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听到何秋的名字,想起蓝玉对他的赞誉,不禁羡慕起朱棣来——这个四弟真是寻了个好女婿。
他斟酌着问道:“不知父皇心中可有属意之地?”
朱元璋其实颇为纠结。他首选自然是故乡凤阳,可凤阳贫瘠,即便设为中都、迁去百姓,依旧难以改变困窘现状。更让他警惕的是,朝中勋贵多为淮西出身,若定都凤阳,淮西势力必将再度膨胀。他苦心经营十几年,岂能前功尽弃?
但他还是试探道:“太子觉得中都如何?”
朱标心中早有预料,苦笑道:“儿臣一直关心中都发展,可惜那边情况实在不容乐观。”他迟疑片刻,又谨慎补充:“如今的凤阳已非父皇记忆中的模样。新迁百姓对朝廷……颇有微词。”
朱元璋顿时震怒——将百姓迁至龙兴之地本是莫 ** 宠,他们竟敢不满!
朱标连忙劝解:“父皇息怒。这也是人之常情。当初迁去的多是江南富户,到凤阳后连年服徭役修建中都,心生怨气在所难免。”
这番话实则委婉提醒父皇:当初修建中都虽是好意,但过度征用民力,百姓不领情实属正常。
朱元璋岂会不懂太子言外之意?对这些平民也无可奈何,总不能再次迁徙——朝廷已无此精力。
而朱标反对定都中都最关键的理由,关乎朱家祖坟。他直言不讳:“若要迁都中都,必先迁移祖坟。”
朱元璋默然不语,心中早已清楚其中的关联。
关键在于凤阳府地理位置特殊,靠近运河与淮河,一旦洪水暴发,淮河便会泛滥成灾,淹没田野。
若要保全皇陵不被淹没,唯有引淮河之水流入凤阳境内。
这些年来,朱元璋一直采取这个办法。可一旦将凤阳定为都城,事情就棘手了。
岂能让一国之都年年泡在水中?然而,也不能眼睁睁看着祖坟被淹——终究要做出抉择。
朱元璋心情沉重,看来是回不去故乡了,只得略带失落地说:“我明白了。”
稍作振作后,他向朱标提了另外几个心仪的都城地点,例如开封、洛阳和长安。
朱标认真记下,不久便将动身前往各地巡视,考察是否适合建都。
见无其他要事,朱元璋便留太子一同用膳。席间两人相顾无言,都不约而同地想起了马皇后。
当年马皇后还在时,他们三人常常这样一起吃饭。
从何时起不再如此了呢?
大概是从马皇后去世之后,父子二人各自忙于朝政开始吧。
饭后,朱标心情低落地回到东宫,黄子澄早已等候在一旁。
见太子神色郁郁,黄子澄主动上前询问。
朱标打起精神,答道:“没事,只是有些思念母后。”
随后又对黄子澄说道:“父皇有意迁都,命我前往各地考察。”
黄子澄并不意外。天子不喜应天府,这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的事。
当年在凤阳营建中都,北伐时又曾亲赴开封考察,可惜两地当时皆残破不堪,不宜建都,朱元璋只好无奈放弃。
连黄子澄自己也清楚,应天府作为都城,实在算不上上选。
应天府,即金陵,缺点太多。虽号称有长江天险、龙盘虎踞,实则所谓天险并非仅靠长江就能守得住。
一旦淮河沿线失守,就等于与敌人共占长江之险,双方战略态势基本相当。
而金陵周围的山势,比起洛阳尚且不如,不过是些小山丘罢了,关键是无险可据。
这些山未能将金陵城妥善环护,不像洛阳地处盆地,只有几处关隘可通内外。
最致命的问题,在于战马。
金陵离战马产地太远。在古代,骑兵堪称决胜兵种。
以步兵对抗骑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极难。往往是骑兵攻、步兵守,步兵追不上骑兵,战略主动权始终掌握在骑兵一方。
看看宋朝就明白了——虽对外作战胜率不低,却始终受压制,给人留下“对外没赢过”的印象。
究其原因,正是宋朝缺战马,无法实施有效追击,打不出俘获丰厚的大胜。
这自然容易让人产生固有印象。
第196章 议迁都
黄子澄肯定地说道:“迁都是必然的。且不论无险可守,单是离养马地和九边太远,陛下就一定会迁都。”
朱标轻轻点头,确实如此。
与最终那一点相比,连养马地太远都显得不那么重要。
朝廷中枢与最精锐的兵马相隔数千里,一旦边境有警,恐怕等不到朝廷命令,战火便已燃起。
除非赋予边将一定自主权,但前有唐朝藩镇之祸,大明岂敢轻开此口?
况且大军远驻,若边将存心叛乱,朝廷也难以 ** ——实在隔得太远了。
唯一的办法,就是将都城从金陵迁至北方,尽量靠近军事重镇。
这一点,就连黄子澄这般不通军事的人也能看出,更不用说久经沙场的朱元璋了。
朱标监国多年,对金陵的种种弊端了然于心。
他望向黄子澄问道:“你认为哪里更适合建都?”
