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部族向来趋利而动,尤记蒙元昔日辉煌,指望他们永世臣服实属天真。今日顺从,不过因大明强盛;倘若他日大明势微,或草原有新部崛起,朵颜三卫必是第一个反噬的恶狼。
朱元璋携宁王与朱高炽步入大宁城,既为巡视这座重镇,亦为震慑城中蒙古贵族。
何秋曾参与扩建大宁,多番建言皆被采纳,朱元璋便命他随行讲解。
甫入城门,朱元璋便察觉此城异处——城中竟留有大片空地,不由奇道:“为何空置这许多地方?”
何秋近前解释:“漠南冬季多雪,易成白灾。昔年扩建时,臣提议在城中预留空地,供周边部落越冬之用。如今寒冬已过,牧民尽去,故而空旷。”
一旁的蒙古贵族忙以生硬汉话奉承:“陛下圣明,此乃草原牧民的福泽啊!”
第313章 钝刀子割肉
朱元璋未理那贵族的谄媚,只微微颔首。
在他眼中,这片空地另有重用——屯兵。
倘若朝廷打算再次北上征伐,深入草原,军队可直接集结于大宁,也能为朝廷节省许多时间。
朱元璋对此颇感满意。
一路经过空旷之地,终于抵达寻常百姓居住的大宁城。城中早已为朱元璋的驾临做足准备。
大宁在朱棣先前的治理下,凭借与北平及漠南草原的商贸往来,已然繁荣起来。如今作为宁王的封地,更是焚香清道,准备得极为周全。
朱元璋略略蹙眉,看向身旁的宁王说:
“朕此番前来,你们不必如此铺张。”
宁王讪笑两声,不敢应答。
他明白这些安排未必合朱元璋心意,却更怕有所怠慢。
万一呢?
当晚,朱元璋下榻于宁王府,宁王一家则暂迁至城中官邸居住。
这也是情理之中,皇上出巡,暂用儿子的王府本属应当。
何秋稍作歇息,便私下找到蓝玉问道:
“陛下有意前往捕鱼儿海,这一路上蒙古人会不会有所异动?”
蓝玉虽感荣耀,却也担忧皇上的安危,神色凝重地摇头:
“去年我虽亲自奔走一趟,但这些蒙古人,谁也说不准他们作何打算。”
捕鱼儿海是蓝玉一生最荣光之地,朱元璋欲往,他自然欣喜。
但随之而来的护卫难题,也让蓝玉十分头疼。草原行军不比内地,捕鱼儿海一带尚未真正纳入大明掌控。
一路上,他都为此事忧心。
他望向何秋,试探着问:
“你可有什么好办法?”
何秋苦笑反问:
“你都没主意,我怎会有?这不是说笑么?”
两人相视叹息,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想来数万大军随行,背后又有大宁驻军,蒙古人应不敢轻举妄动。
次日,朱元璋起身后,便接见早已候在大宁城中的蒙古贵族。
接见持续整日,饶是朱元璋精力过人,也略感疲惫。
然而他还不能休息,随即召来汤和等三位国公,问道:
“你们看,这些蒙古贵族该如何处置?”
今日所见的贵族中,不少出自孛儿只斤家族。当年漠北元庭一灭,他们便急不可待归降大明。
朱元璋虽不齿其行径,但为大局考虑,仍须加以笼络,总不能坐视草原上再崛起一个新的孛儿只斤家族。
汤和回想沿途所见,慎重答道:
“这些蒙古人与我汉人之间积怨不浅,眼下不过是畏惧大明兵威,不敢妄动。
若不加以震慑,只怕日后生变。”
蓝玉也认同此见,却另有忧虑:
“不敲打不行,可若下手太重,恐怕也会激起变故。”
本来蒙古人对将他们逐回草原的大明就未必心服,尤其一些贵族仍沉浸在大元昔日的荣光之中。
尽管何秋在北平的举措令部分蒙古人归顺大明,但更多人仍心怀抵触。
若非大明国力强盛、军力雄厚,加之蒙古各部依赖中原的铁器与手工业品,恐怕早已激起叛乱。
此时若再刺激蒙古,朱元璋在草原的安危或将难保。
朱元璋心知肚明,唯余几分不甘。
他虽渴望一劳永逸解决蒙古问题,却也明白这绝非易事。
温水煮蛙,终究耗时太久。
大明虽对蒙古占据绝对优势,蒙古贵族离不开大明的物资,大明亦需蒙古安定以固边防。
但若借此强令废除蒙古贵族的特权,推行改土归流,实难成功。
即便元明两朝在云南、广西等地小范围试行改土归流,成效几何?
