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孔名声早已败坏,即便他示好,又能吸引到什么真正的人才?
朱允炆实在可惜,朱元璋已经察觉他的思路对新政非常不利。
朱允炆认为,自己可以不行,但也不想着壮大自己,反而要让所有人一起不行,把那些看起来强于他、潜力大的人一个个打压下去,这样天下就是他的了。
这样的思路虽然能勉强维持大明的庞大局面,却也只是维持。
而朱元璋的目标是继续开拓,打造一个能与汉唐比肩的大明!
两人眼界的高低,一目了然。
朱元璋送走了汤和,今天说的这些,不过是一时牢 * ,他对朱允炆仍然抱着几分期望。
然而世事往往不如人意,礼部官员忽然上书,请求册封十七子宁王朱权,令其就藩大宁;同时改封卫王朱植的藩地为辽宁。
朱元璋脸色阴沉地看着奏章,他当然明白这一切的缘由。
朱允炆见他不愿削藩,便暗中鼓动东宫官员联合大臣上书,目的就是针对朱棣——目前对朱允炆威胁最大、兵多将广、实力最强的藩王。
朱元璋盯着眼前一沓关于宁王、卫王的奏折,愤怒地拍打了几下,咬牙低吼:
“我还没死,这些人就急着找新主子了?!”
他目光冷峻,却还是批准了这些奏章。他倒要看看,朱允炆他们究竟能折腾出什么名堂。
于是,朱元璋亲自下旨,命令辽王、宁王即刻就藩,打破了原本由朱棣一人统领东北的局面。这一下,群臣纷纷猜测,陛下是不是有意削藩了?
大臣们也多少听到风声,知道朱允炆一心想要削藩。如今朱元璋下此命令,很难说不是在为朱允炆铺路。
一时间,京城风云暗涌。
何秋自然也收到消息,但他丝毫不急,只是冷眼旁观。他已经渐渐摸清了朱元璋的脉络。
朱元璋此刻必然希望全力推动改革,而朱允炆却在此时鼓吹削藩,等于与朱元璋对着干。朱允炆如果不作为还好,一旦行动,凭他那点浅薄手段,只会让朱元璋更加失望。
想想朱允炆除了朱标留下的余荫和朱元璋的偏爱,还有什么?那些文臣背后的算计,终究上不了台面。
如果他触怒了朱元璋,后果不堪设想——太孙之位不保都算轻的,何况现在的局势早已与历史不同。
所以何秋不打算插手此事,而是把精力集中在整顿锦衣卫上。
尽管他已将王申从山东调至京城总部,有了熟手帮忙,整顿进度还算快。
但直到此时,何秋才真正意识到锦衣卫内部人员的素质有多差。
“什么?你们都不识字?”
何秋头疼地看着面前的一群百户,王申局促地解释道:
“大人,锦衣卫中很多人原本就是军中厮杀的汉子,耍刀弄剑还行,读书识字……实在为难他们了。”
“连字都不认识,怎么和文官较量?平时又如何处理往来公文?”
一名百户鼓起勇气说道:
“俺是让俺婆娘帮俺看的。”
何秋瞥了他一眼,道:
“你婆娘?要是真是什么该杀头的东西,你婆娘看了不敢跟你说实话怎么办?”
底下的百户们顿时安静下来。这种事不是不可能,婆娘也可能跟别人跑了,万一走漏了消息,那就糟了。
“所以你们都得认真读书识字!争取把《大明律》背下来!”
一听这要求,锦衣卫们个个心凉。《大明律》那么厚一本,哪是人能背得下来的!
何秋也知道这要求过分了,干咳两声,指着陈四维等人说道:
“从今天起,你们就跟着他们学识字、学知识。不管锦衣卫以前什么样,我上任了,就得改!”
“是!”
锦衣卫们齐声领命,随后跟着陈四维等人退下学习去了。
王申留在原地,迟疑地问道:
“何大人,我还是不太明白,为什么要让锦衣卫的弟兄们读书识字,还要背《大明律》?咱们只管抓人不就行了?像之前在曲阜那样,不也挺好?”
何秋语重心长地说:
“你这想法不对。之前的锦衣卫指挥使为什么死了?锦衣卫为什么被陛下清洗?说白了,脏事做多了,没有退路,只能一路走到黑。哪天陛下觉得咱没用了,随时都可能被丢出去当替罪羊。”
“可要是按我说的做,锦衣卫就安全多了。一切按《大明律》来,谁也挑不出错!遇上嘴硬的,你翻翻《大明律》,剥皮充草的条文还少吗?这比你们硬扯大案要容易得多。”
“要是依法办事,眼下这些官,杀一半都嫌少冤枉的。你觉得那些官员文人还敢随便对付我们吗?”
王申仔细想了想,心悦诚服地说:
“大人英明!”
