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这样也能更好地将何秋绑到自己的战车上,免得日后被他父亲朱元璋拐跑。
何秋一口答应下来,开心不已。他也懒得天天面对朱棣那张臭脸,到了自己的府邸,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他立刻去找朱玉颖,想看看放在她那里的生意现在赚了多少钱,好买一处好宅子,作为两人未来的爱巢。
朱玉颖已被徐氏提点过,眼下满脸羞意,凑在何秋耳边轻声说:之前交到她手里的啤酒、炸鸡、香水生意,现在月入近十万两白银——也就是说,何秋已是实打实的大富豪。
两人一同憧憬着未来的家。何秋向往江南园林的格局,朱玉颖思量片刻,也觉着甚好。
他们商议该请哪位建筑名家,可说着说着,话题就转到了将来要几个孩子上。
朱玉颖轻嗔了何秋一声,任由他握着自己的手,转而说起另一件事。
“母亲曾提过,原本想让我试着打理一间铺子。如今却不必了——王府的十几间铺子都已交到我手中,由我代为掌管。不过她也嘱咐我,女儿家该学的还得学,比如刺绣这类。”
王妃说得在理。如今朱玉颖哪里还需学管家业?单是何秋交给她的产业,规模已快赶上王府的了——只是王府田产多些,而何秋给的多是商事。
直接交到朱玉颖手上的铺子,不就如同为她备好的嫁妆么?
何秋如今虽不在意这些银钱,但见朱玉颖有此心意,总是好的。
至于学针线活计,何秋却连连摇头:“学那些做什么?往后这些事都让侍女来做便是。”
朱玉颖含笑点头:“我早料你会这般说。不过我并未全然放下,只打算出图样,具体活计交给下人便是。”
说着拿起手边几张新绘的图样:“这些是首饰的式样。衣裳自有朝廷规制,倒不容我多费心思。”
何秋接过图样细看,从未想过古代一副首饰竟有这许多搭配。
就连最简单的男子头饰,朱玉颖也费尽心思,在纸上配了好几套不同的常服。
何秋看得眼花缭乱,他于此道一窍不通,只得连声夸赞,坚信媳妇的眼光准没错。
他故作认真地点头:“好看,都好看。没想到玉颖还有设计的天分。”
朱玉颖幽幽瞥了他一眼。
何秋只好老实交代:“这些物件我只瞧得出漂亮,具体用途一概不知,更别说上身效果了。”
见情形不妙,他忙岔开话头:“玉颖,你每日忙这许多事,可觉得累?我瞧你都清减了些。”
朱玉颖只盯着他轻哼一声,并不深究:“倒不觉得累。经商本是我最爱做的事,难得有这样的机会,怎会觉着累?”
“画这些图样,也只当消遣。兴致来了添上几笔,一点也不费神。”
“更何况——”她眼中漾起光彩,语带雀跃,“这都是为我们的将来准备的。想到这个,我便干劲十足。”
这对未婚夫妻对着首饰图样畅谈天地,从朱玉颖的童年趣事,说到她昔日学刺绣时手上扎出的针眼……
王府里,燕王妃徐氏听得下人禀报何秋与朱玉颖独处了一个多时辰,心头不由一紧。
又闻二人一直在聊朱玉颖幼年往事,这才稍稍安心。
两个成年男女,又有未婚夫妻的名分,何秋向来不拘礼法,万一……
想到这里,徐氏觉得不能再放任下去,当即亲自去了朱玉颖的闺房,婉转地提醒何秋:该走了,再不走我就要赶人了。
何秋只得老实听着,随后找了个借口离开。
丈母娘,惹不起啊。
何秋走后,徐氏便严肃地教导女儿:“你们虽定了亲,也不能举止轻浮,若传出风言风语怎么办?再被人看轻,你往后如何自处?”
