬子有何不满,尽管管教,本王绝不怪罪。”
何秋笑了笑,没有接话。
朱棣又对跪在地上的朱高煦说:“你这逆子,还不快谢谢何先生?”
朱高煦直起身,学着大人模样拱手:“谢……谢谢何先生!”
“不必谢我,”何秋说着将朱高煦提起来,放在朱高炽身旁,“要谢就谢你大哥吧。”
朱高炽迅速为朱高煦拍去衣上尘土,又用衣袖替他擦拭泪水,尽显兄长气度。
朱棣在旁看着这幕,脸上露出欣慰之色。
第26章 亩产五千斤
待朱高炽整理好朱高煦的衣衫,朱棣开口道:“炽儿,你先带弟弟到外面玩,父王要和何先生商量事情。”
朱高炽恭敬地向朱棣与何秋行礼告别,随后牵着朱高煦离开。
等两个孩子走远,朱棣转向何秋问道:“何先生,我听说你培育出了一种新作物,能否让本王看看?”
何秋指着刚洗净的红薯回答:“就是这个,它叫红薯。也能作为粮食。”
朱棣面露疑惑:“这是粮食?该怎么吃?”
在明朝,主食仍以麦、稻为主,初见生长于土中的红薯,难免觉得陌生。
何秋笑着解释:“吃法很多,可生食,也可蒸、煮、烤、炸,还能制成薯片薯条!”说着自己都差点流口水。
朱棣拿起一个红薯细细观察,半信半疑地问:“这……真的能生吃?”
何秋挑眉答道:“能不能,尝一口不就明白了?味道清甜可口。”
朱棣点头:“先生说得对,那本王就试试。”随即咬下一大口红薯。
下一刻,他眼睛一亮:“果然甘甜!像是水果一样,好吃,真好吃!”
何秋心里暗笑。其实新摘的红薯并不特别甜,朱棣是初次品尝,又先入为主,才会觉得格外甜美。
“何先生,这红薯味道好,做法又多,应该十分稀少吧?”朱棣边吃边问道。
何秋耸肩:“确实不多,目前只有这些。”
朱棣叹气:“可惜了,本王原想推广此物造福百姓,看来行不通了。”
何秋撇嘴:“怎么行不通?现在虽然量少,以后完全可以推广种植,量产不难。”
朱棣顿时瞪大眼睛:“真能推广?它亩产多少?”
何秋回想了一下:“没记错的话,应该在四五千斤左右。”
“四、四五千斤?”朱棣震惊了。
如此美味的作物,亩产竟能高达四五千斤?当时稻米亩产不过几百斤,这个数字简直难以想象。
“何、何先生,你……你不是在开玩笑吧?”朱棣声音发颤,难掩惊异。
“我骗你做什么!”何秋坦然答道。
何秋不耐烦地说:“这株红薯刚从地里挖出来,种植面积就那么点,单株结的果实也摆在这儿,你自己不会看吗?”
朱棣二话不说,转身跑到菜园里,蹲在挖红薯留下的小土坑前仔细研究。
虽然他现在贵为藩王,但儿时也是吃过苦的,对农事多少有些了解。从土坑大小,就能推断出单株红薯的占地面积。
“这占的地方还真不大!”
朱棣站起身,神情恍惚地喃喃自语。
眼前这一切,实在冲击他的认知。那么小的土坑,竟能长出七八个硕大的红薯,简直如同仙迹。
“何先生,它……它每株都能结这么多果实吗?”
朱棣仍有些不敢置信。
何秋无奈摇头。跟古人解释点事情,真是费劲。
“老朱,你要真不信,改天我拿几株苗给你,你自己找人种去,看看单株产量是不是这样!”
说完,何秋拿起两个红薯就往厨房走。
朱棣连忙跟上,陪着笑脸说:“何先生,何必改天?今天就给我吧。本王实在好奇这产量,早点种下,也好早点看到结果,您说是不是?”
这位未来的永乐大帝,语气如此谦卑,也算是给足了何秋面子。
“行吧,等我吃完红薯就给你拿。”
何秋应了下来,转身进了厨房。
朱棣脸上难掩兴奋。
要是这红薯真能亩产四五千斤,那完全可以取代稻麦,成为百姓的主食。
如今大明初立,百姓生活仍显困苦,缺衣少食的并不少见。
富庶之地的百姓,缴完税粮尚能勉强度日;可贫瘠之处的,莫说纳税,连自家口粮都凑不齐。
朱元璋深知民间疾苦,也想为穷苦百姓减免税赋。但如今天下未定,朝廷运转、军需粮饷处处都要钱粮,税不得不收。
而这红薯,或许真能改变这一切。
亩产如此之高,就算缴完税粮,家里也还有富余。到那时百姓温饱不愁,大明江山自然稳固。
“何先生,若这红薯真能亩产千斤,本王代天下万民,先谢过您的功德!”
朱棣说完,郑重其事地拱手作揖。
“好好好,知道了。”
何秋敷衍地应着,随手挪开灶台上的大锅,把两个红薯塞进灶膛里沿。
他现在只想快点吃上烤红薯,根本没心思跟朱棣多聊。
朱棣也不恼,凑近好奇地问:“何先生,您这是做什么呢?”
“还能做什么?烤红薯啊!”
何秋说着,把大锅又挪了回去,严严实实地盖在灶台上。
朱棣看得发懵:“这……这不会把红薯烤焦吗?何先生您是不是太随便了?”
何秋斜瞥朱棣一眼:“红薯水份足,掌握好火候就不会焦!”
朱棣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第27章 吃红薯的坏处
放好红薯后,何秋搬来小马扎坐在灶前,专注等待红薯烤熟。没有手机的等待格外漫长,他随口问朱棣:“殿下昨日问的那事,可想到法子了?”
朱棣垂头丧气:“尚无良策。我在顺天府根基尚浅,诸多手段难以施展。”
何秋轻笑:“眼前不就摆着现成的法子?你竟没打算试试?”
“先生是指……红薯?”朱棣恍然。
“正是!推广红薯再减免些税粮,必能深得民心,让你声望大涨!”
朱棣猛拍大腿:“先生高见!我方才竟未想到借此收揽声望,多谢提醒!”
“你不过是当局者迷罢了。”何秋往灶里添了根柴火。
朱棣忽然追问:“这种红薯从栽种到成熟需多久?昨日见先生院里还未种植……”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