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无奈道:“我暂无良策。虚封或可一试,但按现行规制,宗室繁衍终成隐患。或将藩王分封境外,效仿周朝旧制,但恐重演强藩入主之祸。”他心中还有未尽之言:若是朱允炆继位,即便分封海外也难逃清算。
朱棣却看到一线希望:“此法甚好!待进京后我便向父皇进言,宁愿远赴海外,也不愿再受蓝玉这等小人的窝囊气。”
何秋表面不动声色,心中却不以为然。
随着队伍向前推进,距离一线天越来越近,众人皆已严阵以待。何秋极目远眺,见峡谷旁树林寂静异常,显然设有埋伏。他不禁暗忖:这般粗浅的埋伏岂能瞒过久经沙场的朱棣?却不知林中蓝玉的家将们也正暗自尴尬——原本约定山贼先行出击,他们在此设伏,此刻却不见山贼踪影。
土匪迟迟未至,眼见朱棣已近在眼前,他们只能暗暗咒骂这些不守信用的同伙。
无奈之下,首领决定强行出击。他们这边有三百多人,而朱棣手下仅一百人,还占据有利地形,自信能将朱棣留在这里,无非是多付些伤亡代价。
“弟兄们,跟我上!”
喊杀声中,何秋看见一群装扮成土匪的壮汉从一线天旁的山林中冲出,个个精悍,想必就是蓝玉派来设伏的死士。
朱棣的部下早有准备,并不慌乱。他们先在马上齐射一轮,随即下马,躲到马后,从背囊中取出何秋分发的 ** 。待敌人冲到四五十步开外,拉开保险,将 ** 投出。
连续三轮投掷, ** 声接连不断。等到马和带领侍卫冲锋时,贼人已所剩无几。
残存的几十人愣在原地,仿佛吓傻了一般。马和毫不留情,挥刀斩首。
这场伏击战下来,朱棣一方仅两人被惊马踩死,五人中了冷箭,可谓大获全胜。
马和强压激动,指挥手下清理战场。
朱棣趁着亲卫收拾战场之际,激动地盯着何秋,那眼神让何秋浑身不自在。
“先生真是神人!若我大明能大规模装备这等利器,何惧北元!”
何秋没好气地回答:“这东西不好造,我这儿也没存货了。”
在没有工业化的大明,想大规模制造近代火器极为困难。流水线上的工人需识字、会算数,还要消耗大量钢铁,朝廷根本不具备这些条件。
朱棣却不管这些,拉着何秋的手不停念叨。
何秋终于忍不住道出实情:“还记得我在北京那个作坊吗?光试验就用了几千斤生铁。”
朱棣点头。
“那只是试验用的。真要大规模制造,需要多少铁?矿石够吗?朝廷有这么多钱吗?现在作坊里除了我,只有欧雪兰勉强能做研究, ** 方面更是只有我一人可用。其他人最多算学徒,要指望他们,至少得十年工夫。我又能带几个徒弟?”
朱棣终于沉默,长叹一声:“如此战场神器近在眼前,却造不出来,实在不甘心。”
何秋劝道:“只能一步步来,先培养人才。而且这种人才与科举出身的大不相同,容易遭文臣非议,你能忍受吗?再说,你一个藩王手握如此利器,将来必成祸患!”
朱棣面露苦色:“藩王,藩王……我若能为帝该多好!”
何秋心头一惊,暗想:难道是我刺激了朱棣,让他生出篡位之心?
朱棣心事重重,气氛顿时凝重起来。
何秋正要说话,朱棣却先对他深深一揖,说道:“先生随我左右实在委屈了。这次父皇命我带先生进京,也有启用之意,望先生以天下百姓为重,接下父皇的征召。”
何秋慌忙摇手,“我可不敢,你爹不像你这么好说话,在他手下当官,动不动就要掉脑袋,风险太大。我宁愿安安稳稳待在北京,慢慢做事。”
朱棣抬起头,眼眶泛红,道:“先生待我太好了。”
何秋心里纳闷,觉得自己也没说什么,怎么朱棣就激动成这样。而朱棣见何秋沉默,更加确信他是真心看重自己,不由满心感动。
到了晚上,何秋悄悄让马和去农家买了两只鸡。
朱棣一时没明白。何秋随意地说:“不是说好过了‘一线天’就给你做叫花鸡吗?总不能说话不算数。”
朱棣感慨:“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可如今真能做到的有几人?”
何秋瞥他一眼:“想吃就少说几句,过来帮忙!”
朱棣连忙跑过去打下手。
尝了何秋做的简易版叫花鸡,他又开始絮叨:“我觉得这鸡没先生说的那么好吃,也就一般吧。取材倒是方便,就是香料费得不少。”
何秋忍无可忍:“不爱吃就自己做,别蹭我的。”
终于让这多话的家伙安静下来。
收拾妥当,一行人继续赶路,几天后抵达南京。他们不知道,蓝玉在家左等右等等不来消息,急得不行,得知派去一线天的人回报之后,更是勃然大怒。
“这就是京城?”何秋满脸嫌弃地看着城墙,觉得还不如前世见过的象山影视城。虽然在北京住过一段,对大明南京仍有期待,结果竟连北京都不如。
马和招呼侍卫避开行人,朱棣却望着南京城回忆青春:“当初父皇还是吴王时,我就住这儿,亲眼看他平定天下、登基为帝。之后我在南京又住了两年,才去的北京。”
何秋坏笑:“殿下在这儿可还有红颜知己?”