一旦朝廷大规模推行,必致土司反叛,代价高昂。
更何况,与西南土司相比,蒙古人曾有过辉煌历史,拥戴着被神化的成吉思汗。
蒙古人深信成吉思汗乃天赐神君,其后裔理所应当统治草原。
纵使朱元璋以武力折服蒙古人,亦难轻易扭转其根深蒂固的信念。
成吉思汗之名如同凝聚蒙古各部的核心,令大明对任何部落的惩戒皆需慎之又慎。
如此看来,何秋所提“以商控蒙”之策,或许更为直接有效。
或许终有一日,蒙古人会淡忘成吉思汗与其血脉,但绝非今时。
朱元璋自知无缘得见彼时。若真至那一日,蒙古贵族于大明已无足轻重,亦将遭大明舍弃。
如今草原上北元势力已灭,再无统一的政治实体,各部蒙古势力纷纷崛起。
东方鞑靼,西方瓦剌,皆弃帝号而称汗王,此已足矣。
未竟之功,朱元璋亦不可能代朱棣完成。
他已然预见,未来孛儿只斤家族在草原的处境必将艰难。各路豪强或会拥立其子孙为汗,实则独揽大权。
这般戏码,在中原历史上从不罕见。
第314章 那达慕大会
既然群臣皆无更快解决蒙古之良策,朱元璋只得令蓝玉等人退下。
次日清晨,宁王入宫请安,并向朱元璋呈报一事。
“父皇,此前蒙古贵族屡次恳请您驾临那达慕大会,以使各部沐受皇恩。然儿臣始终觉有欠稳妥,未敢擅允。”
朱元璋面露讶异,侧身询问冯胜:“朕记得那达慕大会原在夏秋之际,约莫七八月光景,怎会此时举行?”
冯胜躬身回应:“确在七八月间,不知蒙古贵族所言是否同指此会。”
宁王略显局促地笑道:“他们说有父皇在此,何时举办那达慕皆可,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朱元璋目视宁王,无奈道:“朕不能久留大宁,这些蒙古贵族可曾准备妥当?”
宁王欣喜回禀:“时日充裕,自得知父皇欲临大宁,已筹备近一年矣。”
见朱元璋首肯,宁王喜形于色,匆匆前去告知麾下蒙古贵族。
望着宁王远去的身影,朱元璋轻叹道:“这些孩儿,个个都不让人省心。”
冯胜心知肚明,欲办那达慕大会者实为宁王本人。这位皇子想必是希望向父皇展现治理大宁的政绩。冯胜虽不反对这般表功之举,却虑及蒙古人举办的那达慕大会难保没有刺客潜伏。纵使朱元璋历经风浪,又有十万精兵护卫,但若传回京城,朝臣们定要参奏宁王不敬之罪。
抛开这些顾虑,冯胜仍认为此举不失为怀柔蒙古的好时机。他谨慎进言:“陛下当从随行官兵中遴选精锐参与盛会,以示与民同乐。”
朱元璋含笑应允,即刻命内侍传令蓝玉依计行事。冯胜此议实为彰显大明军威——这些百战精锐对于缺衣少食的蒙古部族而言,堪称降维打击。
宁王得旨后雷厉风行,短短两日内,大宁城已被四方涌来的蒙古部族围得水泄不通,不仅东北诸部,连西北瓦剌等部亦纷纷来朝。
朱元璋心知肚明,这些人绝非临时抵达,而是早已在大宁等候多时。
连同他自己带来的文武官员与将士,此时大宁城已聚集超过七十万人,且人数仍在持续增加,对大宁而言无疑是一大考验。
幸好随行的朝中官员得力,将各项事务安排得井然有序。
大宁城外,连绵的帐篷环绕四周,蒙古人个个喜形于色,这场盛会于他们而言实为难得盛事。
自北元覆灭后,草原上的蒙古人许久未曾如此轻松欢畅。
负责护卫朱元璋的蓝玉心中紧绷,暗自责备宁王行事疯狂。
然而他也无可奈何,只能一边抱怨,一边全力投入安防事务,不断派遣手下军队巡查蒙古营帐与城中各处。
尽管朱元璋或许并不担忧意外,但作为随行护驾的将领,蓝玉丝毫不敢疏忽。
万一朱元璋遭遇不测,宁王或仅被削爵,蓝玉却可能面临满门抄斩之祸——朱棣绝不会错过借 ** 压他的机会。
那达慕大会的比赛项目简练直接:赛马、摔跤、射箭,仅此三项,皆与军事技能相关。
足见昔日蒙古人的尚武精神,只是如今已难断言。
正式比赛时,朱元璋携文武百官,手牵朱高炽,端坐高台观礼。
另一侧,蓝玉与李景隆率领的亲卫全身贯甲,连面甲都已放下,紧张注视着场中的蒙古人,谨防突发状况。
一旦有事,他们可即刻投入战斗,誓保朱元璋安全。
蓝玉如此谨慎并非小题大做。
此次那达慕大会汇集了太多蒙古部落,场面浩大喧闹。
即便在后世,此类场合的国家元首护卫亦是难题,何况在大明时期?
何秋饶有兴致地坐在高台,观望眼前热闹的那达慕大会——他在现代尚未亲眼见过这般场景。
眼下这场盛会似乎比后世的更为热烈。
或许是因为古代草原缺乏娱乐活动吧?
尤其在被逐出中原后,蒙古人士气持续低迷,更需要这样一场盛会来提振精神。
另一方面,大明推广青贮法,令广大牧民稍得喘息。
通过与大明的贸易往来,许多蒙古人财富渐增,因而对大明心怀感激。
于他们而言,能做大明的属民实为荣幸。
若无大明,他们恐怕仍世代受蒙古贵族压迫,岂能享有如今这般轻松生活?
这些变化其实皆源自何秋,只是他本人并未察觉。
因朱元璋亲临现场,众多蒙古人渴望在他面前一展身手,以期搏个好前程。
此次那达慕大会的参与人数,远远超出了宁王的预期。
众多蒙古壮汉在场边积极热身,彼此之间暗暗较量。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