黄子澄沉吟片刻,答道:“臣以为洛阳更为合适。”
“长安自唐以后日渐残破,关中平原多年开垦,产粮有限。若定都于此,大批宫人、臣僚、勋贵同往,恐粮食难以为继。”
“开封虽在宋朝成为都城,却无险可守,地势平坦,一旦时局有变极易被攻破。且地势低洼,水网复杂,常遭水患。”
“洛阳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南方粮米可经水路直抵,不愁供给。位置居天下之中,又有雄关险隘,确是建都良选。”
朱标点头叹息:“我亦作此想。只是还需实地察看各地情形,若民生凋敝,便不适宜兴建都城。”
黄子澄深表赞同。若非北方残破,朝廷财力不足,朱元璋出于休养生息的考虑,迁都之事也不会拖延至今。
数日后,朱标启程巡视四方,明面上说是考察民情、查访贪腐。
但见他巡行陕西、河南等地——这些地方近年既无重大贪腐案件,亦无严重灾情。
朝中明眼人顿时领悟:这恐怕是为迁都做准备。
朱元璋的心思,众人早已了然,只是文官们大多不愿多事,盼能不迁则不迁。
如今见太子亲自勘察地理,便知迁都势在必行。
于是不少官员试探上奏,表达迁都之意。朱元璋将奏章全部留中不发。
朝臣们心领神会,主张迁都的奏疏很快如潮水般涌向朱元璋。
朱元璋本想斥责这些人无所事事——本职公务都不做了吗?!
但此事终究需要舆论支持,若无官员鼓吹,确实难以推进。
他只得半推半就默许下来,仅下诏要求不得耽误本职公务。
……
迁都的风声很快传到北平。朱棣得知后颇为惊讶。他在北平居住多年,对金陵的风气向来不以为然。
他对大明定都金陵并不满意,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朱元璋始终没有迁都的打算,他几乎认定金陵将永久作为都城。
没想到,朱元璋此时突然起了迁都的念头。
朱棣召来道衍与何秋一同商议。
道衍听完朱棣的疑虑,抚着胡须说道:“陛下先前未迁都,应是体恤民力。北元初定,战乱方休,唯有安定为先,故而暂居金陵。”
“如今北方已定,民生渐复,国库渐盈,陛下自然动了心思。”
何秋在一旁默然不语。他依稀记得,太子朱标似乎因考察都城之事积劳成疾,不幸去世。之后朱元璋悲痛难抑,迁都之事便搁置了。
可那该是更往后的事才对?难道历史提前了?
何秋一时恍惚,不由得想:这次朱标是否仍会因迁都之事过度劳累?时间既然提前,或许结局也会不同。
朱棣连唤数声,才将何秋从思绪中拉回。何秋茫然望向朱棣,方才的问话他一句未闻。
朱棣无奈,又问:“依你之见,何处适合建都?”
何秋反问:“殿下与大师先前觉得哪里合适?”
“我与道衍大师皆认为洛阳不错。”
何秋沉吟道:“若只求如历代旧制,洛阳确为上选,条件远胜他处。”
“但若愿开创新局,兼顾开海,则北平最佳。”
朱棣讶然:“北平?”
何秋点头道:“北平以南尽为平原,虽因黄河泛滥收成不佳,但若大力治河,粮食供给可保大半,缺额亦可借运河或海运补足。”
“东有天津港,距北平极近,海运货物三日可达,交通便利,朝廷也易掌控开海事态。”
“北平坐落于燕山与太行之间,有险可守。北接长城与九边,蒙古难以突入,不易威胁都城。”
“再往北即大宁,为养马重地,其重要不言而喻。何况北平本是元大都,宫室尚存,迁都于此,可省大笔兴建之费。”
朱棣抚额苦笑:“听你这一说,我若是父皇,必选北平为都。”
道衍略一思索,含笑说道:“但陛下终究不是殿下。他对元朝旧物有所排斥,亦不深知开海之利,恐怕不会将北平纳入考量。”
朱棣低叹一声,心中犹豫:是否该向父皇进言,将都城定于北平?
可若真迁都北平,他朱棣又将封于何处?北方已无地可封,南方无战事,他也不愿前去。
何秋察觉到朱棣心中的犹豫,便劝说道:
“殿下不必想太多,我们就当不知道,将这件事藏在心底就好。”
朱棣默默点头,眼下只能看朱元璋是否能想起北平。
何秋斟酌片刻,又说道:
“陛下想要迁都,或许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朱棣转眼望向他,何秋正色道:
“殿下不觉得朝堂上南方官员过多了吗?”
朱棣心头一震,确实如此。
朝中官员大半来自江西,还有江浙一带,北方人寥寥无几。尽管朱元璋采取南北分榜取士,北方士子的比例始终未能提升。
朝廷官员多为同乡,易结党营私,吏治难清。这也难怪朱元璋屡屡对官员和勋贵下手——不是同乡便是同年,若不加整治,政令难行,阳奉阴违必成常态。
朱棣长叹一声:“平衡南北士子,真是难事。”
若朱元璋迁都之意也包含这一层,那么此次迁都恐怕比他原先想的更为复杂。他朱棣还是保持沉默为妙,不想卷入其中。
第197章 风雨将至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