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即醒觉,说道:“我也不敢断言此法效果如何,需先回书院与诸位夫子编撰最基础的教材。”
朱棣见何秋颔首,便知他已有主意。至于何秋后面那些话,他权当不曾入耳。
何秋哪一回拿出的不是好东西?想来燕王卫中士兵识字之困很快便能得解。
想到此处,朱棣恨不能立时催何秋回书院,将他口中所说那便于识字之物赶制出来,供军中士卒使用。
何秋在燕王府与朱玉颖缠绵一日后,终被朱棣赶出府门,命他速将所说识字工具制成,方可再来探望朱玉颖。
何秋无精打采自北平城返回知行书院,途中望见渐复生机的村落,心情方稍转好。陈墨行事利落,执行力强,确为能吏。
书院经三日整顿,已恢复井然秩序。当日归家的学生俱被杨少峰召回。
经此一事,书院诸生对何秋的态度由尊敬骤升至崇敬,更将知行书院视作第二家园。
若非书院及时示警,学生家中损失必将惨重。故此,众人皆视何秋为救命恩人。
原先有些学子研习数理化,只为争取助学金,图个免费入学。而今众人求学热情高涨,皆知此等学问能推演天象,与寻常经义大不相同。
书院日常可见,每逢数理化课程,学子发问尤为踊跃。何秋在院中散步时,请教之人日益增多。
置身这般幸福的困扰中,何秋寻到杨少峰,邀他共纂蒙学字典。
第161章 蒙学字典
何秋请杨少峰至自家书房,自袖中取出一纸薄笺道:“烦请助我将此物整理成书。”
杨少峰愕然注视那张单薄纸页:“此乃何物?凭此一纸便可成书?”
但见纸上字符多不识得,唯二三字曾在何秋所授算学书中见过。
何秋解释道:“此乃字母声韵表,专为蒙童识字所用,我称其为拼音。”
杨少峰细观纸上曲扭符号,为难道:“山长,在下不识番文,此事或需延请通译方可。”
何秋摇头:“此物与番文迥异,皆属汉话声韵,不过借番文字母标注罢了。待我稍作讲解,你便知晓用法。”
有拼音辅佐,识字本已迅捷,于本已通文墨者更易。
杨少峰很快习得拼音读法,于何秋所授声母、韵母部分领会尤速。此本与传统声韵之学相去未远。
何秋特意择选古今音变甚微之字授与杨少峰,唯恐不慎标错今音,致生舛误。
将纂典之事托付杨少峰,一为省心,二为免此疏漏。
杨少峰熟习读法后,疑道:“山长命我习此,不知有何用处?”
杨少峰这是身在局中而不自知。他识字已久,反而未能体会拼音识字的便利之处。
何秋答道:“用拼音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里的字编成一部《蒙学辞典》。”
见杨少峰仍有些困惑,何秋提醒道:“你没发觉用拼音识字更快更简单吗?”
杨少峰沉思片刻,恍然大悟,眼中顿时充满热切——这可是教化世人的大功业。若此书流传开来,取代《九经直音》之类的旧籍,天下读书人必将大增,正是文道兴盛之世!
想到这里,杨少峰一口答应,满怀激情地出门,准备邀几位熟识的夫子一同编纂。
拼音识字本就不难,如今他们主要的工作就是为蒙学三篇标注拼音。
杨少峰几人并不满足于此。完成何秋交代的任务后,他们又打算用拼音编一部更大的着作,收录常用字,附上拼音与释义。
何秋得知后很是支持,只是叮嘱食堂为杨少峰他们加餐,并提醒他们劳逸结合,不要熬夜。
何秋自己则带着初版《蒙学字典》去了燕王府。
他从容地将《蒙学字典》递给朱棣,自己悠闲地喝茶,偶尔与一旁的姚广孝闲聊几句。
朱棣读罢,不禁合书长叹:“先生此举,功绩可与始皇‘书同文’媲美。”
姚广孝闻言一惊:“此书竟能让王爷如此盛赞?”
他心里想,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功业岂是常人可比?难道何秋也要来一次文字统一?
姚广孝接过《蒙学字典》认真翻阅。不多时,他就体会到拼音的便利,再往下看,更敏锐地发现字典中的字都采用异体字里最简单的写法。何秋的用意已然明了。
这不正是要统一字形,再借拼音统一字音吗?这番功绩,确实可与帝王比肩。
姚广孝当即向朱棣进言:“王爷,臣以为此书可直接在军中推广。何先生已将识字门槛降得如此之低,再不好好读书认字就说不过去了。”
何秋却更谨慎些,说道:“这字典还未真正让不识字的百姓学过,他们的接受程度尚不可知。不如选两名不识字的士兵,比一比哪种方法识字更快。”
朱棣思忖片刻,点头道:“可行。”
“稍后我便从士兵中挑选两人,一个学《九经直音》,一个学这本《蒙学字典》。三日后比比谁认的字多,谁就获胜。”
何秋从容点头。他对拼音识字法的效率充满信心——即便是两个同样不识字的士兵,三天后自己教的那一个也必然学得更快、认字更多。
很快,派给何秋教导的士兵就来了。
何秋打量着眼前憨厚的士兵,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这士兵略显紧张地回道:“小人名叫胡车,小名唤作狗蛋。”
何秋一时没听清:“胡扯?”
