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颔首道:“看来确系此事无疑。昔年成吉思汗攻打大宋时,每遇坚城便往城中抛掷牲畜 ** 与 ** ,既可引发瘟疫,至少也能削弱守军体力。北元此番手段,倒是承袭了祖上故技。”
王弼先遣退副将,复又疑惑道:“可我往年征讨北元时,从未见他们施展此计。如今竟懂得在水源抛尸,倒是长进了几分。”
话语间透着傲然之气。自大元被他们打成北元后,这批开国将领确实难对残元存有多少敬畏。
何秋正色道:“王将军切莫小觑北元。他们既将祖传的狠辣手段都使了出来,可见已到生死存亡之秋。什么仁义道德都是虚言,唯有死战方见真章。还请将军万万谨慎,莫在阴沟里翻船。”
王弼朗笑点头:“这个道理本侯自然省得,断不会心存骄矜。”
何秋暗松一口气。蓝玉麾下能有这般稳重的将领实属难得,眼下看来这位定远侯尚属可靠。
他又想起明军原本占据先机,北伐消息却仍泄露,致使速战之计落空,不禁扼腕叹息:
“定远侯,此次出征理应隐秘行事,甚至较原定日期提前发兵,为何仍遭北元暗算?”
王弼方欲作答,帐外忽传来洪亮话音:
“此事,还是由本侯来说明罢!”
只见蓝玉沉着脸掀帐而入,龙行虎步来到帐中。
“你们这些读书人,总觉得打仗简单,说瞒过对面就能瞒过去。不想想我们大军调动这么久,粮草源源不断运来,北元人只要不瞎,都知道我们要出兵。”
“何况北平一带曾是元朝国都,不知多少人心里向着北元。陛下连番清除胡人旧俗,仍难见效。这些人就是北元安插在大明的眼线!”
反胡俗?北平竟还有这么多“明奸”?何秋对此毫不知情。
蓝玉这番话让他大为震惊,没想到洪武二十年了,还有人怀念北元。
至于朱元璋清除胡俗之事,更是何秋从未了解过的。
其实朱元璋登基便开始推行此策,既用行政手段,也通过“洪武赐曲”来消除元朝习俗影响。
成效颇为显着,大儒宋濂曾编纂《洪武圣政记》,书中称赞朱元璋“改新旧之俗”堪称“圣政”!
可见当时文武百官对此事都很理解。
反倒是从后世穿越来的何秋对此一无所知。
何秋惊叹道:“这些我还真不清楚,陛下确实英明。”
又不服气地讽刺蓝玉:“将军说文人不懂打仗,您不也中了算计?”
蓝玉脸色顿时阴沉,却无法反驳,只得恨恨道:“不过一时疏忽!待将士们康复,我定要亲手擒尽北元王公!”
何秋想起历史上蓝玉确实立下此功,受封国公,便不再多言。
王弼赶忙打圆场:“两位侯爷都少说两句。当务之急是让将士们尽快康复,既已探明北元王帐所在,不怕他们逃脱!”
何秋点头称是,蓝玉正要开口,腹中又阵阵作响。
情急之下只得夹紧双腿狼狈冲出大帐。
望着蓝玉仓惶背影,何秋忍不住发笑。
王弼强忍笑意,正色问道:“密云药材可还充足?这可不是三两人腹泻。”
何秋信心十足:“别的不敢说,后勤保障我从不担心。”
随即向王弼说明营中现存药材足以供应二十万大军,虽多是外伤用药,但治疗腹泻的药材储备也颇丰富。
接着又补充道:“其实除药材外,还有个简单法子可防范军中再发集体腹泻。”
王弼神色一凛:“良乡候请讲!”
何秋详细说明:“首要便是全军饮水必须煮沸,若能条件允许,还可进行简单过滤。”
王弼不解:“何为过滤?”
何秋琢磨了很久,也没想好怎么向王弼解释细菌和微生物。最后只能简单地打了个比方:
“定远侯可听过‘佛观一瓢水,四万八千虫’?平时水里就有很多看不见的小虫,有些还会让人生病。过滤就是把脏东西吸走一些,煮开就是用高温把那些虫给烫死。”
王弼一拍大腿,“原来是这样!我记住了。”
接着,何秋又讲了军营要保持干净,减少士兵生病,粪便要集中处理,不能随地便溺等等。
这也算是给王弼普及了一些卫生常识。后来何秋觉得还不够,就喊来陈四维,把自己抄录的《赤脚医生手册》给了王弼一份。
王弼看得非常认真。军中一旦发生瘟疫,不论官职高低,都难逃一劫,他可不敢拿性命开玩笑。
这份手册是经过重新编纂的,语言更接近白话,通俗易懂。
当初何秋让朱棣找人修订时,有人总想卖弄文采,把内容写得花里胡哨,连何秋都看不太懂。气得他骂了朱棣一顿,最后亲自带着书院的人重新编写。
这本书是何秋希望推广到全国去的,只要识字就能看懂,文字太华丽反而影响流传。
王弼读了一遍,不禁感叹:这位良乡侯确实是个人才。
书里许多内容他不知道对不对,但至少外伤处理的部分,写得非常精妙。
王弼身为将军,征战多年,对外伤处理也有些了解。在他看来,这些都是极宝贵的经验。
于是王弼决定,要把书里的知识教给手下的士兵。
军中按照何秋说的,先是彻底清扫,再统一喝开水,何秋还拉来不少草药,在营里煮药汤。
不出三天,原本上吐下泻的士兵都陆续康复了。
士兵们恢复精神后,也不敢松懈,坚持每天打扫营地卫生——战场上被敌人 ** 还说得过去,要是死于瘟疫,那也太晦气了。
何秋又让士兵们一个个剪指甲,特别是脚指甲。这些天他在伤兵营看到,不少大明士兵的脚趾都变形了,得甲沟炎的也不少。
这是常年行军造成的。士兵们大多穿草鞋,没有橡胶底鞋,脚部问题自然多。
何秋对甲沟炎也没什么特别好的办法,只知道要用弯剪刀把长进肉里的指甲剪掉。
没想到和营里的中医一聊,发现这病中医也能治!