朱玉颖耳根通红,辩解道:“我只是和他说些小时候的趣事。”
徐氏轻叹,抚了抚女儿的头发:“你们都是聪明孩子,何秋更是能做大事的人,我对你们还算放心。”
“可男子一旦胸怀大志,心里装得下天地,留给女子的位置就少了。你若一心全系在他身上,最后容易伤到自己。”
朱玉颖低头不语。
她身为郡主,对皇家旧事多少有些耳闻。即便如她祖父与马皇后那般恩爱,祖父身边仍有众多妃嫔。
她自幼读书,皇室子弟起点高,想读的书大多都能读到。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她也一直记得。
当年卓文君为司马相如当垆卖酒,可司马相如显达后却生二心,卓文君伤心写下《白头吟》。
那篇托名卓文君的辞赋中,有一句她始终铭记在心,盼着自己也能遇到那样一个人——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如今朱玉颖觉得,她已经遇到了这样的人,并不认为母亲所说的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她抱住徐氏,头靠在她胸前,轻声说:“知道了,娘。”
徐氏看她反应,就知她没听进去。也是,这孩子刚定亲,何秋又待她极好,她怎会相信感情会生变。
她只能紧抱女儿,心中怜惜,暗自叹息,只愿何秋将来不会辜负朱玉颖。
第143章 知行书院
时值深秋,北平将近重阳。
城中名门纷纷筹办赏菊会,借以联络亲友情谊。
何秋既不懂这些,也对赏花兴致不高,若不是何能私下提醒,他根本不知此时还有赏菊的风俗。
是了,古代重阳向来要赏菊、酿菊花酒。而现代的重阳节仅剩符号,甚至有人调侃:连假期都没有,算什么节日。
但在古代,九九为极数,重阳是备受重视的节日。
届时,燕王朱棣恐怕也要办一场赏菊大会,以示与民同乐。
想到这,何秋也来了兴致,既来之则安之。何况他请了这么多夫子来书院教书,怎么也该办一场赏菊会,以示礼重。
于是何秋向何能询问,得知如今的北平城内菊花品种繁多,约有十几种。城中的大户人家大多种植自家独有的品种,这也是一种低调的炫耀方式。就连刚就藩来的燕王府也有专属于他们的菊花品种。但何秋作为穿越者,并没有这些珍稀品种。他检查了签到系统的物品栏,发现其中也没有这类物品。
不过何秋并不气馁,他让何能带人到城外各村采集各种菊花,移栽到书院所在地,正好为即将开学的书院做宣传。虽然品种不多,但可以用数量来弥补。在何能的不懈努力和燕王府的协助下,半个月后,书院已被含苞待放的菊花环绕,只待花开时节,便能形成一片美丽的花海。在大朵观赏菊旁,还零星点缀着些野菊花,显得格外奢华。
月底时分,何秋特意带着何能前往书院视察。主体建筑早已完工,内部装饰也在何秋与马和商议后,专门请人进行了精心装修。现在万事俱备,只待开学之日。何秋计划届时举办赏菊大会,邀请朱棣一家和姚广孝等人前来,定要让那些夫子们大开眼界。
书院大门上的楹联和牌匾尚未悬挂,何秋打算在开学当天一同揭幕。这副楹联颇为着名,原为明末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作:“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虽然东林党人的品行能力常受诟病,但这副对联的水准却广受认可。如今这副对联归何秋所有,他还特意请朱棣题写了牌匾,因为自己的毛笔字实在难登大雅之堂。
书院取名“知行学院”,这个名称源自何秋对王阳明心学的化用,带着几分幽默意味。马和的办事效率令人赞叹,这座书院仅用两三个月便高质量地建成。何秋欣喜地巡视着这座属于他的知行书院,书院依山傍水,院内花木都经过专业修剪,景致宜人。
教学区摒弃了传统私塾的模式,采用现代大教室的设计。何秋还研制出了粉笔和黑板,这两样物品技术含量不高,却很有实用价值。今后书院的夫子都将使用粉笔教学,学生们则继续使用毛笔。
书院食堂是何秋特别关注的区域,崭新的灶台上摆放着闪亮的铁锅,这关系到他未来的饮食质量。厨师都是何秋特意从燕王府请来的,或者说是朱棣派遣过来的更为恰当。
藏书楼由马和采购优质条石建造,楼外摆放着十余口盛满水的大缸,以备防火之需。望着窗明几净的教室、宽敞大气的食堂、藏书丰富的书楼和整齐的八人间宿舍,何秋恍惚间仿佛回到了现代的校园。
最后,何秋来到一处小院落,顿时精神一振,仔细地将这座院落里里外外端详了一番。
院子中央挖了一个小池塘,何秋将抽到的喷泉装置安置在此处。池塘与书院旁边的活水相连,往后每天都能欣赏喷泉涌动的景致。
这是他悄悄为朱玉颖准备的惊喜,期盼她见到的时候会喜欢。
巡视完整个书院,何秋心满意足地回到王府,开始张罗邀请宾客的事情。其实要请的人并不算多,除了书院的夫子以外,就只有朱棣这一家了。
何秋让陈四维帮忙写请柬,美其名曰“有事,弟子服其劳”,其实是因为他自己的字实在拿不出手。
一口气写了二十多份请柬,让何能跑腿送给各位夫子。何秋亲自把请柬送到朱棣和姚广孝手中。
两人当时正在佛堂品茶,何秋递上请柬,留下一句“届时会有新菜品”,便跑去找朱玉颖互诉衷肠了。
这惹得朱棣十分不悦——既然知道我是你未来的岳父,竟还这般无礼?他暗下决心,日后定要对何秋严厉些,非要他把肚子里的学问全都掏出来不可。
却说朱棣和姚广孝原本就在商议与何秋相关的事。此前何秋曾提议将高炉迁往西山一带,朱棣思虑多时,还是来找姚广孝征求意见。
姚广孝轻抿一口茶,缓缓说道:“殿下,我认为不妥。”
朱棣认真询问:“为何?我觉得何秋说得颇有道理。即便高炉设在燕王府,每日产出这么多生铁,朝廷耳目又不瞎,想来父皇对此心知肚明。”
姚广孝当即反驳:“有没有这层遮掩,对王爷来说至关重要。若是摆在明面上,燕王府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无论谁来削藩,都会第一个对燕王府下手。”
说完,姚广孝意味深长地补了一句:“朱升学士的策略至今依然适用啊。”
朱棣立刻醒悟过来——朱升正是当年向朱元璋提出“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那位谋士。姚广孝话中的意思,是让朱棣暂且积蓄实力,不要当这个出头鸟。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