他渐渐明白了这做法的高明之处。就像之前在曲阜,锦衣卫抓人交给三法司审,就算孔家名望再大,对锦衣卫也只能忍着。
何秋现在的提议,是把三法司的活儿也揽过来。尝过甜头的王申,自然乐见其成。
何秋又补充道:
“对了,以后锦衣卫主要对付官吏和豪族,少管平民百姓,这点和以前一样。”
“不过,我还让人写了几本关于锦衣卫的戏本,你先看看。”
何秋把一本薄薄的小册子递给王申,那是他仿照前世特工电影编的故事大纲。内容无非是锦衣卫主角在外刺探情报,遭遇美人与惊险;或是在国内惩奸除恶、为民 ** 。
王申虽不懂后世的宣传手法,但何秋之前用这招毁了孔家名声,他是清楚的。对这种宣传策略,他早有预期,于是感动地说道:
“大人难道有意为我们锦衣卫摆脱恶名吗?”
何秋摆了摆手。
“怎么能说是‘我们’,是咱们!我认为替锦衣卫洗刷污名是件大好事,至少将来大家有可能安然从锦衣卫之位退下。”
王申对何秋这番话颇有感触,他原在亲军都尉府,一路历经风雨才到锦衣卫。
尤其这次太子去世,对他影响很深,王申也意识到,如果要平安退休,还是得按何秋的办法来。
第253章 朱权上门
何秋正忙得团团转时,朱玉颖突然把他从锦衣卫叫回府中,说家里来了客人。
何秋还未从燕王府搬出,匆忙赶回,就见朱高炽陪着两位陌生人在喝茶。
见何秋回来,朱高炽连忙起身介绍:
“姐夫,这位是我十七叔,这是我舅舅。”
何秋面色平静,内心却暗自思忖:徐家的人怎么会和宁王走在一起?宁王此次就藩,不就是为了分走朱棣的权力吗?
宁王也赶紧起身行礼,却一时不知该如何称呼。
何大人?太过生疏。按亲戚论,何秋是他晚辈。
犹豫片刻,宁王勉强选了个称呼:
“何先生,小王有礼了。”
一旁的徐家公子也跟着行礼:
“见过何先生,在下徐增寿。”
何秋忙请他们落座,吩咐侍女添茶。
看着尚显稚嫩的宁王,何秋不禁好奇他的来意。
宁王还不到十五岁,这个年纪就被派往大宁就藩,朱允炆此举着实不近人情。
“殿下今日与徐四公子前来,不知有何事?”
何秋看向朱权问道。
朱权尚未开口,徐增寿先说道:
“王爷即将就藩大宁,对那边一无所知。想到您曾在北平,离大宁较近,应当有所了解,便托我带他来请教。”
这话表面无可挑剔,但何秋心中暗忖:事情恐怕没这么简单,他对大宁的了解其实有限。
而且宁王手下难道没有亲信可以打探大宁的情况吗?
看出何秋的疑虑,朱权连忙补充:
“何先生,我听说您足智多谋,有点石成金之能,想请您指点该如何发展大宁。”
朱权态度十分谦和,全无天家贵胄的架子。
这让何秋暗暗称奇:未长歪的皇室子弟实在少见。对比历史上朱权那荒唐的名声,真是令人感慨。
朱权确实是个聪明人。自得知要就藩大宁,他就深感不安。他心知肚明派他去大宁就藩之人的用意:无非是要分割四哥朱棣的势力,最好还能让他们兄弟生出嫌隙。
但大宁地处塞外,军事地位更为重要,他年仅十五岁,若独自就藩,不依附朱棣,恐怕难以立足。
几经周折,朱权邀上熟识的徐增寿一同前往燕王府,想拜访何秋。
尽管他对何秋不甚了解,但近两年朱元璋时常提及何秋,甚至将锦衣卫交由其掌管,足见何秋深受朱元璋信赖。
朱权单纯认为,何秋能得朱元璋如此器重,必有其过人之处。
加之何秋与朱棣有翁婿之亲,眼下就藩之事求助于他,倒也合情合理。
一旁的朱高炽心中仍有不快,自己父王多年苦心经营东北,如今一纸诏书,便强行割去两大片领地。
此举着实令人心寒,但他不便迁怒于朱权,也明白此事与朱权他们这些就藩者毫无干系。
何秋含笑说道。
“辽东与大宁,黑土广袤,适宜种植豆类,甚至可种水稻,只是气候寒冷,一年仅能一熟。”
“除农耕外,大宁更是绝佳牧场,可养牛羊百万头,毗邻的辽东还有出海口,燕王正于当地兴建港口,与江南商人开展海外贸易,获利颇丰。”
朱权听得惊讶不已,别的都没在意,只记住大宁是个上好牧场——牧场能做什么?养马啊!
这不就等于一处优质养马地?
若真如此,大宁虽富庶,面临的军事压力必然不小,草原部族岂会坐视大明占据这般优良的养马地?
朱权深吸一口气,试探着问道。
“大宁既如此富庶,何先生以为,本王去了大宁该如何行事?”
何秋笑容可掬地答道。
“无需多做其他,只需打通与北平的道路,加强往来,再向燕王借兵,整顿草原即可。”
“想来燕王不会拒绝,毕竟是兄弟,您说呢,宁王殿下?”
朱权喜出望外,何秋言下之意是朱棣不会为难他,去了只管安心发展大宁便是。
得了何秋这番话,朱权心中踏实了许多,随即诚恳说道。
“何先生,不如您修书一封,向四哥说明情况,我备好行装便即刻前往大宁就藩!”
何秋欣然应允。
“自无不可,我今日就为您写信。”
“大恩不言谢,待何先生返回北平,小王再备厚礼答谢。”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