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众席的另一边,王轩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宫丽。
他忍不住暗暗佩服:老一辈女演员,真有风度。
曾经她和老谋子有过一段,闹得沸沸扬扬。如今再度同场出现,竟还能若无其事。
只是她全程没和张为平说一句话,离得远远的,神色平淡,仿佛空气里隔着一道透明的墙。
王轩心想,看样子宫丽对于当年张为平的所作所为依旧耿耿于怀啊。
交流经验中,王轩趁机和老谋子攀谈,又顺势被介绍给《2046》的主创们。
“这是我们北电的后辈,小王,现在也在拍电影。”老谋子笑着说。
王佳伟微微摘下墨镜,露出一丝礼貌笑意。
宫里则热情地伸手:“听说你的片子在主竞赛单元反响不错啊。”
王轩连忙回礼:“承您吉言,还在努力。”
梁超威点点头算是打了个招呼,王非神情疏离,像永远活在自己的节奏里。
木村拓哉则非常客气,日式礼貌加微笑,王轩只能用英文寒暄:“Nice to meet you, I’m a fan of your drama.”
木村听懂了,笑得更灿烂:“thank you, I hope chinese audience like my movie too.”
这年头,张紫衣真是各大导演的宠儿——
《十面埋伏》有她,《2046》也有她。
试映会结束后,王轩邀请两边剧组来第四天看看《沉默的选择》。这算是人情往来,也是一点宣传心思。
不过他也清楚,《十面埋伏》剧组能不能留到第四天还得看命。
毕竟他们此行的核心是卖片。真正的买家——各国片商早就拿着问卷调查结果在背后盘算。
那份调查结果,王轩后来听人说过——不太乐观。
普通观众的评价集中在“看不懂故事”“人物奇怪”“打斗漂亮但没有情感”。这些话看似温和,其实在买方眼里,就是一句:不值钱。
但欧洲市场本就不是武侠片的主战场。
真正的大头,在北美和日本。
事实上《十面埋伏》出海是成功的。最终卖出2400多万美元海外版权,日本就占了1000万。日本片方愿意花这么多钱,完全是受《英雄》的影响。
要知道,《英雄》北美版权卖了整整2000万美元,这时候好莱坞片商是掏真金白银的。
虽然上映要等到八月,但业内早就传遍:“华夏电影要走向全球市场了。”
实际上,这一切的根源,都要感谢李暗的《卧虎藏龙》。
那部片在2000年横扫北美院线,全球票房高达2.12亿美元。要知道,那年大陆全年总票房才刚过1亿美金。
可以说,一部《卧虎藏龙》抵得上整个华夏电影市场。
更关键的是,它证明了“全华人班底的古装武侠片,也能在西方主流市场赚大钱。”
这简直是一个历史节点。
也正因为如此,张一某才敢一部接一部地拍《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
反正题材、演员、服饰、打斗,西方观众都吃这一套。
当然,受益者还有张紫衣和周闰发。前者因为《卧虎藏龙》成了“国际张”,后者则被推上“华人影帝”神坛。
然而王轩心里清楚,《卧虎藏龙》的成功核心其实只有一个人——李暗。
从剧作到节奏,从画面到情感,李暗把东西方的审美融合得天衣无缝。
至于演员嘛……说白了都是“锦上添花”。
结果周闰发从此就飘了。
在香江拍戏规规矩矩,到了内地就一堆臭毛病:
专车接送,独立房车,助理五个起步,片酬一口价上千万。最离谱的是,他还提出拍摄现场必须配“私人厨师”。
王轩听到这种要求时真想梆梆给他两jio,还得大骂一句,装尼玛呢。
“厨师?他是来拍戏还是来度假的?”
可更离谱的是,居然真有剧组答应。
大陆片方这时候崇洋媚外,觉得“国际巨星”三个字值钱,哪怕委屈自己也得供着。
王轩摇摇头。
在他看来,这种“自我降格”的姿态比电影本身的失败更可悲。
——毕竟,一个电影人如果忘了创作的尊严,那他离堕落就不远了。
扯回正题。
《卧虎藏龙》的成功,的确是打开了华语武侠片在海外的市场。
那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从那之后,西方人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华夏电影不只是京剧脸谱、功夫桥段,还可以有诗意的打斗、克制的情感与山水画一般的镜头美学。
而资本的嗅觉,一向是灵敏的。
当《卧虎藏龙》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北美票房破亿之后,国内的投资人和主管部门立刻看到了“机会”。
——既然西方人愿意掏钱看华语片,那就拍!
——既然李暗能拿奥斯卡,我们也要出几个李暗!
于是,从2002年开始,大陆电影工业进入了一个“伪黄金期”。
钱突然多了,项目突然多了,各种号称“史诗巨制”的电影一窝蜂地上马。
张一某、陈恺歌、冯晓钢、徐课全都成了“国家级导演”,一部部电影仿佛肩负着“让世界看到华夏”的使命。
老谋子正是这股浪潮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英雄》《十面埋伏》《黄金甲》,这三部戏几乎承包了当年所有的红地毯。
不管你爱不爱看,他的电影代表了这个年代华夏电影的“国家脸面”。
同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李暗在大陆的地位会高到近乎“不可触碰”。
他不仅是导演,更是一个“文化出口”的符号。
《卧虎藏龙》的成功,让上面的人意识到一个残酷的现实——华夏电影不光是艺术,也可以是文化输出。
李暗在海外的影响力太高了,高到足以抵消审查的严苛。
于是他才能在体制的夹缝中拍出《色戒》这种题材。
别的导演哪怕碰一下,都得被毙。
但李暗可以。
为什么?因为他有同战价值。
说白了——他是这个时代华人在世界电影舞台上最闪亮的“名片”。
只要他不犯政治性错误,艺术上爱怎么折腾都行。
王轩也正是看透了这一点。
他明白,想要在这个行业站上最高点,仅靠国内市场远远不够。
哪怕你在国内拿了多少票房冠军,最终也逃不过一句话:
——“这片子外国人看得懂吗?”
所以,他非得成为国际大导。
不仅是为了名声,更是一种格局的需要。
只有你能输出“文化”,才能真正被尊重。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华娱从02驻唱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