朱棣不屑地瞥他一眼,轻飘飘道:“我看上的,自然都带回王府,留在北京了。”
何秋一时语塞,这就是时代不同的价值观啊。
到了王府安顿下来,住了一晚。朱棣提醒何秋,第二天要随他入宫面圣,做好准备。
何秋心里好奇,这位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低的开国皇帝,究竟是什么样子。
长相嘛,倒不难猜——肯定不像清朝故意丑化的月牙铲脸型,看朱棣相貌堂堂就知道了。何况古人重相貌,真长那样,哪会有那么多人追随。
安然一觉,睡到天亮,何秋随朱棣向皇城走去。
走到皇宫,很快一名太监过来把何秋带走了,说是皇上有令,先召见何秋,让朱棣去东宫找太子。
这下只剩何秋一人去见朱元璋。他一路东张西望,神情像个好奇孩子,引得沿途太监宫女纷纷侧目,心想这是哪来的大胆之人,敢在宫里如此放肆。
奉天殿里的朱元璋听到太监禀报,对何秋的印象顿时压低几分:目无尊上!
何秋进了奉天殿,一番觐见礼仪之后,忍不住抬头打量朱元璋——啧啧,也是位英挺男子,虽添了白发,却掩不住一身英武之气,不愧是马上得天下的君王。
朱元璋也在观察何秋。锦衣卫早已多次禀报此人,连红薯、土豆他也曾取来试种试吃。据报产量确实惊人,若当年元末时就有这些,或许自己的亲人不会死那么多。
想到此处,朱元璋心中一阵感伤,却也有一丝庆幸:若那时这些作物就已普及,天下是否还会大乱?也许这皇位,就轮不到他朱家来坐了。
如今他身登大宝,得此“祥瑞”,不正是天命的明证吗?
朱元璋一时出神,跪在下方的何秋腿都麻了,见皇上仍不说话,索性偷偷改成盘坐姿势,总算舒服了些。
等朱元璋回过神,就见何秋盘坐在地,不停捶腰。
“哼。”朱元璋心生不悦,却也懒得与他计较,毕竟不是朝中大臣,便开口问:“何秋,你是哪里人?如何得到红薯、土豆的种苗?”
何秋信口开河:“草民本是方外之人,自幼随师云游四方,在万里之外的殷地获得这些种苗。”
“后来师父仙逝,我便在燕山附近隐居,直到前些日子燕王入山,才随之出山。”
“万里之外的殷地?”
“是,家师有经世之才,曾自制大船远渡重洋,周游世界,得知大地实为一球。西方有白夷,东方有华夏后裔,据家师所言,应是殷商先民迁居而去,至今也有千万之众。”
说罢他从怀里取出一张修改过的世界地图,想呈给朱元璋。这动作把旁边的太监吓了一跳,赶紧上前接过,望向皇上。
朱元璋挥挥手,示意将地图递上来。
何秋趁机偷偷站起,活动了下发麻的腿脚。
朱元璋细看地图,找了半天,才在角落看到那小小的、几字形的黄河轮廓,不由吃惊:“我大明竟如此之小?”
何秋答道:“天下极大,并非我华夏传统所指的‘天下’,倒与邹衍所说的大九州有些相似。”
他随即主动提议:“不如由我为陛下讲解地图?”
朱元璋点头:“可。”
何秋走上前,手指点向中原一带:“陛下,这里就是我大明,北元在此方。这边是汉唐时的西域,早已不归汉家所有,如今多沙漠,也不复汉唐繁华。”
手往下移:“此处是安南,山高林密,瘴气弥漫,陛下应当也知晓。”
何秋指着地图介绍:“此地为身毒,稻米一年能收三季,土地肥沃宜于耕种,堪称王业根基。可惜国势衰弱,百姓蒙昧,种姓之规森严难破。”
语气中带着几分轻蔑。
“此处是日本,正值战乱纷争。山中蕴藏大量银矿,每年可采万斤之数。”
“这边西洋诸国林立,虽是小邦却商贸兴盛。已有商船抵达我大明广东通商,其火器造诣颇有独到之处。”
“此方非洲大陆遍布昆仑奴,猛兽成群,矿藏丰饶。”
……
一番讲解令何秋唇干舌燥,却让朱元璋听得雄心勃发,只恨岁月不饶人。
“天不假年啊。”朱元璋抚案长叹。
何秋暗自腹诽:您老寿数还长得很,太子逝后仍掌朝政多年,此时感慨为时尚早。
朱元璋忽问道:“依你之见,大明可称当世第一否?”
何秋思忖片刻,摇头道:“论国力,天下初定未至鼎盛;论技艺,已显落后之势;论商事更是不及。唯在文教上堪称魁首。”
朱元璋大不以为然:商贾之利岂能安邦?技艺之说更是闻所未闻。
第125章 入京奏对(下)
何秋详释道:“商事繁荣则税赋充盈,百姓富足,朝廷可资此精进技艺,兴修水利驿道。”
“所谓技艺,即是百工之术。若他国日炼万斤钢铁,我朝月产仅得千斤,长此以往必将落后。”
“况且大明积弊亦多……”
言至此突然语塞,惊觉在皇帝面前指陈时弊实属僭越,不禁冷汗涔涔。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