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朱棣目光灼灼地注视着他。
何秋简明扼要道:“火器!就像我先前展示的机关枪。若能量产这等利器,草原诸部可还有反抗胆量?是他们繁衍得快,还是我们制 ** 弹的速度快?”
朱棣立即想起那日AK扫射的震撼场景。若大明能自主生产这般神兵……
倒吸凉气之余,他急切追问:“需要多少时日?”
何秋略显心虚地伸出五根手指。
“五年?”
“五十年!”何秋瘫在椅中长叹,“这还是在朝廷全力培养物理化学人才的前提下,最短的期限了。”
朱棣大失所望。五十年后自己早已作古,这提议与画饼何异?他悻悻嘟囔:“竟要如此之久……”
何秋没好气地反驳:“此等国之重器,岂是旦夕可成?”
朱棣张了张嘴,最终摇头晃脑地独自返回了营帐。
第183章 有心机的蓝玉
第二天清晨,何秋还在营帐里睡得正香,就被朱棣从被窝里拉了起来,跟着去校场锻炼,朱高炽兄弟俩也跟在后面。
何秋心里直犯嘀咕,这人长途跋涉、刚打完仗,难道一点都不累吗?
他没精打采地陪着朱棣父子三人活动,一边伸着脖子想找张玉和朱能两位将军,可看了半天也没认出是谁,只好无聊地打了个哈欠。
晨练结束,朱棣带何秋到大帐议事,主要与蓝玉商讨如何处理北元降兵。
众将依次坐定,何秋发现自己的座位相当靠前,心里不由得美起来——看来我在军中的地位不低嘛。
这也难怪,他本身有爵位在身,又负责后勤从无差错,将领们大多佩服他的能力,再加上是燕王女婿,自然要给足面子。
朱棣把昨夜何秋提的几个策略拿出来与蓝玉等人讨论,当然,让蒙古士兵聚众挖矿之类风险太高的建议就略过不提了。
蓝玉听后心中赞叹不已,朱棣也直言这些全是何秋的主意。
这让蓝玉对何秋更高看一眼,觉得此人确实才华出众。
可越是如此,蓝玉心中的杀意就越重:这样一个人才,成了朱棣的女婿,天天跟在朱棣身边,却不愿为太子朱标效力,将来必是太子的心腹大患!
然而看看何秋与朱棣的亲近模样,蓝玉也明白,像从前那样下手的机会不会再有了。
自己很快就要班师回朝,恐怕不会再调来北平——北元已灭,无仗可打,皇上多半会把他派去云南对付残余蒙元势力。
帐中众将对何秋的计策也都颇为满意,这些策略确实狠辣,只要大明能压制蒙古二十年,往后蒙古就再难成气候。
眼下北元高层全数被俘,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就算看出这是绝户计,他们也不敢反对。
正当众将兴奋议论时,蓝玉忽然开口:
“我收到消息,太子打算派部分东宫属臣来北平监管降兵事宜,领头的三人是方孝孺、黄子澄和李景隆。”
蓝玉身为太子长辈,在京城消息灵通,朱棣刚回北平,对朝中动向还不甚清楚。
众人却有些不解:蓝玉为何突然提起这件看似无关的事?
这些将领里,大多只听说过李景隆——曹国公,既是勋贵又是皇亲,据说能力不错。
见大家不太明白,蓝玉进一步解释:
“我想说的是方孝孺。这人是个迂腐儒生,骨头硬,却一向瞧不起我们武将,又是太子的师兄弟。”
王弼仍不解,插话问:“这和我们讨论的方案有何关系?太子派他来,不过是想让他们镀层金,总不会影响大局吧?”
蓝玉像是牙疼似的吸了口气。
“不是,你们还是没懂方孝孺这个人。说白了,他就是个二愣子。我在京城时候,他成天在太子跟前告我的状,要不是这人实在清白、又与太子交情好,我早砍了他!”
“他要是到了密云,肯定对咱们的谋划指手画脚,然后搬出自己那套想法。”
“我想都不用想——无非是保全蒙古部落,厚赏首领,大把撒钱,显摆朝廷仁义。”
朱棣一听就恼了:“这人真这么不识相?”
蓝玉默默点了点头。
王弼更加不满,瞪圆了眼睛吼道:
“我呸!”
“咱们拼死拼活打了胜仗,死了那么多兄弟,到头来还得厚待这些蒙古人?!”
旁边另一位将领也愤然道:
“这不就是让咱们给蛮子送钱送粮吗?姓方的真不是东西!等他来了,我非要跟他好好说道说道!”
朱棣同样怒气冲冲:
“这群狗东西祸害中原多少年,好不容易父皇驱逐胡虏、复兴华夏,咱们这回把他们的朝廷都端了,居然还要倒贴钱?”
王弼火冒三丈,怪叫道:
“照这意思,莫非这些蛮子收了钱就不来九边劫掠,反倒保护大明?他怎不直接给蛮子递把刀,让人把他脑袋剁了?!”
何秋连忙打圆场:“诸位将军消消气。方孝孺不是还没到嘛,也还没提这些主张,咱们先看他来了之后怎么说。”
王弼简直气笑了——蓝玉怎么可能胡说?何况方孝孺已在来北平的路上,这事一问便知。若方孝孺不是这种人,蓝玉岂会拿自己的声誉诬陷个无名小卒?