何秋当即拨出一批黄连、大黄,交给军医,让他们给士兵做热敷理疗。
第179章 再出征
在何秋真诚的祝福中,蓝玉和王弼再次率军出塞。
经过何秋在密云的悉心指点,他们已经懂得如何防止士兵再出现腹泻的情况。
这下士气可谓高涨。要知道上一回出塞,他们这一路连半点战功都没捞着,如今军功就摆在眼前,每个人自然都盼着这次能立下功劳。
这所有的重任,便都落在了蓝玉肩上。
蓝玉与王弼商议后,仍然决定采用原定的战术——轻骑突袭。上次纯属意外,如今找到了“水土不服”的症结,他们信心十足,认为定能痛击北元。
绝不会再有其他意外了!
蓝玉骑在马上,眺望着茫茫草原,心里这样想。
如果这次再出什么差错,那么剿灭北元的大功,恐怕就要落到朱棣手里了。朱棣本来就有金山之战的光环,若再添上这一笔,以后就更难对付了。
天下诸藩中,唯独宁、燕二藩最难节制,无非是因为他们手握重兵。朱元璋之前已清洗过一批功臣,若再动这两大藩王,恐怕会让人以为,但凡长期执掌兵权,就会遭到打压。
一旦形成这种局面,大明军队将来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蓝玉身为军中大将,绝不希望看到这种结果。
因此,他不得不用些手段,比如之前暗算燕王,这是最直接的办法。
否则,他担心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但如今,燕王已躲过多次暗算,再行此道未免太过明显,朱棣又不是毫无戒心的傻子。
蓝玉只能徐徐图之,等朱标登基后,再一步步削弱宁、燕二藩的实力。反正朱元璋年事已高,他与太子都等得起。
眼下最要紧的,是争功——光明正大地争功!
必须把覆灭北元朝廷的大功牢牢握在手中,若真让燕王得了去,那他既有兵权,又有威望,就更难对付了。毕竟每打一场胜仗,总会涌现一批军中新贵。
如果这些人出现在朱棣麾下……呵呵!
等到朱标继位,恐怕连皇位都坐不安稳。
抱着这样的念头,蓝玉率军一路疾驰,沿途顺手剿灭了数不清的小部落,终于抵达百眼井。
可到了这里,蓝玉却愣住了,他与王弼商议:
“锦衣卫的情报不是说北元王帐在捕鱼儿海吗?百眼井离捕鱼儿海不过四十里,怎么丝毫不见王帐的踪迹?”
说到后面,他语气中已带了几分埋怨,甚至怀疑锦衣卫情报的准确性。
早知如此,就不必率领轻骑一路赶来了。这一路上虽灭了不少小部落,却未立下大功,对蓝玉来说着实是个打击。
王弼沉吟片刻,劝道:
“永昌侯,我倒觉得北元王帐应该就在附近。你看,我们越靠近百眼井,小部落就越少,到了这里,几乎已不见人影。”
“可此地水草丰美,我不认为北元人会忽略这里。唯一的解释是,有更强力者将这些小部落全都驱逐了!”
蓝玉若有所思,捋了捋胡须。
王弼见状,继续进言。
“我们出征以来一直未有显着战功,将士们难免心生怨言。若此时直接撤军回朝,恐怕难逃陛下责罚。即便北元王帐不在捕鱼儿海,只要亲自探查过,责任就不在我们身上,而是锦衣卫情报有误。”
王弼这番话正说中蓝玉心事。他实在不甘就此放弃——作为主帅亲率十余万大军出征,若只剿灭几个小部落,岂不沦为笑柄?只怕要像李广那般被讥为迷路将军。这绝非蓝玉所愿,他向来以姐夫常遇春为楷模,立志要统领十万雄师威震天下。若此番徒劳无功,实在有损威名。
思虑再三,蓝玉决定在百眼井休整一日,随即挥师直指捕鱼儿海。考虑到可能遭遇北元王帐,他谨慎下令士卒掘地筑营,严禁生火,以免打草惊蛇。
休整完毕的明军精神抖擞地开赴捕鱼儿海。行至南端时,蓝玉发现草场留有大量人畜踪迹,不禁喜上眉梢,对王弼笑道:“此乃天意!”当即下令全军备战,派出斥候搜寻王帐方位。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