心想竟有人取这种名字?
胡车似乎对此习以为常,憨厚一笑解释道:“是车马的车,家父是赶车的把式,一辈子没离开过车马,所以给我取了这个名。”
何秋恍然大悟,便吩咐何能:“先带他去梳洗更衣,稍后我便开始教你识字。”
何秋暗忖,不必等胡车学完整本《蒙学字典》,只需掌握字母歌诀,再巩固两日,应当就能识得不少字,断不会输给姚广孝教导的人。
待胡车梳洗完毕,何秋领他至书房,循序渐进地传授识字之法。
三日光阴转瞬即逝,胡车已能依据标注的拼音念出字音。
三日后,何秋带着精心教导的士兵胡车来到比试场地,与姚广孝寒暄后静候朱棣驾临。
待朱棣到场,何秋信心十足地说道:“二位可任意在纸上书写,由我这学生辨认,只需允我在字上添注几笔即可。”
朱棣诧异道:“难道三日之间,你竟能让胡车识遍天下字?”
“非也,这三日不过让他记熟我编纂的字母表,兼识得《千字文》部分文字。”
朱棣失笑:“那你为何还要求我们专挑难字书写?这般岂不是让二人都难以通过比试?”
何秋神秘一笑:“王爷但写无妨。”
朱棣略作思忖,先在纸上写了个“饕”字。
转身问胡车与另一士兵:“此字何音?”
二人战战兢兢立于堂前,见王爷发问,皆连连摇头:“不...不识得。”
朱棣略显失望,看来何秋所言未免夸大。
却见何秋提笔在字上添注数笔,朱棣与姚广孝皆不明所以。
随后发生之事却令二人瞠目结舌。
何秋添注完毕,复指“饕”字问道:“现在再看,此字念什么?”
胡车凝神细辨,答道:“饕。”
姚广孝似有所悟,迅疾在纸上写下“鬻”字。
胡车仍面现难色:“这...小人不识此字。”
何秋见状轻笑,再度添注数笔:“现在再看?”
胡车仔细拼读后道:“念鬻。”
姚广孝豁然顿悟,这莫非就是何秋先前所言之法?确比传统声韵更易掌握,不仅能实现千里同音,较之官话也更便于推广。
朱棣惊叹道:“何先生,此乃何法?”
何秋拱手作答:“此即我所创的拼音之法。”
“借番文二十六字母作为声母、韵母,学来比现今声韵典籍便捷许多。”
“日后若在朝廷文告中加注拼音,或可使百姓读懂政令,减少胥吏徇私舞弊之机。”
何秋忍不住笑出声来,“如果连拼音都能让百姓掌握,那不就意味着他们已经认字了,何必还需要多此一举呢?”
朱迪脸上微微泛红,“何先生说得对。”
第一百六十二章 练兵之法
朱棣见状,便明白无需再挑字让胡车他们比试下去。仅仅三天时间,胡车只是记下何秋所编的声韵表,便能凭借他教的拼音认识无数生字。
若将这方法用在他的燕王卫队中,士兵们识字的速度必然会大大加快。
待胡车两人退下后,朱棣迫不及待地问道:“何先生,你这是创造了一种新文字吗?”
何秋摇头,如实答道:“这并非我所创造,而是我从番文里挑选了一些字母,用以表示声韵。”
朱棣心中稍安,幸好不是何秋自创的文字,若他真的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造出文字,那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姚广孝却不这么认为,他熟悉番文,但番文的读音与何秋所写的并不相同。
不过考虑到朱棣的感受,他没有当场说破。
姚广孝想了想,郑重说道:“王爷,若将蒙学三篇、四书五经,以及农书律法等,都标注上拼音,配以字母表推广到全国,教化百姓将易如反掌。”
朱棣思索片刻,点头道:“确实如此。若真如何秋所言,给这些书都标上拼音,即使不请私塾先生,孩童们也能自学识字,这无疑是文教方面的善政。”
大明的百姓大多无力负担读书的费用,虽然律法规定八岁不读书者,其父有罪,但这条律法真正实施起来却十分困难。
有了拼音,再配上带拼音的书籍,百姓们便可通过自学认字,即便上不起私塾,也能识字读书。
何秋却摇头道:“何必这么麻烦?只需编一本字典,在字典上标明每个字的拼音和读音方法即可。”
“当百姓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就能知道怎么读,再配上释义就更好了。这也是我书院里杨夫子他们正在做的事情。”
姚广孝一想,确实如此,这方法比他之前提出的更简便。
他苦笑道:“是我太心急了,只想着推广拼音,却忘了现在大多数人还不认识拼音。而且,若把拼音印在字旁,印书的成本也会增加不少。”
朱棣畅想道:“若按何先生所说,杨夫子他们编纂的这本大字典,不仅有拼音、注释,还有字的典故和出处,那编书的人岂不是要精通各家经典?”
何秋点了点头。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