“良乡候!我不管!我觉得你的方案就很好!就该对这些蛮子下狠手!咱们军中将领该联名上奏,请陛下选定你的策略,决不能让他方孝孺得逞!”
王弼说这话时,眼里像烧着团火。
如今这些将领,谁小时候没受过蒙古人欺压?尤其是北边出身的,就算大明立国后,也始终遭蒙古犯边,早恨透了这群蛮子!
“定远侯说得对!”
“王将军这话我赞成!”
……
帐内顿时吵嚷起来,众人纷纷支持王弼,要共同推举何秋的策略面呈朱元璋。
何秋吓了一跳——真要联名上奏,朱元璋恐怕就要疑心北征将领结党了。
一群掌兵权的人众口一词推举同一人的方案,朱元璋再大度也难免起疑,更何况他本就是多疑的皇帝。这简直是自寻死路!
何秋擦着冷汗急喊:“冷静!冷静啊!”
“用不着这么多人联名上奏。陛下圣明,只要见到我的方案,岂有不同意之理?他方孝孺不过是个跳梁小丑罢了。”
经过何秋的不断努力,费了不少口舌,众人终于渐渐安静下来。
不过将军们心中都已埋下了一根刺,只等方孝孺来到密云,只要他稍有差池,恐怕立刻就会激起众怒。
帐内会议结束后,何秋的方案将由蓝玉上奏给朱元璋,毕竟蓝玉是统帅,由他呈报合情合理。
回到何秋的营帐里,他长吁一口气,瘫坐在椅子上抱怨:
“方孝孺这一来,恐怕不好过。军中情绪这么激动,说不准就会惹上麻烦。”
朱棣脸上丝毫看不出之前的激动,平静地拿起茶壶倒了杯茶,缓缓说道:
“他当然不好过,得罪了蓝玉还有好日子?”
何秋忽然心中一亮,惊讶地张了张嘴:
“你的意思是,蓝玉今天是有意煽动军心,就等着方孝孺来,让他办不成事?可我怎么也看不出蓝玉有这种手段!”
朱棣看着何秋的表情,轻笑一声,语气略带不屑:
“你以为呢?蓝玉身为军中老将,可不是一个莽夫。方孝孺这回得罪他不轻啊。”
他端起茶抿了一口,接着说:
“蓝玉这是明摆着的阳谋,就算方孝孺明白,也无可奈何。
蓝玉算准了他的性子,来了必定指手画脚,提些不合时宜的意见。
而你的方案珠玉在前,再加上蓝玉的挑动,方孝孺这回怕是要出大丑,说不定还会落个‘无能亲蛮’的名声。”
何秋愣了半晌,叹口气说:
“我还是太小看天下人了。蓝玉……真没想到你们一个个都这么有心计。”
朱棣瞪了他一眼:
“臭小子,怎么跟你岳父说话的?再说了,你那治蒙古人的方案难道就不阴损吗?”
何秋一时语塞。那个信教减丁的计策确实狠,虽不是他自己想的,却也很认可。说到底,搞政治的人,没几个是心思单纯的。
他感慨道:
“我看我还是早点回家,见见我亲爱的娘子,洗洗这一身阴暗。”
朱棣被他肉麻得起鸡皮疙瘩,想骂他又碍着他女儿的身份,只能没好气地挥挥手,把他赶出营帐。
第184章 先行安排
不论方孝孺他们何时抵达,对蒙古降兵的处理不能再拖。
何秋让士兵们监督这些俘虏每日修路,密云附近驻军众多,他们掀不起风浪。
何秋原本还派人盯着,防止他们聚众闹事,毕竟难保没人脑子发热。
结果发现,这些蒙古人异常安分。派去的人回报说,根本用不着盯。
何秋心中好奇,便带着两名护卫,来到了这群蒙古人的营地。
刚踏进营地,一股浓烈的臭味便扑面而来,呛得何秋几乎无法呼吸。
好不容易缓过气来,他找到营中的蒙古人,开口问道:
“你们觉得现在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然而,对面的蒙古人只是瞪大眼睛看着他——原来这人根本不会说汉语。
何秋只好让人找来懂汉语的蒙古人充当翻译,又重新问了一遍。
那蒙古人叽里咕噜说了一大通,翻译过来大意是:他觉得现在生活很好,能吃饱,有火炕,不挨冻,还想一直这样过下去,问何秋这样的活能持续多久。
何秋又接连问了几个人,回答几乎都一样。他不禁怀疑地看向翻译:
“你是不是只挑好听的讲,糊弄我?”
那蒙古翻译似乎察觉到何秋的疑虑,涨红了脸解释道:
“贵人,我没骗您,他们确实是这么说的。
我以前也是个小部落首领,那时生活虽比现在稍好一些,但族人每年仍有不少冻死。
如今这样,出力气干活,不用跟着头人打仗卖命,我觉得已经很好。”
何秋仔细打量这位翻译,见他衣着确实与一般蒙古人不同,似乎真是首领出身。
这么说,这些蒙古人讲的都是真心话?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